首页 理论教育济南名泉:趵突泉与惠山泉

济南名泉:趵突泉与惠山泉

【摘要】:据粗略统计,较大的泉流就有10万多处,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以奇水怪泉而闻名的所谓“名泉”有百余处之多。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惠山泉名重天下,四方茶客们不远千里前来汲取泉水,达官贵人更是闻名而至。

神州华夏,泉流众多。据粗略统计,较大的泉流就有10万多处,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以奇水怪泉而闻名的所谓“名泉”有百余处之多。

名泉泡名茶,相得益彰,自古为茶人追崇之道。但由于历史上地质年代等等的原因,这里介绍几处,供读者参考。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现在的趵突泉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的盛誉。

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三千五百多年。根据2002年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称。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模拟泉水喷涌时“扑嘟”、“扑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说:“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书法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在趵突泉西侧,原有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庭院内的建筑物,名“槛泉亭”。明代天顺五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槛泉亭》一诗尤为著名。诗曰:“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莲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高每到一依然。”

惠山泉又称陆子泉,是天下第二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品题而得名,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

惠山泉的泉水无色透明,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于惠山石英砂,因此泉水从地层中涌向地面时,水中杂质多数已在渗滤过程中除去。

相传惠山泉是唐朝大历末年,由元锡县令警澄派人开凿的。当时凿成两池,上池圆,水色澄碧,饮水都在这里汲取;下池方,虽一脉相通,但水质不如上池清澈。

惠山泉名重天下,四方茶客们不远千里前来汲取泉水,达官贵人更是闻名而至。

相传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很爱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用坛封装,驰马传递数千里,从江苏运到陕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将此事和杨贵妃驿递荔枝之事相比附,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千里,莫比杨妃爱荔枝。”

到了宋朝,此泉声誉更高。苏东坡向人推荐:“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载:“无锦惠山泉水,久留不败,政和甲午岁赵霆始贡水于上方,月进百樽。”使之一度成为进献皇帝的贡品。宋高宗兵败南渡时,也不忘饮用之。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诗中称赞曰:“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佳。一瓣佛香炷遗像,几个衲子拜茶忙……”惠山泉水自泉壁石雕的“龙头”(螭首)中流出,叮咚作响,清脆悦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不但到惠山泉品水饮茗,而且诗兴大发,其诗曰:“惠泉画麓东,冰洞喷乳糜。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流为方圆池,一倒石栏甃。圆甘而方劣,此理殊难究。对泉三间屋,朴断称雅构。竹炉就近烹,空诸大根囿。”这就说明惠山泉水确实为天下稀珍之物,宜茶之水。这首诗后来镌刻在惠山泉前景徽堂的壁上,被人们所传诵。

惠山泉不仅水甘美、茶情佳,而且还孕育了一位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阿炳,蜚声海内外的名曲《二泉映月》就是他为惠山泉而作。

清朝光绪年间,无锡雷遵殿道观出了个小道士,名字叫阿炳,学名华彦钧。阿炳青年时双眼因目疾而先后失明。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在其父道士华清和的传授下,二胡演奏技艺渐臻圆熟精深,最后达到很高造诣,以至无锡的人们誉他为“小天师”。他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摸到惠山泉畔,聆听那叮咚泉水声,手掬清凉的泉水,神接皎洁的月光,幻想着人间能有自由幸福的生活。他用二胡的音律抒发内心的忧愤和人间的疾苦,祈盼光明幸福的降临,作出了许多二胡演奏曲,其中以惠山泉为素材的名曲《二泉映月》最脍炙人口。二泉孕育的名曲《二泉映月》,和名泉一样清新流畅,发人幽思,催人奋进。人们为纪念这位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1984年在二泉亭重建了华彦钧之墓。

二泉亭上有景徽堂,在此可品尝二泉水烹煮的香茗,并欣赏泉周围的美妙景致。从二泉亭北上有竹护山房、秋雨堂、隔红尘廊、云起楼等古建筑。听松堂也在二泉亭附近。亭内置一古铜色巨石,称为石床,光可鉴人,可以偃卧。石床一端镌刻“听松”二字,为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皮日休在此听过松涛,留有诗句:“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从二泉亭登山可达惠山山顶,纵眺太湖风景,历历在目。

观音泉又名陆羽井,位于苏州虎丘山观音殿后,井口一丈余见方,四旁石壁,泉水终年不断,清澈甘洌。

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在虎丘寓居,发现虎丘泉水清冽晶莹,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了一口泉井,所以又叫陆羽井。唐代张又新和刘伯刍游虎丘时评它为“天下第三泉”。此泉园门横楣上刻有“第三泉”三字,每年吸引大量游人前来游览。

苏州虎丘虽然是座小山,但其山势雄奇如蹲虎状,它的峰顶,更像从海中涌出一般。虎丘寺石泉水,加上“碧螺春”,在此煮茶品茗,别有一番情趣。难怪元朝名人顾瑛夸曰:“雪雾春泉碧,苔浸石瓷青,如何陆鸿渐,不入品茶经。”

游人从虎丘二山门进去,沿山路可达千人岩后面的冷香阁。观音泉就在冷香阁的不远处。泉眼现为一口石井,井口约3米多见方,四周围以石壁,水流终年不断。泉水清亮透明,略有甜味。现在冷泉阁已辟为茶室,为饮茶品泉最佳处。中外游人前往品茗者,一年四季不绝,就连茶室附近的树荫下、岩石边,也常常置桌椅、放茶杯,品饮者满座。

虎跑泉位于西湖西南大慈山的白鹤峰下,以泉水甘洌醇厚闻名,与观音泉同享“天下第三泉”之誉。

民间讲究游赏虎跑泉,在于“听”、“观”、“品”三步。于山脚下踏临山门,即可见涓涓细流,潺潺有声,侧耳倾听,叮咚之声,涤人心扉,此谓之“听泉”;进入二门之后,来到滴翠崖下,即可看见有斑斓猛虎正在刨地的塑像,此是为“观泉”;随后入茶室,用清澈纯净的虎跑泉水冲泡当地龙井茶叶,龙井茶与虎跑泉可谓杭州双绝,茶叶清香四溢,茶味沁人心脾,饮罢唇齿留香,余味绕口,终日不绝,此谓之“品泉”。

虎跑泉水表面张力很大,如用杯子将水放满,再将钱币一个一个地放入杯中,泉水渐渐高出杯面三毫米也不会外溢,十分有趣。它是由地下水流经岩石的节理和间隙汇成的裂隙泉,可以把一般酸类都不能溶解的石英、砂岩渗透出来,水质纯净,总矿化度低,放射性稀有元素氡的含量高,是一种适于饮用,具有相当医疗保健功用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

“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相传唐元和十四年,有一个名叫性空的和尚游玩到此,喜欢这里山色灵秀,准备在此建寺。后来因水源短缺,准备迁走。一天晚上,他在梦中得到了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第二天醒来,果然看见两只老虎刨地做穴,穴中涌出清泉。于是就在此建起了大慈定慧禅寺,也叫“虎跑寺”。

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后合为二池。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高僧正在头枕右手小臂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颇有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寓神仙给性空托梦,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来南岳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这副虎跑寺楹联也是写的这个神话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虎跑茶室边上是济祖塔院,是宋代济颠和尚葬骨灰之处,院后壁上有数幅壁雕石刻,都是济颠传说。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在此出家为僧,法号弘一。茶室前沿级而下,可至弘一法师纪念馆。

古往今来,凡是来杭州游历的人们,无不以能身临其境品尝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冲泡的西湖龙井为快事。历代的诗人们留下了许多赞美虎跑泉水的诗篇。大文豪苏东坡就为其作过一首名为《虎跑泉》的诗:“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趺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清代诗人黄景仁在《虎跑泉》一诗中有云:“问水何方来?南岳几千里。龙象一帖然,天人共欢喜。”

龙井泉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风篁岭上,为一裸露型岩溶泉。龙井泉本名龙泓,又名龙湫,是以泉名井,又以井名村。龙泓清泉,历史悠久,明正统十三年,在龙井发现一枚“投龙简”,上面刻着东吴赤乌年间向水府龙宫祈雨的告文。可见在三国时期龙井就已闻名了。

此泉由于大旱不枯,古人以为与大海相通,有神龙潜居,所以名其为龙井,也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三泉”。

龙井泉水出自山岩中,水味甘醇,四时不绝,清如明镜,寒碧异常,如取小棍轻轻搅拨井水,水面上即呈现出一条由外向内旋动的分水线,见者无不称奇。据说这是泉池中已有的泉水与新涌入的泉水间的比重和流速有差异之故,但也有人认为,是龙泉水表面张力较大所致。

龙井附近曾有“八景”之说,现仅存三处。龙井泉旁,斜立一块石灰岩巨石,高约两米,状似游龙,上刻有“神运”二字,故称神运石。在龙井寺下方公路旁,有一块高三米多、颇似云彩的巨石,这就是“一片云”。“一片云”东北的公路下面,有一凉亭,原称二老亭,相传是北宋龙井寺的高僧辨才走出风篁岭,迎接苏东坡的地方。苏轼曾多次到龙井游览,留下了“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的诗句。

龙井一带大片出露的石灰岩层都向着龙井倾斜,这样的地质条件,给地下水顺层面裂隙源源不断地向龙井汇集创造了有利的因素。在地貌上,龙井恰好处于龙泓涧和九溪的分水岭垭口下方,又是地表水汇集的地方。龙井西面是高耸的棋盘山,集水面积比较大,而且地表植物繁茂,有利于拦蓄大气降水向地下渗透。这些下渗的地表水进入纵横交错的石灰岩岩溶裂隙中,最终便沿着层面裂隙流下龙井,涌出地表。由于龙井泉水的补给来源相当丰富,形成永不枯竭的清泉。

龙井之西是龙井村,满山茶园,是世界上著名的西湖龙井茶的五大产地之一。每当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狮峰”、“龙井”周边层层茶林一片新绿。满坡茶园里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腰系茶篮,口唱采茶调,笑语盈盈地采摘新茶,给龙井山村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都慕名前来龙井游历,饮茶品泉,留下了许多赞赏龙井泉茶的优美诗篇。元代虞集在游龙井的诗中赞美龙井茶道:“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明代田艺衡《煮茶小品》则更高度评价龙井茶:“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龙泓山为最。又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绝品。”

清代乾隆皇帝曾数次巡幸江南,在来杭州时,不止一次去龙井烹茗品泉,并写了《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咏茶诗和题龙井联:“秀萃名湖游目频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历代名人的这些诗词联语,为西子湖畔的龙井泉茶平添了无限韵致,更加令游人向往。

中冷泉也叫中濡泉、南冷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外。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冷泉也在长江中。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冷,即南冷、中冷、北冷,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冷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冷泉”。

据传,到这里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后,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留下了“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清代张潮曾与一位道士,因慕中冷泉水而亲自深入江心,汲泉品茗,并将经历写在《中冷泉记》上:“中冷,伯刍所谓第一泉也。昔人游金山,汲中冷,胸腋皆有仙气……”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源也随金山登陆。中冷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通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

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十分秀丽。现镌刻在方池南面石栏上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冷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冷泉”及薛书党“中冷泉辩”石刻。

中冷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洌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冷泉名列全国第七,陆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刘伯刍把宜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的中冷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用此泉沏茶,清香甘洌,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流,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从此中冷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金沙泉池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的顾渚虎头岩后贡茶院西,是一眼直径约120厘米的泉眼。水从泉眼涌流,终年不断。

清《长兴县志》有一句:“顾渚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如金星”,说的就是金沙泉名字的由来。关于金沙泉历史文献有很多记载。《新唐书·地理志》:“湖州金沙泉以贡。”杜牧诗云:“泉濑黄金涌,芽茶紫壁截。”前句指的就是金沙泉。以此沸泉沏紫笋茶,茶汁如茵,香气扑鼻,啜之甘洌,沁人肺腑,故有“紫笋茶、金沙泉”之称。

金沙泉周边环境清幽,是旅游品茗的圣地。在几分古典的院墙内,清幽的竹林边临水建陆羽茶室,泉声林涛甚是悦耳。茶室内端放着纪念陆羽的铜像,“杯里紫笋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的门联告诉人们,这里是品茗赏泉的好地方。缓步走过小桥,高的是杉柳,矮的是茶柏,渠边草青青,水中波悠悠,阳光下到处都泛着生命的绿色。尤其那水,至清如无水,游鱼历历可数。沿鹅卵石嵌铺的曲径逆水行百米,见源头有一池,池中矗一石碑,刻“金沙泉”三个红色大字,字体肥厚,笔力遒劲,倒映水中,格外醒目。

金沙池旁有1983年重建的忘归亭,六角琉璃瓦顶,传说是因唐代宗李豫来到顾渚山,欣赏着如诗如画的风景,忘记了归去而得名。亭前立有石碑,石碑上刻有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所作的“重建忘归亭记”和七绝碑诗。山谷空旷,南可眺虎头岩、石门山、带练石等古迹,北能望顾渚山翠竹万竿,带着草香兰馨的空气特别新鲜,是人们寻梦写意之佳所。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莺的鸣啭,心情喜洋洋像会羽化登仙,是难得的享受。

池中尽是嶙峋怪石,初看水不盈瓯一触即着,其实丈余之远,石缝中泉水汩汩而出,叮咚作响,小心地捧一捧清泉,清凉透彻,品之甘甜。用此水烧开沏紫笋茶,顿生奇观:“叶芽显紫,新梢如笋,嫩叶背卷,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

池水一泓数丈,不知何时有,四周涧石砌边。村民说不完藏在池水中的故事:那年顾渚山区干旱,瘟疫蔓延,哀鸿遍野,上界金童玉女看见顾惜黎民,瞒了玉皇大帝下凡,用玉簪在山脚下戳呀戳,戳开了顽石扒开了沙,顷刻间,琼浆玉液汩汩流,流成了小溪,拯救了芸芸众生。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太湖西岸的顾渚,三面环山形成封闭地带,东流的山水与外界水源隔绝,底层岩体为花岗岩,表面冲积层为石英砾石,地层构造正处于断裂地带,地面植被多为灌林、毛竹,由于千百年的自然降雨,雨水渗透到花岗岩断层,水与岩石的长期接触,使岩石中的化学元素逐渐溶解于水,当地下岩层裂缝中的泉水达到饱和状态,并受到压力后,泉水就从岩缝中溢出。此泉水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含有偏硅酸和锶、氡、锌、锰、锂、铁等40多种微量元素,感官性能良好,口味甘甜,是未受任何污染的优质矿泉水,也因此金沙泉是最佳的品茗用水之一。

黄山有泉15处,其中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又名朱砂泉,有两个出入口。黄山温泉的水质透明,洁净澄碧,其味甘美,可饮可浴。

关于黄山温泉的历史记载有很多。宋景佑《黄山图经》记载,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沐浴,须发尽黑,返老还童,温泉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灵泉”。《图经》里这样说:“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点苦。”清朝王洪度所著《黄山领要录》中记载:“天下泉不借硫而温者有三:骊山以矾石,安宁以碧玉,黄山以朱砂。”如今黄山温泉,已得到充分利用,造福中外游人。

黄山温泉的源头,相传来自朱砂峰。峰下有洞,洞中产朱砂。因此,人们也就把黄山温泉称为“朱砂泉”了。又传说黄山温泉每隔三百年要流一次朱砂红水。《黄山志·汤山灵验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宋元符三年正月,休宁民金居德与太平民牛振兄弟来浴汤池,以晚不克,明日迎晓而往,则见数池尽变赤色,洋洋若流血,成惊观。须臾地势倾动,池波沸涌汹汹之声如雷,屋舍皆震。三人驰报寺中,寺众曰‘此必朱砂见也’,乃相率往观。有客僧唯谅,觊其有利于己,裸身入浴,众止之不可。于是行都邓道明急用新旧瓶二十四贮藏之。山下之人闻而至者纷纷,或汲或饮,莫知其数……明成化中,泉忽变赤,流三日,人无知者,唯一僧浴之,寿逾百年。万历乙卯,朱砂又复涌出,遍溪皆赤,芳洌异常,饮者宿疾成愈。”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黄山温泉又发过一次朱砂水。当时看池人员亲眼所见,他说,有一天,温泉底下忽然发出闷雷般的轰鸣声,接着泉水突然一下变红了。他以为这个温泉坏了,慌忙中放掉红水,红水染红了逍遥溪水。山下农民一见溪水变赤,知道朱砂发了,便纷纷拿着毛巾上山来洗朱砂泉水澡。这次有人抢了一瓶红水化验,化验结果,证明确实是朱砂。

有关志书中还记载,这个温泉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唐大历年间,歙州刺史薛邕患有时疫,浴之痊愈,于是立庐舍,设盆杆,以病入浴者多愈。明崇祯年间,有患疯癣者,到温泉浴后,很快就好了。清代有个胡须苍黄的老人,每天到温泉里洗澡,前后洗了一百天,胡须就变黑了。

黄山这处美妙的温泉,曾得到古今名人欣赏与赞美。如李白、贾岛、徐霞客、石涛等人都曾沐浴其间,并留下许多赞美诗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中写道:“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唐代诗人贾岛在《纪温泉》长诗中有“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伐马返骨髓,发白令人黟”的名句。当代诗人郭沫若,在1964年5月游览黄山之后,盛赞黄山温泉说:“尚有温泉足比华清池。”有位诗人填词赞美黄山温泉:“黄山好,足底涌丹泉。历尽沧桑灵液暖,浴来雅俗客尘蠲。饮变味香甜。”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7月游黄山时,曾为这个温泉亲笔题了“天下名泉”四个字。

在山色秀丽的紫石峰上,流水涓涓的桃花溪畔,修建了窗明几净、舒适雅致的温泉浴室和水碧如翠、四季如春的室内温泉游泳池。当你到黄山宾馆下榻时,温泉首先为你接风洗尘。当你登峰览胜下山时,出浴一次温泉澡,可使人疲劳顿消,两腋生风,享受着那“温泉水滑洗凝脂”的仙人般的乐趣。

黄山温泉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一股神秘之水,经化验分析,黄山温泉含有少量的硅、钙、镁、钾、钠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肠胃病等确实有一定的疗效。

谷帘泉位于庐山的主峰大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谷帘泉也有一个“天下第一泉”的名号,只不过此名为“茶圣”陆羽而定。相传陆羽嗜茶,对泡茶之水极有研究,遍尝天下名泉之水,按所泡出茶汤的美味程度,称“庐州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谷帘泉泉水如一匹白练自天空散落而下,绰约多姿。泉水周围重峦叠嶂,植被茂盛。大自然的降水通过植被,顺着岩石纹理向下渗透,从岩石的罅隙渗出,汇聚成一泓清泉,从山谷喷薄而出,倾泻入潭。泉水甘腴清冷,清澈透明,味道香醇,无杂质污染,有益身体健康,几乎包揽了山泉水之功益,自然成为泉水中的绝佳上品,泡出茶来甘润甜香、清新爽口。

因得到“茶圣”陆羽的推崇,谷帘泉名动天下,引得天下无数的好茶品泉者纷纷前来观赏谷帘美景,品鉴山泉之美味。宋代的陆游、苏轼、秦观、朱熹、王安石等名士大家都曾到此游览,品尝茶中的“琼浆玉液”,公认此处泉水“具备诸美而绝品也”,并留下了许多绚丽的赞景品泉诗篇。苏轼曾称赞“谷帘自古珍泉”,并留诗称颂:“此山此水俱第一,共成三人鉴中人。”宋代名人王禹偁对谷帘泉水赞许有加,称其“水之来计程一月矣,而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蔽雪之状,与井泉绝殊”,形象生动地描述出谷帘水泡茶的形色之美。

庐山上还有另外一大特产,即庐山云雾茶。用谷帘泉水冲饮庐山云雾茶,这样好水好茶相得益彰,浓郁甘醇,满口生香,常常令饮者赞叹不已。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