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垢对人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现代常用的茶具保养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不同的茶具,有不同的保养方法,如紫砂茶壶,就有其特殊的保养要求。然而,对于常用陶瓷茶具泡茶的朋友而言,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小烦恼:喝完茶后,没有马上清洗的茶具容易沾上茶渍。那么,陶瓷茶具的保养和清洗是否有诀窍呢?据了解,很多人都会用钢丝球(清洁球)或是干丝瓜瓤等清洗工具刷洗陶瓷茶具,清洗的效果也还不错。......
2023-08-13
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玉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金属茶具和玻璃茶具等几大类。
陶茶具是用黏土烧制的饮茶用具,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由于黏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百分比不同,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型,最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形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型法。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器,但烧制温度只有600~800℃,陶质粗糙松散。
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1世纪,烧制陶器温度已达1000℃,生产出有图案花纹装饰的彩陶。商代,开始出现胎质较细洁、烧制温度达1100℃的印纹硬陶。战国时期盛行彩绘陶,汉代创制铅釉陶,为唐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打下了基础。晋代杜育《薜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首次记载了陶茶具。至唐代,经陆羽倡导,茶具逐渐从酒食具中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系统。
《茶经》中所记载的陶茶具有熟盂等,在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茶具的发展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除江苏宜兴外,浙江的嵊州、长兴,河北的唐山等均盛产陶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团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宋代以来,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不重金玉的风气。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一般来说,瓷器生产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后进入一个繁荣阶段。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居民,越人造的瓷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
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宋世宗时有“柴窑”。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至极”。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名为“内窑”。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宋大观年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瑕疵,色泽如一”。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末为油,更是色泽洁莹。当时只有御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世尤难得”。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世人争为收藏。
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出现了两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
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童,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模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龚春的制品被称为“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用心,怎称神明”。
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做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十分推崇的诗句,“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其中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世。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当时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
清代宜兴紫砂壶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均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功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器具。
17世纪,中国的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船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早在15世纪,日本人来到中国学会了制壶技术,他们所仿制的壶,至今仍为日本人民视为珍品。
紫砂茶具在现代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专为日本消费者设计的艺术茶具,称为“横把壶”,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倒写书法精美的佛经文字,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新产品。
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这种杯容量为250毫升,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形的、蝶纹形的,还有梅花形、鹅蛋形、流线形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楷、草、隶、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鉴赏一套茶具的好坏,首先应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一套茶具必须容积和重量的比例恰当,壶把的提用方便,壶盖的周围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色地和图案脱俗和谐,整套茶具的美观和实用得到融洽的结合,才能算是一套完美的茶具。
瓷器一直是人们所喜爱的家居用品,独自一人或者三五人一起喝喝茶,最好选用瓷制茶具,一边喝茶,一边欣赏茶具简洁流畅的外形设计。是静,是动,亦是一种美的传达。中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同时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全国有许多地方的瓷业都很兴旺,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各窑场争美斗奇,相互竞争。据《唐国史补》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其他如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其中以江西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北宋时,景德镇生产的瓷器茶具,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除了江西景德镇,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此外,传统的“广彩”茶具也很有特色,其构图花饰严谨,闪烁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气派。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拥有莲花纹饰。唐代的茶壶又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晋时的鸡头流子。相传唐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了一种茶碗的碗托,她以蜡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以后演变为瓷质茶托,这就是后来常见的茶托子,现代称为“茶船子”。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把盛放杯樽之类的碟子叫作“舟”,可见“舟船”之称远古已有。
我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在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在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宋代饮茶,盛行茶盏,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茶盏又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它有利发挥和保持茶叶的香气滋味,这一点很符合科学道理。茶杯过大,不仅香味易散,且注入开水多,载热量大,容易烫熟茶叶,使茶汤失去鲜爽味。由于宋代瓷窑的竞争,技术的提高,使得茶具种类增加,出产的茶盏、茶壶、茶杯等品种繁多,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大不相同。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时,浙江龙泉哥窑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景象。
在当代,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看起来失去了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
黑瓷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其他瓷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可乱真。
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作珍宝。
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而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青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
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瓷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他生产青花瓷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玉石是自然界中颜色美观、质地细腻坚韧、光泽柔润,由单一矿物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如绿松石、芙蓉石、青金石、欧泊、玛瑙、玉髓、石英岩等。狭义专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如和田玉、南阳玉等),或简称玉。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玉是矿石中比较高贵的一种。中国古人视玉为圣洁之物,认为玉是光荣和幸福的化身,是权力、地位、吉祥、刚毅和仁慈的象征。一些外国学者也把玉称为中国的“国石”。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熔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中国最著名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玉石”。
距今约八千年,即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使用玉器的时间。传说远古时代黄帝分封诸侯的时候,就以玉作为他们享有权力的标志。此后,许多帝王的“传国玺”也都是用玉制成的。商朝就已经使用墨玉牙璋来传达国王的命令,在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已开始用玉做工具。
宋元以后,社会上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玉雕市场和官办玉肆,开后代世俗陈设玩赏玉之先。明清时期,玉雕艺术走向了新的高峰。玉器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性、装饰性大增,玉雕小至寸许,大至万斤。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发挥到极致,山水林壑集于一处,且利用玉皮俏色巧琢,匠心独运,集历代玉雕之大成。
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来到梵净山后,把玉石雕刻成为佛像,供奉在皇宫,并制作成茶具、酒具,奖赏给有功的大臣。
玉石是一种纯天然环保的材质,自古以来都是高档茶具的首选材料。玉石茶具一般都精雕细琢,赋石头以灵性,与茗茶并容,每一款茶具都独具匠心,美观大方,极富个性。且石质茶盘具有遇冷遇热不干裂、不变形、不褪色、不吸色、不粘茶垢、易清洗等优点。正是茗茶润玉,传世收藏。
而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幽雅。玉的颜色有草绿、葱绿、墨绿、灰白、乳白色,色调深沉柔和,配以香茗,形成一种特有的温润光滑的色彩。
玉石富含人体所需的钠、钙、锌等三十余种微量元素,用玉石制成茶具来饮茶,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美容作用,同时它具有超凡脱俗,催人振奋之灵气。
漆器艺术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上古黄河、长江流域早已盛行,有春秋、战国和汉代古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为证。生漆的产地,多在川黔一带,东南滨海的福建原非漆器的主要产地,只是到了近代,福州忽以独特的脱胎漆器工艺,异军突起,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被人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三宝”。漆器茶具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制作方法是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
在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来作为饮器的木胎漆碗,但尽管如此,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内,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特别自秦汉以后,有关漆器的文字记载不多,存世之物更属难觅。这种局面,直到清代才出现转机,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时人的注目。
漆器茶具较有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鄱阳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福建生产的漆器茶具尤为多姿多彩,如“宝砂闪光”、“金丝玛璃”、“仿古瓷”、“雕填”等,均为脱胎漆茶具,它具有轻巧美观,色泽光亮,能耐温、耐酸的特点,这种茶器具更具有艺术品的功用。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竹木茶具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使用。在我国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来泡茶的,经济而实用,又具有艺术性。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制山水图案,制作精细,别具一格。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二黄竹片茶罐,也是馈赠亲友的珍品,且有实用价值。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二十余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
因此,自古至今,竹木茶具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其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久而失去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
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金银茶具属于金属茶具的一种。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金属茶具因造价昂贵,一般百姓无法使用。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一千五百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樽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中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
到了隋唐,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这套茶具是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奉献给法门寺佛祖的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最完整、最精美华贵的茶具。这套茶具包括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茶、饮茶器物,形式设计丰富多彩,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千余年前辉煌灿烂的工艺美术成就。如盛茶饼用的金银丝条笼子,呈筒状,带盖,通体用金丝、银丝编结而成,盖顶有塔状编织装饰,盖面与盖沿有金丝盘成的小珠圈,精妙异常。又如镏金银盐台,本是盛盐的平常之物,但这里的盖、台盘、三足的设计为平展的莲叶、莲蓬,似见花枝摇曳、花蕾含苞待放,真乃独具匠心之作。由此可见,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
宋人使用的茶具以金银为上品,并视之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蔡襄在其《茶录·论茶器》中,具体记载当时流行的斗茶用具“茶椎、茶钤、茶匙、汤瓶”等均以黄金为上,次一些则“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宋代银制茶具继承发扬了唐代金银器模压、锤压、錾刻、焊接、镏金等工艺传统,在其基础上创造了立体装饰、浮雕凸花和镂刻工艺,充分显示出宋代金银工艺制作的高水平。
与唐代相比,宋人,尤其是官宦、富贵人家更重视茶具的质地和工艺。金银茶具受到社会上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富丽工巧的金银茶具成为文人骚客吟哦的对象。如范仲淹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陆游说:“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诗中“黄金碾”、“银瓶”、“铜碾”是指碾茶和注汤所用金银制茶具。
当时,在长沙出现了一批冶制金属器具为业的匠人,能制造“甲天下”的长沙金属茶具。据史载,这些茶器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外面用大银盒包装,精美异常。衡山人赵葵,在潭州曾经用黄金千两铸造了一套茶器,进献给宋理宗,理宗非常高兴。茶器制作水平很高,连皇宫内的工匠都“所不能为”,故称“长沙茶器,精妙甲天下”。宋人编纂的《清波杂志》也载:“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其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极力推崇金银茶具,在全国各地的宋代达官贵人墓葬中不乏用金银茶具作为随葬的例子。如四川德阳、崇庆、彭州,江西乐安、福建邵武故县、江苏澡阳平桥等地出土宋代银器窖藏,以及江苏江浦黄悦岭南宋墓、江苏吴县藏书公社北宋墓、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福建邵武黄涣基,均有金银制作茶具出土。其中尤其是出土于四川彭州的宋代金银器窖藏,福建邵武故县、福州茶园山等地的金银器中的茶具,构思新奇,工艺精美,令人赞叹不已。
至于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锡工艺品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锡具有质地柔软、可塑性较大的特点,是排列在白金、黄金、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锡茶具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并有很好的杀毒、净化、防潮、防紫外线、保鲜等效果,经过熔化、压片、裁料、造型、刮光、装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复杂工序制成。锡的理化性能稳定,用锡做的用来储茶的茶器,具有很多的优点。锡工艺茶叶罐具有耐碱、无毒无味、不生锈等特点,不仅外观精美,而且非常实用。锡罐贮茶器多制成小口长颈,其盖为圆桶状,密封性较好。
目前人们收藏的锡茶具大多产于明代,当时,制锡工匠受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制作出了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至此,锡器历史上以把玩为目的的文人锡器诞生了。仿紫砂锡器刚一面市,就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浓厚兴致,一批制作精良的锡器,作为独特艺术品被迅速推向市场后,不仅使锡器一举跻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锡器制作名家辈出。
明代万历年间,苏州人赵良璧制的锡器仿时大彬的紫砂式样,开一代新风,同时他也成为仿紫砂文人锡壶制作第一人。艺人们不惜工本,精心钻研,制作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文人锡器,造就了锡制作工艺的第一个高峰。明代宣德年间,苏州有个叫朱端的匠人,以锡制作各种器皿,造型奇古,其价值甚至超过商、周时期留传下来的青铜器。
清代中期制锡工艺发展到顶峰,涌现出了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沈存周、卢葵生、朱石梅在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制作出了一批独具创新意味的锡器精品,把锡器推向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由于白锡耐酸耐碱,受潮氧化又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而阻止进一步氧化,过冷又会转为粉末状的灰锡,因此,除东北、华北北部、西部高原等少数极其寒冷的地域外,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到处都有锡器的踪影。就在这时,民间的日用锡器进一步普及,锡器与人们生活已经息息相关。按这一时期留传至今的锡器分类,计有礼器、饮具、食具、灯烛具、烟具、熏具、文具等,其中又以饮具最为常见,而饮具中又以锡壶为多。
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仍流行于世。
锡器的工艺多由其纯度决定,97%及以下的锡器质地坚硬,适于机械加工,加工出来的锡器往往浑然一体,浮雕效果明显,但其密封性不是最好,因此茶叶罐一般都采用内外两层设计。99.9%的锡器质地较软,手工特点浓厚,一件作品多为几部分合成,能够表现出高级的雕刻和镂空工艺,高纯锡密封性很好,茶叶罐使用一个外盖即可达到效果。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而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
中国的铜茶具,最普遍的是铜煮壶。铜煮壶是茶具的组成部分,专门用来煮水沏茶。最早的专门煮茶器由盛水的锅与烧火的架子组成。宋承唐制,茶具的整体变化不大,但为适应“斗茶”,煮水用具改用铫,有柄有嘴。
中国的茶具,在明清时走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工场,专造皇室茶具。明清时所指的茶具,主要系指沏茶器与茗茶具,而作为煮水器,则大多采用铜质煮器,这是因为铜具有传热快、耐用及不易损坏等特点。到了明末清初,铜水壶几乎一统天下,不论是茶馆,还是居家,都使用铜水壶,俗称“铜吊”。至今,人们还将铜吊泛指一切烧水壶。
作为古玩收藏的铜煮壶,并非家用铜吊,而是指文人雅士或老茶客用来沏茶烧水的铜壶。通常它们都较为讲究,有紫铜、黄铜与白铜的,体积都不大,而且大多配有烧火的架子。这些铜煮壶,不仅造型小巧玲珑别致,甚至镂花刻字,很有书卷气,年代大多在清末至民国。还有一种铜煮壶,将壶与架子融为一体,外壳呈方柜形,上面为壶,下面是烧木炭的炉膛,古色古香令人喜爱。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
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玻璃茶具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浑,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玻璃茶具一般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型,再经冷却后制成。玻璃茶具有很多种,如水晶玻璃、无色玻璃、玉色玻璃、金星玻璃、乳浊玻璃茶具等。用玻璃可制成各种其他盛具,如酒具、碗、碟、杯、缸等,多为无色,也有用有色玻璃或套色玻璃的。
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难怪唐代在供奉法门寺塔佛骨舍利时,也将琉璃茶具列入供奉之物。宋时,我国独特的高铅琉璃器具相继问世。元、明时,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在山东、新疆等地出现。清康熙时,在北京还开设了宫廷琉璃厂。只是自宋至清,虽有琉璃器件生产,且身价名贵,但多以生产琉璃艺术品为主,只有少量茶具制品,始终没有形成琉璃茶具的规模生产。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是美中不足。不过也有一种经特殊加工称为钢化玻璃的制品,其牢固度较好,通常在火车上和餐饮业中使用。
玻璃茶具主要适用于花草茶、红茶、绿茶、普洱茶、水果茶、养生茶及工艺花茶等和咖啡系列,并且有较高的观赏性、趣味性。
玻璃茶具表面看来都是很通透的,不过内在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正品茶具,玻璃厚度均匀,阳光照射下非常通透,而且敲击之下声音很脆,大都经过抗热处理,不会出现炸裂的情况。
但是,个别玻璃茶具,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不过敲击声音有些发闷,而且相对有些混浊,抗热性能一般。尤其是煮花草茶的玻璃茶壶,如果抗热性差,危险性就大了。
有关茶经的文章
茶垢对人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现代常用的茶具保养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不同的茶具,有不同的保养方法,如紫砂茶壶,就有其特殊的保养要求。然而,对于常用陶瓷茶具泡茶的朋友而言,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小烦恼:喝完茶后,没有马上清洗的茶具容易沾上茶渍。那么,陶瓷茶具的保养和清洗是否有诀窍呢?据了解,很多人都会用钢丝球(清洁球)或是干丝瓜瓤等清洗工具刷洗陶瓷茶具,清洗的效果也还不错。......
2023-08-13
陶瓷砖按应用特性分为釉面砖、陶瓷墙地砖、陶瓷锦砖3类。陶瓷墙地砖陶瓷墙地砖为陶瓷外墙面砖和室内外陶瓷铺地砖的统称。彩釉砖是彩色釉面陶瓷墙地砖的简称,是以陶土为主要原料,配料制浆后,经半干压成型、施釉、高温焙烧制成的饰面陶瓷砖。其胚体一种是直接采用瓷质砖胚体为原料,烧成后的吸水率在3%左右,即瓷质仿古砖。通过上网查询或去建材市场调查,统计出5~10个较大的生产陶瓷墙地砖的品牌。......
2023-10-10
按原料不同陶瓷分为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两大类。1)氧化铝陶瓷氧化铝陶瓷是应用最广的工程陶瓷,其主要成分是Al2O3,又称为刚玉瓷。4)硼化物陶瓷硼化物陶瓷具有高硬度和较好的耐化学侵蚀能力。硼化物陶瓷熔点范围为1800~2500℃。与碳化物陶瓷相比,硼化物陶瓷具有较高的抗高温氧化能力,使用温度达1400℃。......
2023-06-23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与此相应,茶具的发展,也表现为由大趋小,自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紫砂茶具的应运而生,风行天下,也是与明代散茶兴起密切相关的。茶具的发展,显示出古朴、富丽、淡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这一轨迹,与茶自身的发展,饮茶方法的演进,也是同步合拍的。......
2023-08-13
耐火陶瓷纤维通常是指使用温度在850℃以上的人造无机非金属纤维材料。耐火陶瓷纤维制品自850℃至1750℃,以其加热线收缩满足上述要求时的温度分级,每隔50℃分为一级,见表6-100。......
2023-06-24
恩格斯把陶器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2023-11-24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门徒,称他为佛,又称为释迦牟尼〔68〕,称其教为佛教。释迦牟尼入寂后,佛教徒的结集,颇为重要。第三次结集,在公元前259年,由阿育王主持,会教徒千人于华子城,定佛教为国教。摩揭陀国亡,佛教顿衰。佛教的发生及其发展,大致如此。至于佛教的东来,则旧说以霍去病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为佛教流入我国之始。至张陵出,始假神仙方士之说,创为道教。......
2023-08-17
1920年,艾尔正式开办了公共关系公司。由于公共关系公司在克服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在社会尤其在工商企业中的地位被确立。据统计,20世纪40年代,美国仅有75家公共关系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关系公司迅速扩展到了全世界。公共关系公司的出现绝非偶然。这是小型组织的普遍做法,这也有助于公共关系公司的发展。下面重点介绍按规模分类的公共关系公司。......
2023-07-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