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联网金融发展及应用前景研究成果

物联网金融发展及应用前景研究成果

【摘要】:物联网的发展对于操作风险防控是一把“双刃剑”。物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操作系统,其智能的授信决策功能、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规范、容错和错误预警机制以及各类系统无缝对接算法能够有效预防上述风险。可见,物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金融业务中操作风险呈现“两极端”,要么不存在操作风险,风险损失为0,要么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风险损失趋于无穷大。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和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传统金融操作风险发生概率在0和1之间,风险损失由0趋向于无穷大。物联网的发展对于操作风险防控是一把“双刃剑”。物联网金融模式的操作风险处于0和1的“两极端”分布,风险损失服从离散型的0,1二项分布。

一方面,物联网金融增强了数据的客观性,很大程度上由物与物连接,交互反馈。这避免了人工录入、收集、分析的环节,而且物联网金融模式可发挥智能管理优势,将成为风险管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实现覆盖各业务条线、产品条线、营业场所的“全方位”防控,提高操作风险防控水平,从而使操作风险损失趋于零。例如,通过RFID识别等技术,可对工作人员和来访人员进行管理,监控现金柜、库房、机房等重要资产设备,提高了安防可靠性

另一方面,物联网金融模式潜藏操作风险引爆点。由于物联网实现了“万物互联”,风险的“触发点”更多,加上传播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传染速度更快,一旦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绝对的操作风险,即操作风险发生,风险损失趋向于无穷大。

虽然理论上物联网万物互联的特点使得操作风险损失有趋于无穷大的可能,但从物联网金融的实际应用来看,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更多的是使业务操作风险有效降低,使操作风险损失趋于0。

例如物联网金融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操作风险分为线下操作风险和线上操作风险。首先,在传统供应链融资中,线下授信审查和线下质押物监管会产生相应的操作风险。线下授信审查中,审查人一般以审查报告的形式提交结果,审查人的经验和道德责任水平等对检查结果有重要影响;质押物的线下监管中,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常处于异地,常要委托物流企业做全程质押监管,但对物流企业监督不足,质押物监管过程存在较多操作风险。物联网金融是一种“让物品说话”的金融模式,可以通过视频采集、条码识别、智能定位等多项数据采集技术控制上述操作风险。其次,供应链融资业务线上操作风险较大,存在人员、操作、系统和外部事件等操作风险。如由于线上操作人员权限划分不明、能力不足所产生的操作不当;由原始的“单体授信”到互联网金融的“批量准入”,使得授信操作准确度降低;出现系统之间数据互换的准确度和及时度不足等等问题。物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操作系统,其智能的授信决策功能、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规范、容错和错误预警机制以及各类系统无缝对接算法能够有效预防上述风险。

可见,物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金融业务中操作风险呈现“两极端”,要么不存在操作风险,风险损失为0,要么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风险损失趋于无穷大。而在“两极端”操作风险的基础上,取值概率极大地偏向0端,即可极大地降低操作风险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