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联网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物联网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摘要】:物联网金融能破解动产融资困境,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开辟渠道,除此之外,银行业与物联网科技公司的合作将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可进一步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物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将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正确解法,物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给中小微企业融资打开一扇窗。再次,物联网金融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最后,物联网金融可增强中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

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直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可抵押固定资产少、管理能力弱等原因,产生了融资难的问题。物联网金融能破解动产融资困境,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开辟渠道,除此之外,银行业与物联网科技公司的合作将进一步发展供应链金融,可进一步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做出的努力包括:一是直接为其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如前所述,银行发放信用贷款需对贷款对象的“软”信息进行尽职调查,而调查“软”信息的成本非常高,致使银行无积极性为其发放信用贷款。二是通过信贷创新,如创新担保方式,为上述群体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担保创新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也收获了许多成果。如民生银行的“商圈贷”,招商银行的“助力贷”“贷融易”等产品,其贷款对象是一些典型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主要是为其解决流动性资金需求,其担保方式就是联保,要求贷款对象自己配对组合,联保成员之间互相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而无须提供抵质押物。这种担保方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但一旦其中一个或几个贷款对象不能如期偿还,其他贷款对象也将被牵扯其中,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增加银行风控交易成本。三是响应监管部门号召,直接成立“小微客户”信贷服务中心,将额度小的贷款直接从银行传统贷款中剥离出来,独立运营,提高不良贷款容忍率,服务上述特殊群体。但经过一些商业银行的长期实践证明,独立运营中心运营成本相当高。

物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将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正确解法,物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给中小微企业融资打开一扇窗。

首先,物联网与金融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其一表现在物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都是对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其二表现在物联网与金融分别以客观、主观方式诠释着共同的信用属性;其三表现在物联网是金融的驱动势能,金融是物联网的应用载体。物联网与金融这种天然的耦合性将是推动物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其次,物联网金融提高了中小微企业的抵押能力。物联网金融能够帮助中小微企业在自身经营中衍生出有效的抵押能力,这种抵押能力相对于担保体系而言,既具有与中小微企业经营能力相匹配的数量优势,又有风险可测、可控的质量优势。在物联网环境下,质物有其唯一的身份条形码,在中小微企业需要贷款时,将这些具有唯一身份条形码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作为质物提供给银行进行担保,从而获取贷款;而银行亦可以随时根据条形码追踪质物实时状态。

再次,物联网金融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运用先进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物联网金融管理系统,采集货物的入库、移库、盘点、出库等动态实时数据,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可以实现对货物的识别、定位、监管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使客户和银行等各方能够实时监控货物的状态和变化,有效解决动产质押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技术角度降低动产质押的风险。

最后,物联网金融可增强中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物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其传感器、RFID等关键技术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智能控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金融对中小微企业信用支持不足的问题,弥合了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缺乏有效控制的短板。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减少银行发放贷款时的盲目性,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有效缓解授信风险。

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物联网金融来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植入物联网创新思维,开创动产金融商业模式。将传统商业银行打造成物联网银行时必须从物联网思维出发,把物联网思维贯穿到商业银行的模式、业务、风控、管理中,由抵押思维向质押思维发散。借助物联网技术方案对中小微企业存货等动产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进而推动供应链金融、动产金融的发展,最大程度解决中小微企业等长尾用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第二,建立行业标准,打造物联网银行。物联网银行标准建立是一项创新性工程,需要充分结合国际、国内物联网技术前沿和我国银行业发展规范全面统筹规划,建立起物联网银行标准化工作体系。物联网银行标准体系建立需要秉持导向性、操作性、集约性原则,真正让传统银行通过物联网银行改造能够实现自身在物联网金融领域的深耕细作,将普惠金融发挥到极致。

第三,物联场景改造,增强虚实黏性。对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的物联网改造是打造物联网银行的基本前提。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在打造物联网金融过程中主动在诸多领域与生产企业、交易平台、仓储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物联网改造,通过物流信息化传递,直接将银行产品和服务切入客户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中,构建物联网金融生态圈;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顺应行业发展需要,积极进行自身物联网化、智能化更新换代,主动降低物联网银行对自身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获取物联网银行的信贷支持。

第四,加载物联信息,实现精准风控。在风控信息获取方面,物联网银行将主要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实时掌控客户的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等真实信息,全面客观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在风控信息质量方面,物联网银行由于其“物信合一”的特殊优势,对客户真实、客观、有效的生产、生活场景的物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交易数据等进行交叉验证并形成立体式洞察,对客户的“噪音信息”进行有效剔除,提高信息质量和可信度。在风控决策方面,物联网银行通过收集到的客户海量真实场景的数据信息建立起客户的真实画像,构建物联网风控模型,精准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精确计量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将传统滞后、片面的“主观风控”重塑为实时、全面的“客观风控”,有效提升物联网银行的风控水平。

第五,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在信贷业务方面,物联网银行的主要业务优势在于动产融资,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动产进行实时监控,由被动监管变为主动管理,大大降低银行运营管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在中间业务方面,随着物联网在生产、生活场景中的广泛运用,物联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密,可主动提供覆盖所有环节的全方位、定制化的物联网金融中间服务,开展附加值高的创新型业务服务。在精准获客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对个人家庭、生产车间进行物联网化改造,凭借在信息获取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实现对客户的智能挖掘、精准获客、主动营销。

第六,改造银行网点,提升智能水准。通过物联网感知系统,对进入银行网点视线范围内的金融消费者进行感知,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其进行资产盘点、风险评估、偏好判断,借助人工智能机器设备为金融消费者及时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打破传统银行大堂经理、理财经理、柜面人员对客户的“询问式”“问卷式”“填表式”服务体验,切实让金融消费者进行银行网点的智能金融服务体验。

尽管目前物联网的很多功能还未实现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中的普及和推广,但物联网金融并不遥远。作为金融科技的技术集成代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能够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对接,重构目前的金融信用环境,实实在在地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打开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突破口,为中小微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