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主观信用转为客观信用

主观信用转为客观信用

【摘要】:目前,互联网金融信用评级是由互联网金融平台向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信用管理中心提出评级申请,信管中心审核并受理评级申请。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为金融业建立起客观信用体系。因此,银行对于客户前端信息的主观调查被传感器实时采集的客观数据所代替,银行的信用体系也逐步将从滞后的主观信用进化为实时的全面客观信用,风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2016年10月31日,国际物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发表题为《物联网金融——客观信用体系新金融》的主题演讲。刘海涛说,物联网是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的再次回归,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支撑。物联网金融将开创客观信用体系的金融新模式,开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空间。“物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金融的核心支撑是信用体系,物联网变革了过去的信用体系,实现了客观信用体系,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降低了虚拟经济的风险,同时还将破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

信用一直是金融交易的基础,信用风险也一直是银行风险控制的重点。无论是传统金融业还是互联网下新的金融体系运行,依赖的信用模式一直是主观信用模式。

在传统金融业务运营中,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对个人的收入负债状况等信息进行调研和信用评级,从而决定是否给予资金支持,是否批准上市或发放保险额度,做出金融服务决策。这种决策模式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主观判断,同时调研人员的信息获取来自人工录入收集,来自客户的报表、收入证明等,这些信息都带有主观性,并不能避免信用风险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没有对信用模式产生颠覆呢?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过他的遗憾:“因特网仅仅实现了计算机的连接,未实现与万物的连接。”在金融领域,互联网确实带来了诸多便利,比如支付手段和方式上就发生了很多变革。但同时,互联网也给金融业带来了一定的“灾难”,比如出现了传销和互联网的结合、杠杆率过高、金融工作“脱实向虚”等问题。

其实,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的金融形态在以破竹之势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信用体系的缺失也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发展之初,互联网信用关系面临三个方面的缺失,一是监管缺失,因为互联网债务人不是以监管形成的信用进入互联网金融世界;二是评级缺失,互联网债务人不是以独立第三方评级形成的信用成为互联网金融主体的;三是信息缺失,互联网债务人不是以全面、真实、专业、规范、及时披露自身偿债风险信息形成的信用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融资活动的。目前,互联网金融信用评级是由互联网金融平台向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信用管理中心提出评级申请,信管中心审核并受理评级申请。由莱茵技术监督服务(广东)有限公司[3]对申请评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实地考虑、现场取证,对50余项指标进行查证并给出评估报告,再结合评估报告与其他信用信息进行最终信用评级。可以看出,评级核心虽然是由权威可信的评级公司做出评估报告,但依旧是主观评级体系。

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为金融业建立起客观信用体系。物联网所有的信息都是实体世界的镜像,这个差别将导致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架构体系、思维方式存在根本不同。

物联网技术的感应端是借助各种传感设备获取客观信息,通过互联网实时共享建立客观信用体系,从而使信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进入物联网时代,随着数据的维度变广,大数据自动感知、识别、传输,数据的质量随之提高。从人、物、网的客观三维感知数据出发,有助于实现完全客观的信用体系。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可以帮助银行对抵押物实行全面监控,及时了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可帮助保险公司掌握驾驶员行为习惯,实现精准定价;帮助租赁公司实时监控车辆的状况,实现动态监管;等等。

例如,具体到银行的贷款业务上,在贷前调查与审批阶段,银行与债务人都不必和原来一样把时间与精力耗费在准备繁复的材料上,银行完全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开展有效的贷前调查,直观地观察到客户健康状况、实际生活、财务状况、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的大数据,全面分析个人或者企业客户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及时调整其信贷和支付额度并自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让银行的信贷与客户信息之间形成良性动态发展;在贷后监管方面,物联网可以帮助银行实时掌控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如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与支付结算等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因此,银行对于客户前端信息的主观调查被传感器实时采集的客观数据所代替,银行的信用体系也逐步将从滞后的主观信用进化为实时的全面客观信用,风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从主观信用模式开始走向客观信用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信用风险,对金融业风险控制以及动产质押和浮动质押等业务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物联网为金融提供了构建客观信用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抓手,这将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的金融信用体系奠定基础。

目前中国是金融大国,但不是金融强国,很重要的原因是信用体系,发达国家拥有非常完备的主观信用体系,而中国的信用体系欠完备。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进,中国有可能在物联网金融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主导地位,实现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