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的法制建设滞后物联网不仅牵涉各个行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更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保护、国家安全等诸多问题。我国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处于物联网产业原则性和政策性规范与调整层面,缺乏完善的规范物联网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行业垄断与合作经营的法律法规。可见,在保障物联网推广与应用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2023-08-13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得到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均将物联网(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8月7日,我国首次提出建设“感知中国”计划;并于2010年10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物联网产业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4月8日,财政部出台的《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与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启动了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
(二)物联网技术得到产业主体的广泛而系统的运用
企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核心,且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投资于物联网产业。国内部分工程集团系统地采用了物联网来实现对其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其通过可视化监控平台即由地域信息系统(GIS)、治理信息系统(MIS)、故障诊断系统和维护调养处事系统组成的监控平台以实现对集团内集体设备的实时定位、跟踪和历史轨迹回放,工程机械信息治理和运行状况信息查询,故障诊断与预警和故障日志查询,维护调养提醒和维护调养日志查询。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森林防火监控、智能医疗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三)物联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物联网产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比更具市场潜力,发展空间巨大。我国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两大信息通信产业:移动互联网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市场,侧重于提供大众消费性、全球性的服务;而物联网主要侧重于行业性、区域性的服务。当前,移动互联网正进入高速普及期,成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向其他产业领域延伸渗透。而处于起步阶段的物联网,在具有互联网基础的前提下,更注重交互体验、移动智能终端集成传感器和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支撑的融合应用。目前嵌入移动智能终端的MEMS传感器已有几十种,如感知光线反射、压力、触觉、心跳、血压、手势、环境参数、温度、湿度、指纹、运动、情绪、高度的传感器等,可以为用户提供个人健康管理、运动统计等新型感知应用。同时,终端与感知技术、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型终端形态,谷歌眼镜、iWatch智能手表、耐克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通过集成增强现实、语音识别、骨传导等新技术带来全新用户体验和应用服务。此外,以移动智能终端为控制中枢的多屏互动、智能家居等应用也开始起步。
物联网借鉴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模式和渠道,开始从行业领域向民生领域渗透,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正在不断涌现。例如,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开发城市管理数据,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向用户提供公共缴费、气象预警、交通引导等便民服务。目前,应用程序商店中已出现众多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家居和移动互联网的逐步融合,将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形成“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的平台化运营模式。从垂直到水平、从封闭到开放、从私有到标准化,借鉴移动互联网的成功经验,物联网应用将实现规模化发展。
物移融合将形成更为突出的马太效应。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两大产业通过相互的技术借鉴、模式学习和资源利用,将在终端、网络、平台等各个层面进行多种形式的融合,形成马太效应,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多形态的终端并存,包括手机、便携设备、PC、服务器、智能电视、游戏机、智能家电等,终端具备全面感知能力,各类可穿戴终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全面拓展应用场景;二是网络支撑平台将趋于一致,跨行业跨终端的统一支撑平台将推动数据开放,促成应用聚合创新。
根据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业务跟人与人通信业务相比将达到30∶1,这意味着物联网产业将是互联网产业的30倍。因此,物联网也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相关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2012年超过1 400亿美元,年增长近20%。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 000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达7 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四)物联网发展具备较大的技术优势
我国物联网研究、开发、利用并产业化起步较早,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且对于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也有一定话语权。在世界物联网领域,我国与德、美、韩三国一起成为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四大发起国。2008年6月,中国代表于首届在中国召开的ISO/IEC传感网国际标准化大会上提出的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被ISO/IEC国际标准认可,并纳入ISO/IEC总体技术文档。
有关物联网金融发展及应用前景研究的文章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的法制建设滞后物联网不仅牵涉各个行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更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保护、国家安全等诸多问题。我国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处于物联网产业原则性和政策性规范与调整层面,缺乏完善的规范物联网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行业垄断与合作经营的法律法规。可见,在保障物联网推广与应用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2023-08-13
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成为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工业物联网统一标准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正在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向传统行业深度渗透。在我国各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已将应用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纳入其中。......
2023-08-13
物联网金融等一些与新一代科学技术结合紧密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改变传统的以资产决定信用的逻辑,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评估来真实可靠地决定信用。只有这种由过去的因变量逐渐前置为自变量的内生性响应-反馈机制,才能让信用真正长久地建立于金融市场,让金融市场有序、有活力、有生命力。......
2023-08-13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具有应用环境广泛、数据收集高效、信息传递及时等优势,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供应链上的企业串联在一起,使企业间的信息能够共享,形成一个物联网信息系统。总的来说,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约束和风险,而且在业务成本与风险方面都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重要影响。......
2023-08-13
所以物联网对于数据传输速度以及数据处理速度要求更高。2009年8月,时任我国总理的温家宝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私有物联网一般是为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的,多数运用在内网中。混合物联网是上述两种及以上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现有的物联网类似于仿生学,一共可分为三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2023-08-13
物联网使得每个实体都成为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融合形成的新的价值体,每个价值体都可以在某个时空场景体现自己的价值。物联网的价值交换体系,助推了“一切皆证券”。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是证券的交易平台,它因全程感知的物联网管理体系的作用而变得十分简单,无人控制、自主运营、全程无遗漏。......
2023-08-13
(二)物联网金融与区块链金融区块链金融的定义很简单,即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三)物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的日趋完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这个角度看,物联网金融正是契合了当下普惠金融的理念和政策倾向。物联网金融以其几乎无死角的覆盖能力,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和涉农等薄弱领域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2023-08-13
物联网动产质押监管系统能够通过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之间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来实时准确感知到货物的客观存在。物联网动产质押监管系统的核心是“感知仓单”管理。一旦通过物联网技术解决了质押物的管理以及银行和借款单位之间的信任问题,那么在大体量动产融资市场需求刺激下,未来物联网动产质押监管系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3-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