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势与应用前景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势与应用前景分析

【摘要】:(二)物联网技术得到产业主体的广泛而系统的运用企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核心,且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投资于物联网产业。(三)物联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物联网产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比更具市场潜力,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应用程序商店中已出现众多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四)物联网发展具备较大的技术优势我国物联网研究、开发、利用并产业化起步较早,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得到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均将物联网(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8月7日,我国首次提出建设“感知中国”计划;并于2010年10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物联网产业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4月8日,财政部出台的《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与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启动了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

(二)物联网技术得到产业主体的广泛而系统的运用

企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核心,且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投资于物联网产业。国内部分工程集团系统地采用了物联网来实现对其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其通过可视化监控平台即由地域信息系统(GIS)、治理信息系统(MIS)、故障诊断系统和维护调养处事系统组成的监控平台以实现对集团内集体设备的实时定位、跟踪和历史轨迹回放,工程机械信息治理和运行状况信息查询,故障诊断与预警和故障日志查询,维护调养提醒和维护调养日志查询。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森林防火监控、智能医疗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三)物联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物联网产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比更具市场潜力,发展空间巨大。我国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两大信息通信产业:移动互联网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市场,侧重于提供大众消费性、全球性的服务;而物联网主要侧重于行业性、区域性的服务。当前,移动互联网正进入高速普及期,成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向其他产业领域延伸渗透。而处于起步阶段的物联网,在具有互联网基础的前提下,更注重交互体验、移动智能终端集成传感器和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支撑的融合应用。目前嵌入移动智能终端的MEMS传感器已有几十种,如感知光线反射、压力、触觉、心跳、血压、手势、环境参数、温度、湿度、指纹运动、情绪、高度的传感器等,可以为用户提供个人健康管理、运动统计等新型感知应用。同时,终端与感知技术、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型终端形态,谷歌眼镜、iWatch智能手表、耐克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通过集成增强现实、语音识别、骨传导等新技术带来全新用户体验和应用服务。此外,以移动智能终端为控制中枢的多屏互动、智能家居等应用也开始起步。

物联网借鉴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模式和渠道,开始从行业领域向民生领域渗透,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正在不断涌现。例如,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开发城市管理数据,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向用户提供公共缴费、气象预警、交通引导等便民服务。目前,应用程序商店中已出现众多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家居和移动互联网的逐步融合,将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形成“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的平台化运营模式。从垂直到水平、从封闭到开放、从私有到标准化,借鉴移动互联网的成功经验,物联网应用将实现规模化发展。

物移融合将形成更为突出的马太效应。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两大产业通过相互的技术借鉴、模式学习和资源利用,将在终端、网络、平台等各个层面进行多种形式的融合,形成马太效应,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多形态的终端并存,包括手机、便携设备、PC、服务器、智能电视、游戏机、智能家电等,终端具备全面感知能力,各类可穿戴终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全面拓展应用场景;二是网络支撑平台将趋于一致,跨行业跨终端的统一支撑平台将推动数据开放,促成应用聚合创新。

根据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业务跟人与人通信业务相比将达到30∶1,这意味着物联网产业将是互联网产业的30倍。因此,物联网也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相关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2012年超过1 400亿美元,年增长近20%。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 000亿元,2015年市场规模达7 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四)物联网发展具备较大的技术优势

我国物联网研究、开发、利用并产业化起步较早,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且对于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也有一定话语权。在世界物联网领域,我国与德、美、韩三国一起成为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四大发起国。2008年6月,中国代表于首届在中国召开的ISO/IEC传感网国际标准化大会上提出的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被ISO/IEC国际标准认可,并纳入ISO/IEC总体技术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