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联网金融发展及应用前景

物联网金融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所以物联网对于数据传输速度以及数据处理速度要求更高。2009年8月,时任我国总理的温家宝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私有物联网一般是为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的,多数运用在内网中。混合物联网是上述两种及以上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现有的物联网类似于仿生学,一共可分为三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物联网的英文全称是The Internetof Things,简称IOT。它是建立在RFID技术、传感器基础和数据传输基础之上,使物体具备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功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直观地感受物联网,我们可以从与物联网相关的生活场景出发来做解释。

早晨8点,你刚从睡梦中被枕边的手机闹铃叫醒,不情愿地起身时,窗帘会收到枕头感应器的信号自动打开,清晨的阳光洒了进来。手机闹铃停止了,它采集了床上感应器的各项数据,并分析昨晚的睡眠状况。你走出卧室便闻到了烤面包和咖啡的香味,这一切都是接收到起床信号之后完成的。

吃过早餐之后,你还未到车库,车已经远距离启动,并且为你规划好上班路线。车辆的停车位也在公司系统里提前预订好,到了公司停车场直接将车辆停置在泊车机器人的正上方,由泊车机器人将车辆停入指定停车位。

中午12点,你突然想到家中宠物还没喂食,可以通过手机打开实时监控系统,远程打开自动喂食机循环播放你的声音,吸引宠物前来进食,并且控制投放食物的量。

下午3点,你的快递到了。快递员拍门触发门上的感应器,手机就会提示有客人来访,这时你通过监控系统和远程语音,让快递员将快递放到你指定的地方。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你若堵在回家的路上了,可以提前将电饭煲打开,开始煮饭,浴室里的热水也早已放好。这一切都是通过智能家居实现的。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很神奇?你是否在想这一切如果是真的该有多好!其实这一切早已不是天马行空,通过物联网这一切都可以实现。

前面生活场景里的窗帘、咖啡机、烤面包机、车、智能监控系统等都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的。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将真实的物体贴上标签连入互联网,在互联网上了解这些真实物品的实时状态以及详细信息,并且通过物联网可以对这些真实物品进行控制和管理。依此类推,物联网还可以用于安防医疗、物流、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与管理。

物联网最早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群程序设计师希望每次下楼买可乐时总能买到冰的可乐,于是对楼下的可乐贩卖机进行改造并接上网络,编写程序监视可乐机内可乐数量和冰冻情况。这是最早运用普适计算理念的物联网实践。

相比于物联网早期实践,物联网定义的出现则相对较晚。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于1999年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了网络可以互联万物的思想。虽说物联网与互联网仅一字之差,但其对于基础技术的要求截然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互联网通过信号传输技术连接人与人,而物联网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在物体上植入传感器等电子元件,再加入区块链等技术将物体相互区分和连接。所以物联网对于数据传输速度以及数据处理速度要求更高。在物联网的最早定义提出之时,由于技术还未成熟,所以物联网仅仅局限在物体之间的相互感应,比如门禁卡,将门禁卡靠近感应器,则门栓自动开启。这时的物联网仅仅局限在传感网的范围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预言:“人们可以佩戴一个电子饰针与房子相连,电子饰针会告诉房子你是谁?你在哪?房子将用这些信息尽量满足你的需求。当你沿着大厅走路时,前面的光会渐渐变强,身后的光会渐渐消失,音乐也会随着你一起移动。”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指出传感网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对物联网的概念做出进一步拓展。原先的物联网概念仅仅是停留在“传感网”的层面,也就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的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物联网技术发展成为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网络。

虽然物联网的概念早已被多次提及,但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各国政府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才开始将物联网作为下一代技术规划。

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了“u-Japan(泛在日本)”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它将成为转动公共部门的网络齿轮。2007年韩国正式宣布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取代过去的韩国信息通信部,并推出“u-Korea(泛在韩国)”战略。u-Korea的目标是建立泛在社会,主要通过部署智能网络(包括16网络、宽带融合网络和泛在传感器网络等),应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远距离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让普通韩国人随时随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惊喜。终极目标除了通过发展新兴信息技术振兴IT产业,提高国家竞争力之外,还要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韩国民众的生活品质。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奥巴马就职总统后,积极回应了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并很快将物联网的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同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物联网管理框架,进而引领全球物联网产业向前发展。2009年8月,时任我国总理的温家宝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中国无锡也率先建立起“感知中国”研究中心。

现有的物联网可分为四类: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和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私有物联网一般是为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的,多数运用在内网中。公有物联网指的是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提供服务的一种物联网。社区物联网为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提供服务,如公安局、环保局等。混合物联网是上述两种及以上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

现有的物联网类似于仿生学,一共可分为三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在物联网概念中最重要的则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三大特征。离开了这三大特征的物联网充其量只是互联网或是传感网的延伸。其实质是利用事先在物品中嵌入的传感器与现代化数据采集设备将客观世界中的物品信息最大限度地数据化,再利用物品识别技术与通信技术将数据化的物品信息连入互联网,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后台服务器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分析与处理的结果对客观世界中的物品进行管理和相应的控制。其中全面感知为物联网的本质特征,其通过无线网络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嵌入设备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将人与物纳入一个可以相互感知的网络中,而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基于相互感知的交互活动构成一个全面的感知社会。毫无疑问,物联网的发展将给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可以说,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紧密结合将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而物联网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

物联网关键在于两点:物联和感知。首先,物联就是实现物物互联,其中互联的方式很多,除了需要各类通信网络之外,终端区的物联方式包括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如压力传感器属于典型的接触式,RFID技术为典型的非接触式)。其次,物联网的精髓在于“感知”,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各类智能处理手段实现对人、对物、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万事万物的感知和控制。若从仿生学角度理解物联网可能更直观:一个典型的物联网结构很类似于人的神经系统,要具备各类神经元、神经、脊柱和脑,然后这些器官能够分工协作以完成各类功能,如运动、操作、记忆、思维等。物联网终端的感知设备类似于人体的各类神经元,能够完成各类感觉(如视、听、闻、触等);物联网的智能系统和感知中心类似于低级神经中枢和大脑。因此,我们认为将物联网称为“物联感知网”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相当于“广义传感网”),那么中国的物联感知网就可以简称为“感知中国”,世界物联感知网可以称为“感知世界”(相当于“智慧地球”)。物联感知网在各类场合的具体应用系统实际上就是各类智能系统(如“智慧电力”“智慧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