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联网金融的有效解决方案

物联网金融的有效解决方案

【摘要】:首先,物联网金融能促进客观信用体系的形成。其次,物联网金融增强了信用风险的计量、管理和控制能力。再次,物联网金融可有效解决银行信贷悖论问题,促进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同时配合物联网金融平台连接互联网,促进当质押物物权转移给商业银行后,商业银行及时与社会需求方直接沟通,通过拍卖等方式解决质押物的后顾之忧。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兴起,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的便捷性、效率性、金融服务可得性上有了大幅提高,但解决信贷悖论问题仍有待重大突破。并且互联网金融盲目发展带来了众多新的风险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先天地带有面向虚拟空间的特性,大部分信息都是落后于发生时间,并是人为录入的,这就导致信息的客观性被弱化,而交易双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验证及不对称性也增加了信用风险。并且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大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相关意识薄弱,同时,缺乏专业风险管理人员,而网络贷款较多采用无抵押、无质押贷款,这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工商户、个人的征信体系在我国又非常不完善,信用违约事件必然不可控。相比之下,物联网金融客观信用评价优势就得以显现出来。

首先,物联网金融能促进客观信用体系的形成。物联网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万物互联,即让物具备“感觉”和“意识”,在形成行业的物联网网络中可以实现垂直领域内的互联互通,通过关键节点的信息联结,构成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弥补和延伸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所不具备的终端触觉。由于物能够直接传递信号,保证了物的客观存在,丰富了企业客观信用体系,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实时、远程接触到抵押品、担保品、质押品及企业实际运行现状,提高了社会信任度,促进了行业客观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企业细微节点的金融需求得以满足,也扩大了银行的客户群体,拓展了新型业务。

由于物联网金融业务建立在物联网RFID、红外感应和GPS技术基础之上,所以从企业生产到物流运输,从货物途中监管到海外零售全环节都可以被覆盖和跟踪,形成大量交易数据的沉淀,使得每一个交易节点可能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都能够被挖掘和满足。同时物联网金融平台连接着所有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的一切信息,形成了庞大的数据汇集,可以自动形成客观信用评估体系,进而催生出保险、保理、信贷等大量金融服务。

其次,物联网金融增强了信用风险的计量、管理和控制能力。物联网核心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直连采集终端,通过传感器实时、全面、客观地采集数据,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可以实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远程实时监控,控制资金、货物、场地的流动,检测内容丰富,可以实时联网报警,自发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金融业由滞后性主观验证进化为全面客观验证,能够有效解决欺诈、虚假募集资金、信用违约等风险。

例如传统的液态化工品、成品油及各种石油制品的仓储业务因其动产性质,很难在银行作为质押品进行融资。而引入物联网技术后,通过采集终端、标准平台等设备,可以在仓储中实时检测到液体的液位、料温、浓度、体积、标密、质量等信息,并且通过实时联网,以邮件、短信、平台等信息渠道直接将监测内容远程传输给银行后台,使得质押融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且可多次反复利用一套设备,帮助众多化工品企业申请融资,而银行只需前后台系统操作处理,风险计量自动计算,无须人为信用测评,可为银行新增大量业务。由于操作灵活、便捷,可以实现一站式实时线上服务,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让风险控制能力大大提高。

再次,物联网金融可有效解决银行信贷悖论问题,促进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利用物联网技术的以上两个特点,商业银行可以实时远程控制实物的移动、进出、转交过程,显著增强了银行对信贷质量的信心,这就能极大地化解信贷悖论中地域、行业、客户过度集中的慎贷问题。同时配合物联网金融平台连接互联网,促进当质押物物权转移给商业银行后,商业银行及时与社会需求方直接沟通,通过拍卖等方式解决质押物的后顾之忧。

物联网金融在提升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上将具有显著效用。物联网金融模式将提高操作风险防控水平,通过发挥物联网智能管理优势,使其成为风险管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实现覆盖各业务条线、产品条线、营业场所的“全方位”防控,使操作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损失均趋向于0。例如,通过RFID识别等技术,可进行工作人员和来访人员管理,监控现金柜、库房、机房等重要资产设备,提高了安防可靠性。因此,物联网金融不仅能够有效监控风险,还可以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中,杜绝企业人为出险的操作,监控风险可能出现的高频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预防,真正实现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