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馆全貌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三星堆博物馆园区风貌“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面积达12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奇特、神秘的文物,别具一格的建筑,新颖的陈列布展以及匠心独具的园林设计使三星堆博物馆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三星堆博物馆园区风貌......
2023-08-13
在三星堆遗址两坑内出土有20余件青铜面具,它们是三星堆青铜文化中极富有特色的一个群体。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既体现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构思,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又是那个时代古蜀人巫术文化和精神崇拜的重要体现,充分表达了古蜀先民们超越现实向往未来的精神追求!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件举世无双的青铜大面具。这件面具在出土的时候残损较为严重,通过修复大师的修复才变得完整如新。这件面具高72厘米,宽132厘米,重近百公斤,是三星堆出土的所有面具中最大的一件。从铸造方法来说,依然采用的是范铸浇铸法,两耳朵则采用了嵌铸法连接,如此庞大的面具的铸造很显然需要许多工匠的密切配合和协作,所以从这件面具也可以充分体现出古蜀国强大的国力和工匠的高超技艺。
那如此庞大的面具铸造出来究竟做什么用呢?很显然给人佩戴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观察面具会发现在它的耳朵旁边和额头部位都有方孔,我们估计这些在浇铸时候就预留的孔是为了安装和固定这件面具用的,因此推测三星堆出土的铜面具应该都是供奉于神殿之中用于祭祀的神像。从面具后面来看,很有可能是镶嵌在高高的立柱之上的。
我们可以想象,在古蜀国气势恢弘的宗庙和神殿的图腾柱上或者建筑物上有如此庞大的面具,一定会使古代人不得不顶礼膜拜,而它所放射出来的精神和力量也一定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是现在,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青铜大面具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铸造艺术上充分运用了写实与夸张的手法,高鼻,阔嘴,立眼,给人以雄浑庄重的感觉,再加上劲拔的线条和俊整的轮廓,构成了人神相通的奇特图像,充分表现出古蜀人超现实的艺术构思以及神像的无穷威力和古蜀人高深的艺术造诣。
中国古代面具及人面造型
其实,面具文化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早期许多古代文明中共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在史前人类独特的心里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孕育产生的。它的产生是原始狩猎、部落战争、巫术信仰、图腾崇拜及祭祀仪式等多种因素孕育的结果。其中,巫术信仰和图腾崇拜应该是它产生的主要源头。在中国古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等不同地区的文化中都出现过许多陶塑的和玉石制作的原始面具,而这些面具都与原始的巫术信仰和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到了商周时代,许多地区出现了青铜甚至黄金的面具,其中以三星堆和成都金沙最有特色也最具有代表性,并且以佩戴面具进行祭祀活动的“傩仪”成为原始宗教祭祀的重要礼仪。商周以后,这种古老的宗教礼仪又演变成了带有娱乐性质的舞蹈“傩舞”,继而发展成为傩戏,并继续流行,在有些地区甚至一直延续至今天。例如现在贵州等地流行的傩戏面具,特别是在今天川西北的白马藏区流行的“曹盖”面具。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已经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但从这些面具中仍然可以看出上古神话和原始巫教的痕迹,里面保留了不少古老的人格化的鬼怪形象和图腾化的动物形象。这些面具在表演时,气氛森严而狂热,使观看者觉得它们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在神圣的宗教色彩中更显出一种震撼心灵的美感。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区域来看,古老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对四川盆地周边区域流行的面具文化遗俗都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面具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产物。在古代印度、西亚、埃及、希腊、罗马、印加文明,以及玛雅文明中都有不同质地、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面具出现。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认为面具是神灵、精魂寄居之所,或者认为面具是神灵、权力、地位的象征。如古埃及的法老和古希腊的统治者用大量黄金制作的肖像面具,以及贝宁王国的国王们用象牙雕刻的欧巴面具,大都是王权显赫的象征,而亚洲(如印度、日本、韩国等)、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各种类型的面具,更多的是用来代表神灵。
世界古代面具
三星堆青铜面具同样显示出代表神灵的意味。用面具代表神灵,或借助面具与神灵对话交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习俗。所以,我们如果把三星堆出土的面具放在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时间轴上来做一个比较的话,就不难理解它的用途和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了。
在三星堆出土的二十多件面具中,除了刚才的这件特大面具之外,还有许多与它造型相同但形体相对较小的面具,它们形制基本相同,全为刀眉、栗眼、高鼻、阔嘴、方下巴,整个形象都显得庄严肃穆,威武神圣!其中最小的面具只有人的手掌心一般大,非常难得。而这些大大小小的面具同刚才的特大面具一样并不适合戴与脸上,而只能用于固定在古蜀国的宗庙神殿的建筑物上,或佩戴在泥塑的神像脸上,或捧在手上以用于相应的宗教仪式活动,用面具来代表神灵或者借助面具来与神灵对话。所以说,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代表的应该是神而不是人,或者换句话说,它们具有人的形象或面容,但显示的却是一种神的精神和力量!
三星堆青铜面具造型
三星堆青铜兽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的面具之中,除了有人的形象的立体方形面具之外,我们还出土了3种造型,共9件的平面兽面具。这种面具同样具有夸张的轮廓,特别是有夸张的眼睛和嘴,在面具的上部和下部有的有夔龙形的装饰,使面具本身具有了一种半人半兽的感觉,同样反映出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有的兽面具的眼睛、额头和口部描绘有黑彩。这些兽面造型并不是单纯模拟自然界某种兽类的的形象,而是做了变形夸张的。兽面具上都有4个分布规律的小圆孔,估计是用来穿套细绳将兽面系挂或绑定在柱头等其他物体上的,或者是钉挂在墙面上的。古蜀先民们把这些相貌凶猛威严的神兽作为辟邪之物加以崇拜,以祈求赐福禳灾,所以它们应该是用于驱邪避凶的神灵面具。
然而,最为夸张和出人意料的就是我们下面这种独特的青铜戴冠纵目面具造型了。这件面具,宽77.4厘米,通高82.5厘米。与刚才看到的面具最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极为夸张的眼睛和耳朵,它的双眼像柱子一样突出于眼眶之外,双耳向两面充分展开;第二个不同就是这件面具的额头上镶嵌了一件装饰物,高68厘米,而我们前面看到的面具都只是在额头部分有一个小孔,那么我们分析小孔的用途应当像这件面具一样用来安装装饰物的。这件面具的铸造同样是运用的范铸浇铸法,在铸成面具的主体之后运用铸接法来连接,其中额头的装饰物是用补铸法安装的,眼睛和耳朵则是用嵌铸法铸造的,一件器物而采用多种铸造方法,不正是铸造工艺精纯的一种反映吗?
青铜戴冠纵目面具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件面具额头部分的装饰物,我们把它称为“夔龙”。夔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奇的动物,像龙一样,有翼能飞,但只有一只脚,我们习惯上称为夔龙,也称“独脚龙”。三星堆古蜀人将这种动物变形铸在了这件面具上,夔龙头朝下,背部铸有刀状羽翅,上扬的尾巴向前卷曲,造型奇特,匪夷所思。
另外,这件面具还有一对极为夸张的眼睛和耳朵,特别是它的眼睛,那么如此夸张的眼睛有什么寓意呢?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曾记载了一个天神叫作“烛龙”,它的形象是“人面蛇身”,它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而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直目正乘”,有一双“直目”,并且他的眼睛就掌管着人间的光明和黑暗,他闭上眼睛就是黑天,睁开眼睛就是白天。古文献中并没有解释“直目”的具体形象,有学者认为,“直目”可能就是像三星堆这种面具一样的眼睛。因此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出土的这种凸眼的面具是上古神话中的大神——烛龙的形象,是掌管人间光明和黑暗的天神,而它的“直目”就象征了光明和黑暗,表现了古蜀先民对这个神的崇拜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件面具造型意向神秘,风格雄奇华美,特别是它额头上高扬的夔龙形冠饰,使得整个器物威风凛凛,犹如天神降临人间一样,传达出一种震慑人心的精神力量,使人们不得不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其实,在三星堆除了出土有大大小小,各种造型的面具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种与面具文化有关系的器物,就是各种青铜眼形器,其中有带勾云形装饰的眼睛,有呈柱状外凸的眼睛,还有菱形的眼睛。菱形的眼睛或者两等分,或者四等分,形式多样,从一比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古蜀人的等分概念,以及对数学和几何学的运用。可能有人会问,铸造如此多的眼睛形器物究竟有何用途呢?我们认为,它们反映出了古蜀人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希望。应该说,在人的五官中,接受外界信息最多的就是眼睛,在古代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渴望通过眼睛来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其实我们从刚才三星堆出土的面具当中也可以感受出来,古蜀人在对这些面具进行造型的夸张时,眼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见古蜀人对这些眼睛神像的重视。而这些眼形器上同样有用于固定的小孔,说明它们像这些面具一样被古人固定于一定的祭祀场所之中,或者用它们来组成一张张夸张的神像,被古人顶礼膜拜,它们就好像天上神灵的眼睛一样,给祭祀者形成一种心灵上的威慑,使祭祀活动更加变得庄严神圣!
青铜眼形器
从巫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可能与他们认为巫师的眼睛具有能见神鬼幽冥的神奇功能有关。其实这种对眼睛的崇拜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比如在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中,在五千五百至五千年前的乌鲁克文化时期,当时遗留下来的布拉克丘神庙中,整个墙壁上全部订满了眼形器,人们称它为眼庙,这些眼睛就象征着天眼或者神眼,是一种崇拜的神物。在古代世界的很多民族中,曾发现有以眼睛图像象征太阳的观念与遗物,《御览》卷三引《任子》语说“日月为天下眼目”,而《礼记·郊特牲》说:“大报天而主日”,郑玄注:“天之神,日为尊”,如此看来,昭示光明的日月其实就是太阳神的眼睛,则眼睛崇拜的实质也就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此外还有一种铜眼泡,推测这些铜眼泡是两对配套使用,平面呈四边形的眼泡,如果立放就呈柱状,与三星堆纵目面具上的眼球造型很相似,推测可能是神像眼部的镶嵌饰件。
返回来我们再来看三星堆出土的这些眼形器,不难看出眼睛崇拜是古蜀人面具神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具有了这些夸张眼睛的面具的力量,古人才可以获得一种超越自身和自然的能力,实现他们的追求和精神。可以说这种眼睛崇拜的现象是目前中国考古中独一无二的发现。
青铜眼泡
青铜纵目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的面具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名的一件,我们一般称它为“千里眼,顺风耳”,就是这件硕大无比的青铜纵目面具。其实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震撼,这件面具的五官极尽变形夸张之能事,尤其是它那圆柱状的眼睛和向两边充分张开的大耳朵,眼睛向前突出有16厘米长,两个耳朵之间的间距有138厘米,虽然长眼大耳的形象与前面的一件相同,但因为这一件在形体上更加庞大,所以我们会感觉它更加凌厉威严。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这件面具的额头上同样有一个方孔,我们估计与前面的面具一样是用来安装夔龙形的装饰物的,可能在掩埋时由于某种原因遗失了。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这件面具额头上的孔不是在铸造面具的时候预留下的,而是在面具铸成之后另外切割而成,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切割的痕迹,可能古人觉得安装上一件夔龙形的额饰,会使得这件面具更加的威严和神圣。当然能够在这么坚硬的青铜器上切割一个规则的方孔也是不简单的。
刚才我们看那件突眼睛的面具的时候,我们曾介绍过,这种凸眼睛可能与《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位“烛龙”天神有关,那么这件巨大的凸目面具是否也与烛龙有关呢?我们可以再来看两段史料记载:在《华阳国志·蜀志》和《路史·前纪》中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纵目”等记载。对于蚕丛,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蜀王,而蚕丛最大的特点就是“纵目”。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纵目”的理解都有争议,有的认为竖起来的眼睛为“纵”,或者像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一样,额头上有一只竖眼“天眼”,但也有人认为“纵目”就是眼睛从眼眶里面突出来的意思,因为“纵”有向前突,向前伸的意思。我们现在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这种突目面具很可能是古蜀人心目中的始祖蚕丛的形象,只不过将他夸张和神化了,他就成为了古人心目中一位拥有超能力的神,而不是一般的人,他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所不能,实际上表现了古人祖先崇拜的思想,人们希望通过对这种祖先神像的顶礼膜拜,也能拥有像祖先一样的神奇力量,超越自然,超越自身,以此达成一种精神的寄托。
其实,如果结合我们前面介绍的天神“烛龙”、“直目正乘”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烛龙神也许就是古蜀神话中的蜀人的祖先神蚕丛的形象,只不过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将这种神灵的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加工而已。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就是杜鹃鸟的翅膀,面具的鹰钩鼻是鸟嘴的变形,认为这件面具表现的是古代传说中死后魂化为杜鹃鸟的第四代蜀王杜宇的形象。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三星堆时期的古人为什么会如此崇拜面具,特别夸张了面具上的眼睛呢?很可能是因为蜀地闭塞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用大诗人李白的话说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与秦塞通人烟”,由于地形的闭塞导致了信息交流的不畅通,古人希望通过夸张的眼睛、耳朵能够更多地看到、听到外面的信息,在人本身的能力无法达到这一点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于神的力量了。
透过三星堆出土的林林总总,威严神圣的这些面具神像和眼睛神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蜀先民那种渴望征服自然,认知世界和宇宙的精神和博大情怀,这同样是古蜀人“天人合一”精神的一种体现。
有关解说三星堆的文章
青铜馆全貌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三星堆博物馆园区风貌“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面积达12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奇特、神秘的文物,别具一格的建筑,新颖的陈列布展以及匠心独具的园林设计使三星堆博物馆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三星堆博物馆园区风貌......
2023-08-13
如果说三星堆的玉石器群的发现已令世人瞩目,那么,三星堆青铜器群轰轰烈烈地横空出世,则令世界震惊。三星堆的青铜器以铅锡青铜这种三元合金构成的青铜器最多。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个陶制坩埚,高约20厘米,壁厚3厘米,外部有明显焚烧的痕迹,可能是当时用来盛装青铜溶液一种冶铜工具。三星堆铜牌饰是一种承载信仰、具有礼仪或宗教性质的专用装饰品。三星堆出土的铜铃集录三星堆出土的铜铃共有43件,分9种类型。......
2023-08-13
青铜馆序厅及人面鸟身像位于青铜馆序展厅的是这件巨大的雕塑——人首鸟身像,原件陈列在一展馆中,是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小铜树树枝上端的造型,此件为放大了20倍制作的仿制品,我们可以再来仔细地观赏一下:它头戴高冠,有人的面庞,但五官夸张,鼻梁高耸,目光犀利,双耳张开,给人以威严神圣的感觉。三星堆青铜器器形独特,纹饰工细精妙,风格神奇怪异,铸造工艺精湛高超,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特征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2023-08-13
从时间上说,三星堆的青铜雕像与古埃及、古印度差不多处于同一个时代,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时代,四大文明古国先后拥有了熟练的青铜铸造技术,史学界称之为青铜时代。而三星堆的艺术家塑造的是一些巨大并且五官不成比例的面具,具有同一种表情的青铜人头、高大的青铜立人。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体量和高度超过了古巴比伦祭师铜像,古埃及、古印度更是没有青铜雕像可以与之相比。......
2023-08-13
1963年冯汉骥在三星堆遗址新中国的建立,为考古发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开创了广阔条件。1980年4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考古人员会同广汉县文化馆人员,开始详细考察三星堆,认定这里是一处重要遗址。以后,各方联合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1980-1981年这一阶段工作的发掘报告——《三星堆遗址》,正式提出“三星堆遗址”的命名,并建议将遗址内发现的这一考古学文化定名为“三星堆文化”。80年代三星堆遗址发掘......
2023-08-13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奇特,制作精良,内涵丰厚,大多为当时常设于宗庙中的重器,用于朝拜天地、礼敬百神、通灵镇邪等,因为宗庙重器非常人所能得见,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之为“秘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和青铜罍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上层贵族统治集团陈设在宗庙的重器,主要用于祭祀、宴飨或者征伐等重大的礼仪活动。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出土了8件铜尊、3件铜罍。三星堆出土的鸟造型,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2023-08-13
第三代蜀王名叫鱼凫。一般认为,几代蜀王中与三星堆关系密切的便是鱼凫王,三星堆古蜀国的建立,很可能就是鱼凫王的丰功伟绩。三星堆遗址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古代蜀国的一处中心都邑,原因正在于此。三星堆一期是先蜀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八百年至四千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蚕丛、柏灌时期。......
2023-08-13
作为陪葬俑的秦始皇兵马俑以恢宏的气势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三星堆这批精美绝伦的青铜人物雕像比它还要早一千多年。三星堆两坑共出土了57件人头像,与真人头部差不多大小,其中一号坑13件,二号坑44件,他们中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群体。......
2023-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