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染病流行病学》第三节:统计分析方法

《传染病流行病学》第三节:统计分析方法

【摘要】:它表示某一人群的抗体水平,可按该人群中抗体阳性者所占比例计算。对两组人群血清抗体效价进行比较时,可采用t检验。但人群抗体分布通常为偏态分布,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百分位数法估计正常临界值。人群免疫水平与半数抗体阳性价呈反比关系。抗体阳转率多用于连续性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如预防接种前后或某种传染病流行前后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变化。

1 常用的统计学指标

1.1 抗体阳性率

抗体阳性率是指某人群中抗体阳性者出现的频率。它表示某一人群的抗体水平,可按该人群中抗体阳性者所占比例计算。

抗体阳性率越高,人群免疫水平越高。比较两组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时,采用χ2检验。

1.2 抗体的几何平均效价

为达到对抗体水平半定量的目的,可以用效价表示试验结果。在测定抗体效价时,由于样品以倍数递增的方式稀释,获得的数据属于等比计数资料,因此血清抗体效价的平均值应采用几何均值即几何平均效价(geometric mean titer,GMT)表示。

例如,一组血清标本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32、1∶64、1∶32、1∶128,现用以下两种方法计算GMT值。

方法1:

方法2:先取各数据的对数值,计算对数值的算术均数,再计算其反对数值,即为GMT。

对两组人群血清抗体效价进行比较时,可采用t检验。如果采用成对样本设计的研究方法,例如比较同一受试对象免疫前后的抗体效价,则应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1.3 抗体正常临界值

正态分布资料或能变换为正态分布的资料,可采用正态分布法估算临界值。估算公式为:

正常临界值=μ±2σ

上式中,μ为均数,σ为标准差。但人群抗体分布通常为偏态分布,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百分位数法估计正常临界值。

1.4 半数抗体阳性价

人群抗体水平通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当某年龄或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为50%时,该年龄或年龄组即为半数抗体阳性价。人群免疫水平与半数抗体阳性价呈反比关系。

1.5 抗体阳转率

抗体阳转率是指抗体阳转人数占接受两次血清检测总人数的比例。

上式中,N为接受两次血清检查总人数,T为抗体转阳人数和抗体4倍或4倍以上增加的人数。

抗体阳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一次结果为阴性,第二次转为阳性;另一种是第一次检测结果为阳性,第二次仍为阳性,且抗体效价是第一次的4倍或4倍以上。抗体阳转率多用于连续性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如预防接种前后或某种传染病流行前后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变化。同样,当比较两组人群抗体阳转率的差异时,采用χ2检验。

2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在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选择了合适的检测指标和试验方法之后,对获得的血清学试验结果需要采用明确的标准来判断其是阳性还是阴性。

如果一个血清学试验总是能检出特定的抗体(高灵敏度),而从不会检出其他非特异性成分(高特异度),则该试验是最为理想的检测方法。但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往往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

由于血清中存在的某些蛋白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会与抗原发生反应,使得本为阴性的标本也出现了阳性反应(假阳性),这种情况下检测方法的特异度降低;反之,为避免这种非特异反应造成的假阳性而提高判断的阈值,就会降低方法的灵敏度。这种非特异性反应在任何血清学试验都是无法避免的,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就很难使哪一种试验方法同时具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可见,试验结果判定标准的确定既非常重要又有一定的难度。

3 血清免疫学检测结果判断

(1)对血清中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判定时,应考虑下列问题:

①是感染还是发病;

②是新近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③感染是否为持续活动状态;

④是否为隐性感染;

⑤是否为交叉感染或混合感染;

⑥是否为非特异性反应;

⑦是否能说明问题的滴度是多少;

⑧滴度波动的意义是什么;

⑨阴性结果的意义是什么。

(2)出现阳性结果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真实的病原体感染;

②交叉反应;

③双重感染;

④非特异性反应;

⑤技术误差。

(3)出现阴性结果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真实未感染;

②血清采集过早或过晚,抗原、抗体尚未出现或消失;

③检测方法不当;

④使用了抗生素;

⑤有不完全或封闭性抗体存在;

⑥免疫耐受或免疫缺陷;

⑦系统(技术)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