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细菌性痢疾的特点和传播-传染病流行病学

细菌性痢疾的特点和传播-传染病流行病学

【摘要】: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我国古代多部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均对菌痢的传染性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目前,菌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痢疾杆菌感染剂量极小,10~100个活菌就能使健康人发病。坚持不懈地加强、改善疫情监测和耐药菌株的流行变迁,不断研究流行性痢疾杆菌菌株基因型的分布和变迁,对于菌痢的更有效防控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我国古代多部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均对菌痢的传染性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1898年,日本学者志贺首次发现了菌痢的致病菌,故命名为志贺菌。目前,菌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饮食卫生、水源污染等环境因素都与菌痢的传播和流行密切相关,只有不懈地做好防制工作,才能更好地控制其发生和流行,降低疾病负担。

1 病原学

志贺属细菌归属变形杆菌门,也称痢疾杆菌,是人和灵长类动物菌痢的病原体。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荚膜,有菌毛和鞭毛,能运动,可分解葡糖糖,产酸但不产气。根据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志贺菌属可分为4群47个血清型,其中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B群福氏志贺菌有6个血清型和2个变种,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有1个血清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志贺菌属不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痢疾杆菌以D群多见,而在发展中国家以B群多见。在我国,志贺菌属以B群为主,但在局部地区或某些时段也会出现以D群为主的情况。

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在菌痢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出现志贺菌属细菌的耐药菌株,而且多耐药菌株在全球各地日趋多见。我国主要流行的福氏志贺菌2a对常见一线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率很高,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发生率也可高达20%以上,而且不同地区的耐药性毒株的流行情况差异很大。研究表明,耐药相关基因的变异和耐药相关可移动基因元件改变均与志贺菌属细菌的耐药关系密切,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2 临床表现

菌痢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不等,平均为1~2天。临床上急性菌痢可以分为三型:①普通型菌痢: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伴有高热或寒战,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可达10次以上,为黏液脓血便,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②轻型菌痢:全身症状和中毒症状均较轻,腹泻,稀便,有黏液但无脓血,病程3~7天,治疗不及时会转为慢性。③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儿童,高热,起病急,病情重,伴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常常迅速进展为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但肠道症状较轻。可进一步划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就会发展为慢性菌痢,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有黏液,有时伴有脓血,并可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等全身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慢性菌痢分为慢性迁延型、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和慢性隐匿型三种类型。

3 流行过程

(1)传染源

菌痢的传染源包括急性患者、慢性患者以及细菌携带者,其中以急性菌痢患者为主。但是,由于典型患者容易受到关注并及时得到治疗,所以危害性较小;而不典型病例、轻症患者以及隐匿性感染者常因为被忽略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与其他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相似,粪-口途径是菌痢的主要传播途径。细菌随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通过不同的方式污染水源或食物,导致其传播和流行。痢疾杆菌感染剂量极小,10~100个活菌就能使健康人发病。此外,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以传播痢疾杆菌。菌痢又有“脏手病”之称,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经生活接触传播也比较常见。

实际上,菌痢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痢疾杆菌还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媒介进行传播。研究发现,痢疾杆菌可在苍蝇体内存活数天,因此,苍蝇等昆虫作为媒介在菌痢的传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劳累、不洁饮食等都是引起菌痢发生和传播的危险因素。机体感染菌痢后产生的抗体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这种起保护作用的抗体是局部抗体而不是血清抗体。此外,细胞免疫在痢疾杆菌感染的预防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免疫持续时间长,但是在不同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

菌痢感染呈全球分布。从地理分布看,菌痢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地区少见。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属北温带和亚热带,菌痢流行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各地发病率有较大差异。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病率和报告病例数均较高,且容易发生流行,病死率也较高。

菌痢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份;在北方地区,发病高峰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其主要原因是炎热的气候更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此外,夏秋季人们日常生活中饮水量大,吃生冷食物多,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也为菌痢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的菌痢以0~4岁和5~10岁两个年龄组发病数和病例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婴幼儿的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其肠道免疫功能差,感染后容易发病。此外,菌痢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口流动性增强,而且其居住和饮食卫生条件通常较差,容易引起感染和发病。

5 预防和控制

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国在菌痢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它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多发病,而且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日趋严重。坚持不懈地加强、改善疫情监测和耐药菌株的流行变迁,不断研究流行性痢疾杆菌菌株基因型的分布和变迁,对于菌痢的更有效防控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志贺菌属菌型繁多,免疫力不能持久,疫苗研制非常困难,因此,针对菌痢的防控措施还应该包括:①加强卫生知识宣传,讲究个人卫生,增强自我防病意识和卫生防病能力,使菌痢的防制工作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②对感染病例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防止急性菌痢转为慢性。此外,应加强卫生环境的治理,尤其是餐饮场所管理和饮用水管理,对于餐饮服务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带菌检查,进一步降低食物性菌痢暴发的潜在威胁。③做好日托机构、学校、厂矿、工地的饮食与饮水管理工作,关注散居儿童和流动人口的卫生环境状况,做好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进一步减小苍蝇、蟑螂等的传播风险。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保健工作的不断完善,菌痢的疫情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