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HIV/AIDS监测的重要性

HIV/AIDS监测的重要性

【摘要】:对于HIV预防方案是否可以遏制该病流行的实时评估表明,监测HIV感染的发生率至关重要。这也意味着要确保为这些人提供治疗和护理并采取干预措施,以防止HIV/AIDS的进一步传播。在发展中国家,由于AIDS和HIV病例监测系统不够完备,只能通过对就诊的产前妇女进行多次横断面的HIV血清学调查来监测HIV趋势,并以此代表生育年龄内性活跃成年人群。在拉丁美洲,目前约有170万HIV感染者,主要源于注射吸毒和男男性传播。

在了解病因之前,AIDS最初被定义为“从未患有免疫缺陷的人发生的严重机会性感染性疾病”,例如卡氏肺孢子肺炎和卡波西氏肉瘤。后来确定了HIV是AIDS的病因,并且越来越多地了解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HIV的传播和流行,各国均开展了HIV和性病的哨点监测工作,以便及时了解HIV流行动态。泰国从1967年开始,共设立了36个HIV防治中心和13个性病防治中心;我国因为HIV输入较晚,于1995年才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和帮助下开始对部分高危人群进行哨点监测HIV。哨点监测不仅对高危人群非常有效,对一般人群更可以提前揭示艾滋病流行的潜在威胁。目前,最常用的AIDS病症报告的标准是CD4细胞计数小于200个/微升。

对于HIV预防方案是否可以遏制该病流行的实时评估表明,监测HIV感染的发生率至关重要。以美国为例,图6-1展示了从1985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AIDS病例、AIDS死亡人数和存活的AIDS患者的流行情况。由图可见,1985年至1993年AIDS病例和死亡人数稳步增加,随后在1993年至1997年急剧下降。1993年左右的急剧上升和下降是由于在AIDS病例定义中增加了免疫标准。许多CD4细胞计数低于200个/微升的HIV感染者直到1993年才被诊断出患有AIDS。由于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1995年至1997年期间AIDS发病和病死率出现下降,这也可能与198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HIV感染率下降有关。随后在1997年至2004年,AIDS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大体不变,2005年报告AIDS病例数有所增加。同期AIDS相关病死率不断降低,直至每年不到2万人,并且由于每年大约有40 000名新诊断患者,这使得在世的HIV/AIDS感染者人数不断增加。这也意味着要确保为这些人提供治疗和护理并采取干预措施,以防止HIV/AIDS的进一步传播。

图6-1 AIDS年病例数、死于AIDS的人数与AIDS患者生存人数(美国,1985—2005年)

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国AIDS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发布HIV/AIDS的监测情况。在发展中国家,由于AIDS和HIV病例监测系统不够完备,只能通过对就诊的产前妇女进行多次横断面的HIV血清学调查来监测HIV趋势,并以此代表生育年龄内性活跃成年人群。据UNAIDS/WHO统计,截至2006年底,有3 950多万人感染HIV,其中大多数(63%)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006年,估计有430多万人新感染HIV,290多万人死于AIDS(表6-1)。

表6-1 2006年全球新感染HIV的成年人和儿童的估计数量、HIV感染者数量以及2006年死于HIV感染的数量(根据地区划分)

目前,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估计有2 470万人感染HIV,其中主要源于异性性传播。南部非洲成年人中HIV感染率最高,一般为17%~39%。南部非洲孕妇的HIV血清阳性率全球最高,达20%~50%,东部、西部和中部非洲的HIV感染率也已达到5%~20%。至2006年,尽管总的非洲HIV感染率已趋于稳定,但莫桑比克、南非和斯威士兰等一些南部非洲国家的HIV感染率有所提高,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的感染率已经开始稳定或下降。在亚洲,目前约有780万(19.7%)的HIV感染者,但该病仍在继续扩张,受感染者主要是注射吸毒者、性工作者及其客户,也包括男男性接触者。在中国,HIV/AIDS正在逐渐从高危人群扩散到普通人群。印度的HIV/AIDS疫情出现多样化,在一些地区的感染率增加,而其他地区的感染率则降低或稳定。近些年来,HIV/AIDS疫情在东欧、中亚和俄罗斯也有所增加,到2006年,该地区约有170万人感染HIV,注射吸毒是该地区HIV传播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见将来的传播仍然会继续增加。在拉丁美洲,目前约有170万HIV感染者,主要源于注射吸毒和男男性传播。在西欧的工业化国家和澳大利亚,尽管HIV流行率普遍较低,但其流行和分布模式与美国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