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诸葛亮五次伐魏都因粮草不足而坚持不久最后失败。诸葛亮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下决心与魏军长期作战,表示北伐不成功,决不罢休。司马懿坚持既定战略,拒不出战。魏军将士果然火冒三丈,纷纷向司马懿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明帝经过再三深思,认为与诸葛亮打仗,只守不战为上策。其实,司马懿的计谋,全为诸葛亮洞悉。没几天,诸葛亮死在军营里,享年五十四岁。......
2023-08-13
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平定南中后,决心攻伐魏国,以平定中原,完成汉室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已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魏明帝因镇守西部的主将曹真已死,正在发愁之际,司马懿从荆州回到许昌,明帝便令他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奔赴长安。诸葛亮闻说司马懿率兵西来,便留王平带领部分兵力守祁山军营,自己则和姜维、魏延率主力进至卤城,卤城太守望风归顺。诸葛亮留下张翼、马忠守卤城,自引兵将向望陇而去。这时司马懿也引大军来此。蜀军首战告捷,乘机抢收了陇上小麦。面对蜀军如此来势凶猛,司马懿决定严防死守,任凭诸葛亮怎样挑衅,终究不出军营,不作对抗。
诸葛亮由于粮食供应不足,一面加紧操练,一面等待蜀中送粮。但负责运粮的李严只图安身求名,很少考虑国事。这时,正值秋初,连日大雨,道路难行,李严深恐运粮有误,会遭到诸葛亮的责怪,便写信给诸葛亮,假称东吴与魏结合,有出兵取蜀的企图,望诸葛亮早做布置。诸葛亮看完信后,怕蜀中紧急,只好做回师的准备。他深知,如果就这样轻易撤军,司马懿肯定会来偷袭进攻,因此,他仔细斟酌应该怎样才能在撤军途中既保全大军又灭了魏军。而司马懿一向谨慎行事,老成持重,考虑到要把他打败,必须先以小利引其上套,然后再以重兵袭击。于是便想了一个“上屋抽梯”之计,立即召集各将,进行了周密部署。
司马懿在上,为防诸葛亮率兵攻击,连忙调兵遣将,加强防守。这时,忽有探子来报,诸葛亮已调集各路兵马向木门道方向退去。对此,司马懿颇为奇怪:蜀军回蜀必要走木门道这条路,难道他想要撤退回师吗,然而蜀军目前士气正盛,怎可能在士气正旺的时刻不打仗呢!当司马懿正疑惑不定时,诸将都说:“他既聚集军队,不是攻便是退,我们正好利用其聚集的时机,以重兵围歼他们。”司马懿说:“诸葛亮历来善用诈术,不应轻举妄动,待察看虚实后再定。”于是便带领张郃及部分人马到卤城附近观看动静。然而他们所看见的景象是城里连一个士兵的影子都找不见,只有旌旗飘动,烟火笼罩。司马懿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才对张郃说:“看来诸葛亮果真走了。”回头又问众将:“谁敢去追?”张郃说:“我愿去。”司马懿说:“将军太急,不可去。”张郃说:“我是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为何不让我去?”司马懿说:“将军既坚决要去,可引五千先行,随后让魏平引二万马步后行,以防埋伏,我引三千兵随后接应。”临行又再三叮嘱张郃:“蜀兵虽然撤退,途中必设埋伏,将军切勿大意!”
张郃是曹魏的一员虎将,曾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他一路挥军前追,一路没有拦截的兵士,就在追击的三十里处的树林时,闪出一队人马,为首一员大将乃是魏延,勒马横刀,大叫道:“张郃,你往哪里走?看刀!”张郃大怒,拍马挺枪直取魏延,两人刀来枪往厮杀起来。没战几个回合,魏延就假装抵挡不住,撤军逃跑,张郃紧紧相追,突然一个转弯,魏延就消失了。张郃生怕中计,勒住马头,仔细察看一番,并未见有何异状,他这才又放心追去。忽然喊声又起,一队人马冲杀过来,为首的大将乃是关兴,他横刀勒马高叫:“张郃不必追赶,有我在这里!”张郃并不答话,挺枪就刺。关兴战不数合,拨马就走,进入树林去了。张郃恐中埋伏,便四下打听,回报都说林中并无伏兵。张郃刚领兵冲进林子,忽然魏延又杀了出来。魏、关二将轮番应战,且战且走,并且丢弃下一些盔甲、马匹。张郃愈战愈勇,尾追不舍。这时魏延已按诸葛亮的命令,将张郃引到木门道口,引到谷内。眼看天色不早,而张郃急功近利,早将司马懿叮嘱置之脑后,又仗着有大军随后接应,于是便毫无顾忌地拍马冲进山谷之内,高喊:“手下败将,你向哪里逃!”木门道内,路本来就窄,加上蜀兵假装败阵,丢盔弃甲,几乎将路堵死,使张郃更不怀疑,命令士卒奋力排除障碍,加紧追去。道路越来越窄,两旁山石林立,树木茂密。张郃见此情况,正担心有蜀军埋伏,忽然随着一声号炮,战鼓惊天,山上的连珠箭像倾盆大雨直泻下来。张郃这时已知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但这时下令退兵已经来不及了,谷口早已被蜀军堵了个严实,无路可退,只得硬着头皮再去追赶魏延。可是,山上的箭似飞蝗,张郃躲避不及右腿先中一箭,翻身落马,就这样葬身于乱军之中。魏延返身杀回,魏军主将阵亡,士兵们更是无头的苍蝇,东撞西碰,非死即伤,全军只有少数未进谷口的士兵得以脱逃。当司马懿率大军赶到时,这场伏击战早已结束。只见木门道内,尸横遍野,血染山谷,蜀兵已走得无影无踪。方知中了蜀军“上屋抽梯”之计,张郃军被引入峡谷,进退不得,致全军覆灭。他自己也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只好带兵退走,没敢继续追击蜀军。
【精评】
上屋抽梯首先是一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是不容易上当的,所以,应当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他方便。等敌人“上屋”,也就是进入已布置好的圈套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将其歼灭。其中,安放梯子,有很大的学问,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才能使敌人中计。此计也有许多活用之处,如能很好地把握,将是一种相当厉害的谋略。
有关三十六计的文章
三国时,诸葛亮五次伐魏都因粮草不足而坚持不久最后失败。诸葛亮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下决心与魏军长期作战,表示北伐不成功,决不罢休。司马懿坚持既定战略,拒不出战。魏军将士果然火冒三丈,纷纷向司马懿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明帝经过再三深思,认为与诸葛亮打仗,只守不战为上策。其实,司马懿的计谋,全为诸葛亮洞悉。没几天,诸葛亮死在军营里,享年五十四岁。......
2023-08-13
六出祁山,之所以大败司马懿,是因我能识破郑文诈降,遂能将计就计。五出祁山未果,不觉三年已过。魏主曹睿知我六出祁山,即令司马懿为大都督,凡将士皆听其量才委用,各处兵马悉听调遣。司马懿欲乘此天时劫寨,命魏军人尽挟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魏军大败,十伤八九,四散逃逸。司马懿苦战,引兵败退。说到识人我则有以下体会:见微知著,慧眼识人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2023-08-03
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作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上钩。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司马懿果然中计。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真个是计外有计,天外有天,军机难测。......
2023-08-13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和魏国丞相司马懿领兵作战,对峙沙场。于是,诸葛亮也想出一条妙计,准备用蜀军的粮草供给作为诱饵,引诱司马懿放弃坚守城池,领兵出击。诸葛亮了解到司马懿想要破坏蜀军屯田、运粮的急切心情,便打算进一步利用司马懿的急切心理让他上当。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诸葛亮带领主力部队离开大营,到军营上方的山谷附近安营扎寨,等待司马懿亲领精兵到山谷中偷袭蜀军的粮草。......
2023-08-06
刘备和诸葛亮来到营前观察地形,商量如何打退曹兵。到了深夜,诸葛亮发现曹营灯火暗淡,知道他们已经歇息了,于是命令蜀军大营鸣炮。诸葛亮巧妙使用“打草惊蛇”的计策逼退了魏军,乘势率领蜀军渡过汉水。诸葛亮深知曹操的这种心理,故意用这一险招来让曹操产生疑虑。词语积累稳操胜券 诡计阅读笔记诸葛亮连续运用“打草惊蛇”的计策,让曹操坐卧不宁,而且布下险局,让曹操产生疑惑,最后通过佯装败走,让魏军不敢贸然追击。......
2023-08-06
司马懿知道这个消息后,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于是立刻调集家将,召集自己的老部下,迅速攻占了曹氏的兵营,然后带兵进宫逼迫太后,数说曹爽的罪过,要求太后下旨诛杀曹爽。接着,司马懿又派兵占据了武库,防止曹爽反扑。司马懿便以篡逆的罪名,将曹爽一家诛杀。至此,司马懿在朝中独揽大权,而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2023-08-06
蜀军来到南蛮之地,一战就击败了南蛮叛军,抓获了南蛮的首领孟获。孟获心中不服,认为胜败是兵家常事。孔明用激将法第二次将孟获擒获。孟获依然不服,诸葛亮二话没说,又把他放了。孟获此次仍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了他。孟获知道后十分高兴,急忙领兵前去捉拿诸葛亮。孟获第五次被擒心里还是不服,认为是内贼陷害,并不是诸葛亮的本事。乌戈国被攻破后,孟获第七次被擒。......
2023-08-06
诸葛亮将计就计,第三次将孟获活捉。诸葛亮声言要斩,孟获全无惧色,要求再战。诸葛亮破了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飞刀,布假兽战胜木鹿的兽兵,识破孟获妻弟带来洞主假缚孟获夫妻献降的诡计,第六次生擒孟获。诸葛亮令人设酒食招待孟获夫妇及其宗室,叫孟获回去再招人马来决战。诸葛亮命孟获继续为蛮王,所夺之地,尽皆退还。诸葛亮七擒七纵,“纵”的是孟获其人,而最终“擒”得的是蛮王及当地百姓的心。......
2023-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