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十六计胜券在握,司马丧胆-诸葛遗策

三十六计胜券在握,司马丧胆-诸葛遗策

【摘要】:三国时,诸葛亮五次伐魏都因粮草不足而坚持不久最后失败。诸葛亮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下决心与魏军长期作战,表示北伐不成功,决不罢休。司马懿坚持既定战略,拒不出战。魏军将士果然火冒三丈,纷纷向司马懿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明帝经过再三深思,认为与诸葛亮打仗,只守不战为上策。其实,司马懿的计谋,全为诸葛亮洞悉。没几天,诸葛亮死在军营里,享年五十四岁。

三国时,诸葛亮五次伐魏都因粮草不足而坚持不久最后失败。当第六次伐魏时,设计出一长远的方案:把军队屯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然后分部分士兵到渭河南开荒种地,生产粮食,同时规定官兵不能骚扰老百姓,要与他们团结一起和睦相处,因此,官民关系十分融洽。诸葛亮又设计制造了“木牛流马”,从蜀地往前方运送粮食,用这种工具走窄陡的山间小路,就十分容易。诸葛亮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下决心与魏军长期作战,表示北伐不成功,决不罢休。

魏国司马懿虽然足智多谋,但和诸葛亮相比,仍是稍逊一筹,因而和蜀军几次作战,都没有取胜。因此,魏明帝下命令:诸葛亮来进攻,只许将士坚守营寨,不准出战。而诸葛亮惧怕的正是这种拖延的战争,为此,他连续派人给司马懿下战书,激他出来对阵。司马懿坚持既定战略,拒不出战。诸葛亮又命令士兵去魏军营前挑战,什么“胆小鬼”“没皮没脸”的直骂,以激怒魏军。魏军将士果然火冒三丈,纷纷向司马懿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司马懿仍然坚决不出来作战。

过了几天,诸葛亮又派使者前来,送上一套妇女穿的衣服和钗、环、脂粉等。使者说:“这是诸葛丞相送给司马大将军的。倘若再不敢出战,还不如穿上女人的衣服,当千金小姐,别当将军统率,免得遭人笑话。”司马懿闻此,气得七窍生烟。刚想扔掉衣服,宣布出战,但转念一想,战略是大事,可不能感情用事,便强压怒火,笑嘻嘻地对使者说:“回去转告你们丞相,我谢谢他了。”

使者一走,众将士就乱哄哄地嚷着说:“大将军您能忍受这样的耻辱吗?快下令交战!即使战死在沙场,亦无所憾!”司马懿气愤地说:“我也不愿受这样的侮辱,并非我不敢出战,而是皇帝有令不允许攻,只允许守,要是你们都想与之大战,那我们一起请求皇上准许出战!”

于是,司马懿向明帝表明心意。明帝经过再三深思,认为与诸葛亮打仗,只守不战为上策。便派卫尉辛毗持皇帝的节杖到军营,传达命令说:不准出战。此后,不管将士再说什么,司马懿更有理由坚守不战了。

其实,司马懿的计谋,全为诸葛亮洞悉。诸葛亮得知辛毗到魏营,就对姜维说:“你看这回魏军该出战了吧?”姜维摇头说:“我看辛毗这一来,司马懿更不出战了。”诸葛亮很佩服姜维的见解,说:“你的话很对。司马懿本不想战,他这样做其实是故意做给将士看的。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胜券在握,何必在遥远地方去向皇上请战呐?”

又过了些日子,他又派使者到魏营下战书,顺便探听虚实。司马懿以宾客之礼接待使者,但打仗之事只字不提,只是问了些诸葛亮每日吃饭的多少,睡觉的多少而已,尽是些生活锁事。使者还以为是客气,就热情地回答:“诸葛丞相每天睡晚起早。打二十板子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恐怕有差错。可是每天就只吃那么一小碗饭。”司马懿送走使者后,对左右说:“诸葛亮这么劳累,又吃得这么少,寿命还能长久吗?”的确如此,诸葛亮平日不管大事小事,都亲自过问,总欲尽力将蜀国的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可是一人的力量有限,成年累月地操劳,身体日渐衰弱。左右都劝说他只要做好每项工作的分配,至于具体的细节就交给底下人去做就可以了。诸葛亮说:“我受先帝嘱托,深恐自己未尽力而为,未治好国家,有负先帝,我不能不如此做呀!”

姜维 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末期蜀国名将。

诸葛亮对蜀国的大小事,都必亲自过问,夜以继日,劳累不堪,因此在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营中卧病不起,只好将自己危急病情上报后主刘禅。刘禅得知后,忧心如焚,立刻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探望。诸葛亮喘着气对李福说:“想不到我半途而废,未能完成北伐大业。我死之后,你们要辅助皇上,多为国出力!”李福流泪答应,又连忙回成都向刘禅报告诸葛亮病危的情况。

诸葛亮闭目稍事休息,把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等都叫到身旁,交待了身后事,并且妥当安排了如何和司马懿进行抗战等等事情。又过了几天,诸葛亮病情更重,危在旦夕。大家都暗地流泪,悲痛不已。这时候,李福惊慌地又回到军营,见到诸葛亮已经奄奄一息,急得嚎啕大哭,这时,诸葛亮睁开眼睛,向李福说:“我知道你回来的意思,你是要问谁能接替我管理朝廷大事吧?蒋琬是合适的。”李福连忙问:“他以后呐?”诸葛亮说:“费祎可以。”李福又紧接着问:“再往后呐?”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了。没几天,诸葛亮死在军营里,享年五十四岁。杨仪、姜维、费祎等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不敢发丧,只是按照诸葛亮的方法悄悄地带领全军撤出大营。司马懿听说蜀军已经拔营撤退,拍手大笑说:“诸葛亮一定病死了。这就好了,我们赶快追击,准备打一场大胜仗。”于是,他立刻集合将士追赶蜀兵。

当魏军追不多远的时候,就见到蜀军的后队,刚要奋力冲杀,忽然听到一阵鼓响,前面山谷和树林里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蜀军的战旗。再一细看,蜀兵全都转过身来,后队改成了前队,一步一步地朝魏军这边走过来。这下子可把魏兵闹愣了。诸葛亮不是死了吗?怎么蜀军还这么不慌不忙呐?司马懿也感到惊慌、怀疑,难道诸葛亮没死,又耍了什么花招?于是他就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哪知道士兵早就被这场面吓着,已经沉不住气,掉头就往后逃跑。当时,司马懿在万分惊恐中阻止不住,也只好随着逃走。

原来,杨仪、姜维等是照诸葛亮生前定的计谋,故意“欲退先进”,施展“金蝉脱壳”之计,致使魏军被突然变化的情况所迷惑,顿时不知所措,被吓得逃跑了。等到魏军逃跑之后,杨仪等人这才放心大胆地带兵退到山谷里,举起白旗为诸葛亮发丧。全军将士都呼天抢地,痛哭不止。蜀军为诸葛亮发丧的事为魏军侦悉,飞快地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得悉诸葛亮真的已经病死,狠狠地拍着大腿,责怪自己胆子太小了!他听到当地老百姓议论:“死诸葛吓跑了活司马。”真是啼笑皆非,只得对将士打着哈哈:“我能料到他生,哪儿能料到他死呐?”司马懿带人到了蜀军扎营的地方,仔细观察之后,对左右将士说:“蜀军的军营这么整齐,就是仓皇撤退之际,也一点不显得乱。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他想到诸葛亮死后,与蜀国暂时不会有大战事,总算免去一项忧虑。于是,就收兵回到洛阳

蜀国有了大丧,满朝文武都小心着把内部的事安顿好,北伐的事只好暂时搁下了。这么一来,三国之间有好几年没打仗。

【精评】

金蝉脱壳是危急存亡时的脱身之计,施行此计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本身已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拼不得,退不得,不能不行险设谋突出重围,以便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但不论是转移还是撤退,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持原来的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的战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