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多感人故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2023-07-30
——论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的故事化
杨学明 郭辰峰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是我国新时代发展下的主要路径之一。展现最真实的中国,讲述最动人的故事是我们探索中国社会面貌的关键。电视专题片通过对社会中有价值的人和事进行记录,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入探索与剖析的同时,展现真实的社会面貌,引起人们的思考。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的推出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也为我们深入探索中国面貌提供了路径。
近年来,以“工匠精神”讲述了众多感人的匠人故事。“工匠精神”所富有的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和守正创新的品质,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之必备,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2]这样的问题后,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想要全面发展不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来完成,更要凭借匠人们的匠心去实现。在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中,不仅介绍了匠人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努力,而且将匠人们的匠心作为故事化叙述的主题,讲述了“工匠精神”。
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和守正创新是对“工匠精神”的宏观定义。笔者看来,不同语境中对于该精神将会有不同的阐释与具体的表现。《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置于故事化叙事创作的主题中进行更精确地展现,通过对匠人故事的讲述,以人民性与普适性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展现。
1.人民性
人民性旨在表现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并与人民群众有相关经验的内容。从接近人民群众的角度对电视专题片主题的故事化叙事方向进行更具体的考量,进而体现出该片与现实社会的互文性。《大国工匠》中,以“工匠精神”对匠人们的日常工作进行呈现。虽然这些工作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比较陌生,但在面对工作的困难时,在面对两难的抉择时,匠人们的心路历程却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通性。通过对某一平民人物的展现,寻找出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情感基础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普适性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与阐释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不尽相同,故而这就属于“教导人们尊重某些宽广的理论原则”[3]。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以“工匠精神”这样“宽广的理论原则”进行主题的故事化叙事,以表现出“工匠精神”的普适性特点。
在《大勇不惧》这一集中,三位匠人从事的工作不尽相同,但都从事着高危的工作。而“大勇不惧”的精神品质是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更进一步,在面对这些随时发生安全事故的工作时,还需要心细如发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过硬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配合他们自身的勇气去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恰恰是面对高危工作时的勇气与工作时所具备的心细如发的态度成为“工匠精神”的注脚,在对“工匠精神”进行具体定义时完成了人民性和普适性的主题选择。
《大国工匠》以普适性的原则,在讲述匠人的故事中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进行再定义,让主题具有人民性的原则下同时具有普适性,从而引起更多的观众去理解并体会和感悟匠人故事中的“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反映了当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如此全知叙事的方式下让观众透过相关的经验了解了社会背景,从而在主体的故事化叙事中加强了主体与主题的相互联系,表现了两者之间的互文性。
1.故事化主体的塑造
《大国工匠》的《大艺古法》这一集中,古代西洋钟表修复师王津对文物的细节进行锱铢必较的态度,是他能够修复好这件复杂工艺品的重要前提。而熟练掌握宣纸制作工艺的毛胜利所具有的全神贯注与一丝不苟的做事方式同样是他能做成上等宣纸的秘诀。由此可见,在对《大国工匠》主体故事化的叙事中完成了对主体形象的塑造。相同的例子在《大国工匠》中比比皆是,他们虽从事着不同的行业,但在对他们不同故事的叙事中,都表现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全神贯注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益求精的人物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完整的故事化叙事来进行塑造的,亦是以“工匠精神”作为前提。
2.故事化主体与故事化主题的交互性
在《大国工匠》中,每一位主体在面对工作的困难时只有全神贯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才能在烦琐且复杂的工作问题中迎刃而解,进一步讲,他们所从事的这些职业都要求这样的性格特点。这种主体性格和主体行为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成功地完成了该电视专题片中对主体的故事化叙事。而从对故事化主题的完善角度来看,《大国工匠》对于主体的故事化呈现,亦反映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要秉持的态度。一个大国的发展,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不管是在面对机遇还是迎接挑战时,都需要对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在具体的发展中产生相应的发展模式,找到应对的方法,从而脚踏实地地向前迈进。《大国工匠》也正因为从侧面反映出了这样一种大国所要坚持的态度,从而对“工匠精神”这一主题的故事化叙事让该专题片的格局更加宏大。
以“工匠精神”讲述《大国工匠》的匠人故事中,匠人们在一个小小的工作台上,通过几件简单的工具就足以让他们在无形中撑起整个国家的发展。这正是对于“至善”的追求,无形之中促成了我国的发展。这是一个大国工匠所具备的纯粹精神,也是这部电视专题片中对主体进行故事化叙事时所要传达出来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这个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讲述工匠故事的广阔落脚点。
在《大国工匠》的叙事构架中,多线叙事作为该电视专题片故事化叙事的宏观构架,完成了故事的宏观讲述;而在该电视专题片的故事化叙事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则完成了对每一位匠人的具体故事化叙事,形成了对宏观构架的填充;与此同时,故事化的时间叙事与故事化的空间叙事则为主体的塑造与主题的定义进行了丰富与完善。最终,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让整个故事更加连贯。
《大国工匠》每一集的主题都是对“工匠精神”在不同角度的延展,它运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每一集中不同的主体进行串联,寻找不同匠人之间“工匠精神”的共通点,从而完成宏观叙事的构架。
在《大技贵精》这一集中,李峰在铣削时追求的精准为的是避免火箭与运行轨道的几公里差距,顾秋亮在为“蛟龙号”装配时秉持的精细为的是防止潜水艇在深海工作时的失败,而李刚在研发马蹄形盾构机的电路系统时坚持的精确更是为了避免日后在地下交通网修建时可能会发生的事故。他们的工作内容各有各的困难之处,但在工作中所要求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信念却是相同的,这是在技术领域中每一位匠人都始终追求的共同态度和信念。
不同的匠人故事展现不同的“工匠精神”,这一精神在多线叙事的作用下,从中抽离出相同的内核,分别进行具体的叙事,讲出不同的匠人故事。当然,多线叙事是《大国工匠》宏观的叙事构架,而在涉及具体的故事情节叙事时就需要对六要素进行故事化的叙事,从而丰富故事细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大国工匠》故事化的情节叙事中,始终以“工匠精神”作为其核心,运用“目标—障碍—行动—结果”这一稳定的叙事方式,对不同主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叙事,并对其意义进行展开讨论。
在《大国工匠》第一集中,彭祥华和徐立平的工作虽然不同,但他们的“目标”却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排除工作中的“障碍”;他们的“行动”虽不尽相同,但“结果”都是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的故事情节叙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位匠人的工作状态,并且“工匠精神”在这一稳定的叙事中得到展现——稳定的叙事,正如他们沉稳的工作方式,也正是“工匠精神”所需要的那份勤勉敬业的品质。
《大国工匠》在讲述匠人故事时单一的叙事方式是对“工匠精神”最为精准的描写。笔者看来,“工匠精神”不是偶然的形成,而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因此,《大国工匠》中情节叙事的稳定性完成了故事化的叙事,同时其稳定的情节叙事方式也凸显出该电视专题片中不同工匠身上“工匠精神”的共通性。
电视是集视、听、说等功能于一体的大众媒体,它对现实世界是一种全方位的呈现方式。电视专题《大国工匠》利用了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电视媒体讲匠人故事,品“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讲匠人故事,离不开语言表达。在《大国工匠》的故事化叙事中,运用声音元素讲述匠人故事,凭借语言表达展现“工匠精神”。在真挚的话语中为我们讲述了匠人的故事,展现了工匠的精神。
1.解说词的表达
在《大国工匠》中,解说词是该电视专题片讲述匠人故事的重要语言表达方式之一。一方面详细地讲述了主体的故事,另一方面,从主体的故事中引出主题,诠释了“工匠精神”。
在《大术无极》这一集中,通过解说词对三位精通焊接技术的匠人介绍,紧扣“大术无极”这一题眼,侧面反映出工作的困难程度,凸显出“大术”背后所要面临的挑战与磨炼。而在对“大术”的含义做出具体阐释后,以“无极”做出点题式归纳与总结。“大术”背后是技艺磨炼与技能的积淀过程,这一过程在到达“无极”境界后则是对人类认知与人类创造的无限开拓和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这又需要“大术”的“无极”累积才能到达真正的彼岸,最终形成“无极”的人类福祉。解说词在完成匠人故事的讲述后,通过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拔高,凸显了匠人的伟大奉献,以具体的故事化叙事完成了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与此同时,《大国工匠》运用具体的解说语言对这些人物进行具体地讲述,以此完成不同主体的故事化叙事,对他们做出深入地刻画,从而与该专题片所要反映的主题进行结合。《大国工匠》第一集中,在介绍徐立平最初从业的时候,透过解说词,一方面讲述了他子承母业的决心,同时表现他继承了母亲无畏艰险、不怕苦难的精神。在解说词的作用下,完成了匠人故事的讲述,更以“工匠精神”这一前提做出了讲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解说员以中音偏低、语流变化幅度小的特点为该电视专题片定下了一个沉稳内敛的基调,符合该电视专题片故事化叙事的宏观方向,且契合着工匠精神中沉着冷静、一丝不苟的特点,也是我国稳步前进发展的侧面呈现。与此同时,重音明确亦是对工匠故事和“工匠精神”的突出与强调,以及时代背景的强化,更进一步对《大国工匠》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进行表现。
2.匠人们的表达
《大国工匠》以采访的形式呈现匠人的语言表达,但其用了对记者身份的隐匿处理方式,使得受众被当作一次面对面的人际交谈,一时间拉近了匠人与观众的距离。与此同时,匠人在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并不是用字正腔圆的讲话方式来接受采访,而是以最真实、最具个人特点的口语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诚然有时候他们的发音不标准,亦会有语法表达失范性现象。但这种口语表达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方式。如果说字正腔圆、节奏准确、语流变化标准的解说词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主客分明的感受,那么,匠人的语言表达却是真情实意的人际传播,在最真实与质朴的语言中讲述着工作中最真实的感受,形成一种亲民的感受。因为这种亲和力对于他们来讲不需要形式完美的外化包装,技术的卓越、自身的强大、情感的真挚本身就能从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呈现。
在故事化的镜头语言中,统一且稳定的镜头语言使得《大国工匠》与其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上保持统一。具体地说,该电视专题片多以特写镜头突出强调匠人的工作细节,并以远景和全景来进行故事背景的叙事,表现匠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低角度的固定机位营造出的丰碑式人物形象,契合了其伟大的“工匠精神”这一特点。再者,稳定的镜头运动在反映匠人的工作状态时,无疑展现了匠人们对“工匠精神”始终如一的坚守。从对蒙太奇的运用来看,该电视专题片的镜头叙事也较为平稳,避免了杂乱无章,缺乏凝聚力的影像表现,使得该电视专题片的镜头语言与故事化的叙事保持着同步性的特点。
镜头语言的运用本就是为了将故事化的讲述作以具体的视觉呈现,这种对声音语言的互补性和故事化叙事方式在视觉上的补充说明更进一步地完成了匠人故事的讲述和呈现,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在《大国工匠》的故事化叙事中,凭借“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人民性与普适性的特点,在讲述匠人故事的同时完成了与观众在情感上的沟通,并且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在创作上追求的艺术性效果。
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中国公民的共同努力,这一努力的过程是有目共睹的,是我们亲身经历与见证的。《大国工匠》中的这些匠人在某些方面来讲可以成为我们中国公民的代表,他们是见证中国社会发展的典型,也是中国发展中伟大的创造力之一。故而,在讲述匠人故事时,以“工匠精神”作为前提,透过匠人的视角,来完成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对祖国崛起的见证,这就引发了亲历国家发展的共鸣情感,并且也联结了受众与匠人在情感上的沟通,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在现实社会中,“工匠精神”无处不见,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是中国社会稳步前进的力证。以“工匠精神”为背景,通过现实主义的笔触,凭借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这一宏观的主题进行选择和构建,增强了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讲出匠人的故事。
《大国工匠》在故事化的叙事上追求的艺术创作方式,无论是从人物展现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工作的状态等都通过现实主义的角度挖掘该专题片中主体的细节。从其本身来讲,是对主题的具体表现,亦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这是《大国工匠》在故事化叙事中对意识形态进行的具体写实表达;反之,对观众来讲,由于对主体在各方面细节上的精准把控,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在精神方面形成对匠人的敬畏,更能对意识形态做好把控和引导。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式运用在《大国工匠》的故事化叙事中,从细节中反映中国发展的稳健步伐,从真情实感中彰显中国的“工匠精神”。这是在现实主义的触角下所激发出的情感共鸣,不仅表达出了真切的民族自豪感,亦是该专题片在故事化叙事上对艺术性创作方式的追求与实践。
透过《大国工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匠人从事的都是支持国家重大发展的行业。然而,他们仅能代表一部分人群,大部分身处在普通岗位中的匠人同样具有属于他们的“工匠精神”。他们或许是某一传统手艺的传承人,抑或是某位小学教师等。他们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同样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他们那些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也一定会更加精彩。将视角放在最普通的人群中,在他们的身上同样能挖掘出具有人民性和普适性的“工匠精神”。如此一来,“工匠精神”也就更加具体化,更加现实化,也更加生活化。以“工匠精神”讲出越来越多元化与具体化的匠人故事,展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这样才能让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更加生活化,同样更加具体化与多元化,而不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没有实在内涵的一个概念。
在匠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他们在自己岗位上的成果,从量变达到质变,使得今天的中国有能力、有信心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工匠精神”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现实发展和文化复兴的灵感碰撞中,讲述了匠人的故事,同样讲述了大国的创新历程和转变方式。
[1]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高鑫.电视专题片创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3]黄鸣刚.电视传播与影响力[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
[4]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石长顺.电视话语的重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6]曾婕,等.广播影视语言传播与社会影响力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7]张小琴.电视修辞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M].李丰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0]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M].牟岭,译.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1]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12]丁艳清.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J].社会科学家,2007(S2):327-328.
[13]郭丹亭.对我国电视专题片现状及其策略的研究[J].今传媒,2013(9):71-72.
[14]胡庭玉.电视专题片创作中摄影师如何把握细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4):68-70.
[15]李显宏.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认识[J].中国报业,2012(22):88-89.
[16]李军辉.《大国工匠》:话语空间与纪实高度[J].中国电视,2018(3):106-109.
[17]李雪雁.电视文本叙事修辞研究[J].中国报业,2016(20):69-71.
[18]李青来,徐忠刚.浅谈人物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J].当代电视,2001(7):49.
[19]廖开明,李杰.电视专题片节奏初探[J].中国有线电视,2002(22):78-80.
[20]林君艺.故事化叙事手法在专题片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8):83、95.
[21]马蓓.论电视专题片的解说[J].当代电视,2008(3):54-55.
[22]马晓虎.论人物电视专题片的叙事手段[J].艺术评论,2010(11):111-114.
[23]谢伟.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J].新闻知识,2010(5):73-74.
[24]潘娟芳.谈电视专题片的剪辑[J].电视研究,2001(9):79-80.
[25]苏秀勤.新颖独特 思路开阔——浅谈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角度[J].当代电视,2004(5):26-27.
[26]杨名远.电视专题片的角度与主题的把握[J].青年记者,2012(8):56-57.
[27]杨克宏.故事的力量——浅谈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晚会专题片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2010(8):88-89.
[28]谢忠波.专题片创作趋势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8):59-60.
[29]于瑞华.电视专题片听觉元素浅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9):53-54.
[30]尹默,张馨引.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美学意蕴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1(4):41-45.
[31]赵秀芝,王亚萍.论新闻语言中的修辞手法[J].内蒙古广播电视技术,2017,34(8):31-33.
[32]张帆.电视纪实作品的节奏美[J].贵州社会科学,2007(9):40-42.
[33]张松华.对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再认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9):66-67.
[34]邹震.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J].新闻爱好者,2010(18):140.
[35]曹恒.电视纪实作品中的故事化手法解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4.
[36]杜冰清.电视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的叙事学分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7.
[37]胡明田.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叙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8]靳洋.纪录片的修辞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39]王丽娜.视觉修辞与新闻的易读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40]杨琳睿.专题片故事化叙事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41]赵彦.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修辞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作者杨学明系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郭辰峰系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专任教师)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 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 http://www.xinhuanet. 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同上。
[3]沃特金斯 . 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M]. 李丰斌,译 . 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6:11.
有关新中国新时代:影视的历程与图景的文章
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多感人故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2023-07-30
学习目标1.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案例导入焊接火箭“心脏”的金牌“大国工匠”——高凤林高凤林,河北人。工匠精神在中国自古有之。我国工匠群体从历史时间轴的起点伊始,不断积聚着力量和惯性,凝集着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一步一步跨过时间的长河,留下了令世界惊叹的造物技艺。......
2023-11-17
在这片森林的所有动物当中,只有一只小松鼠和其他的动物不同。小松鼠见森林中有一个即将被火烤干的水塘,便毫不犹豫地跳进水塘,把自己的身体沾湿,然后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拼命抖落黏附在身上的水珠,希望能够缓解正在毁灭森林的火势。小松鼠一边不停地往火堆上洒水珠,一边回答道。......
2023-12-03
她和自己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来度假,海啸发生时,她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救自己的孩子,于是出现了上面描述的一幕。18岁女子靠吃野果坚持45天印度洋海啸造成的灾难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但也有奇迹发生。有一名女子在海啸发生的45天后获救, 45天对于一个刚刚经历过灾难洗劫的地方是个怎样的概念?信仰挽救了生命泰国有这样一群人,被周围的人称为“摩根海流浪者”。......
2023-08-18
迷途的小羊羔上海同济黄渡小学刘新春学校新安装了一台自动购买饮料的设备,满足了少部分学生的馋欲,因为德育室规定学生不能带零食到学校吃。小林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离异后母亲改嫁,她随母亲生活,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妹妹。处理这件事时,我的原则是一定要保护小林的自尊,给她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让一只迷途的小羊羔找到回家的路,她拥有了安全,我拥有了踏实。......
2024-06-09
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产,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又是中国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社会各界对工匠们的嘉奖与尊重,正是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与渴望。“工匠精神”正在成为一种时代的追求。新时代新气质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历来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反而是工匠传统最发达、工匠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2023-11-09
东汉初年,有一个著名将军名叫姚期。由于多年在外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姚期积劳成疾,终于患重病卧床不起。她泪眼朦胧地对姚期哭诉说:“趁你还在,跟皇帝刘秀说说,让两个孩子承袭安成侯爵位可好?这样我们一家也总算有个寄托啊!”姚期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姚舟,一个名叫姚统。姚期对他俩十分爱怜,但家教也更加严格,从不让他们依仗门第任意行事。......
2023-11-27
崔越棋在我与学生的故事中,有一个叫田田的女孩。在期末考前的最后一天,她和小刚的冲突终于爆发了。看到他们笑起来,本想再嘱咐些什么,这时田田做出了一个让我非常惊讶的举动:主动伸出了右手,说了我期盼已久的那句“对不起”,小刚则愣了一下,最后也伸出手来笑眯眯地说“我也有错”。更让我惊讶的是回到座位之后,小刚主动把桌子拉后一些,而田田的书包则出现在书桌的右侧。......
2023-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