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纸山文化:自然法则-纸山文化 自然法则

纸山文化:自然法则-纸山文化 自然法则

【摘要】:既然纸与山要素组合,全国有那么多的山,即便温州也有很多地方有山,还有整个县纯属山区的如文成、泰顺、永嘉,为什么“纸山”唯独在泽雅?笔者将从以下“六个论点”分析论证“纸山”存在泽雅的合理性、客观性、可能性。古法造纸,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它的生产方式及其工具、原料、技术、工艺基本赖以自然条件,其中主要是自然水,而且是超量级用水,可谓无水不成纸。以上全部所谓的“特定”在泽雅都具备“可能”。

不论简述或细说,其中涵着一个“自然法则”的理论问题。既然纸与山要素组合,全国有那么多的山,即便温州也有很多地方有山,还有整个县纯属山区的如文成、泰顺、永嘉,为什么“纸山”唯独在泽雅?

这是一个探索研究“千年纸山文化” 不可忽略的命题,更是研究“区域经济”一切课题的理性“源头”与“脉络”。凡合理的都能存在;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论顺说或倒说,都符合哲理逻辑的,是经得住理性或感性检验的理念论点。

所谓“合理”即是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的内外因条件及其“自然法则” 或内在活动规律。泽雅纸山的存在与发展基本因由在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六个论点”分析论证“纸山”存在泽雅的合理性、客观性、可能性。

纸山,什么概念,简单的说是纸与山的组合,或者说造纸的山或出纸的山。细说,这是一个“二市四县”边界300余个村、10余万人口、500余平方公里的特殊经济社会区域的通俗名称。它的中心主体为温州瓯海泽雅镇,97%地域山与水,93%人口纸与农,是一个全国典型的千年纸山,故又称“泽雅纸山”。

不论简述或细说,其中涵着一个“自然法则”的理论问题。既然纸与山要素组合,全国有那么多的山,即便温州也有很多地方有山,还有整个县纯属山区的如文成、泰顺、永嘉,为什么“纸山”唯独在泽雅?

这是一个探索研究“千年纸山文化”不可忽略的命题,更是研究“区域经济”一切课题的理性“源头”与“脉络”。

凡合理的都能存在;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论顺说或倒说,都符合哲理逻辑的,是经得住理性或感性检验的理念论点。

所谓“合理”即是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的内外因条件及其“自然法则”或内在活动规律。泽雅纸山的存在与发展基本因由在于此。

笔者将从以下“六个论点”分析论证“纸山”存在泽雅的合理性、客观性、可能性。

一、需要与可能

需要与可能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需要”是“可能”的提出;“可能”是“需要”的基础,没有二者的互存互补,一切是“空想”,是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的“结合点”和“生命线”。

古法造纸,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它的生产方式及其工具、原料、技术、工艺基本赖以自然条件,其中主要是自然水,而且是超量级用水,可谓无水不成纸。水碓动力靠它、腌料净洗靠它、溶和捞纸靠它,总之,需要大量的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流量、流速与冲击力,更重要常年不变。自然界有好多种水,有海水、江水、河水、山水,但是,不是都可用于古法造纸。如前三种水基本不可用,只能用山水,而山水也不是都符合需求条件,要活的、要动的、要多的。这种水与山势山位山形有关联,必须是:源头的山、峻耸的山,藏水的山,否则,即便有很多水也不可能成为古法造纸所需要的水。

其次,还需要大量山地种粮养人,种竹供纸。

一句话,古法造纸是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的,即需要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条件、特定的自然综合资源。

以上全部所谓的“特定”在泽雅都具备“可能”。

首先说,它所处的“大地域”为浙江第二大河流的“八百里瓯江”流域。以温州古属“瓯”地得名,源出本省西南部洞宫山脉之百山祖西背侧龙泉、庆元两县交界的锅帽尖西北麓,向东北经龙泉、云和至丽水大港头,纳松阳阴溪后称大溪,再转向东南至青田石溪,纳支流小溪后即为瓯江。出青田县后,流经瓯海、鹿城、龙湾和永嘉、乐清诸县(区),并纳茹溪、西溪、戍浦江、楠溪江等支流,至灵昆岛分南北两支入温州湾。

就“小地域”说,泽雅位于瓯江支流戍浦江上游,是戍浦江源头崎云山所在地,故泽雅有“崎云源”之称。

戍浦江,原位于瓯海区西北部(因行政区域变更,现属鹿城藤桥镇区域)。清光绪《永嘉县志》“瓯江”条记“入江有十三浦”上戍浦为其中之一。源出青田、瑞安、永嘉交界的崎云峰北麓,入瓯海泽雅北林垟流经泽雅称为龙溪,东流至源口汇入周岙梅溪,转向东北流经戈恬、渡潭、潮济、雅漾,至藤桥垟岸又汇葵溪,入上戍,在外垟浦口注入瓯江,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24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217平方公里,平原29.5平方公里,包括泽雅、藤桥两区的泽雅、五凤垟、北林垟、西岸、周岙、南雅、岙底、藤桥、上戍等9个乡镇,200余个村。而这些乡镇、村庄村民都以造纸为主、种山为辅的纸农,是纸山的主要地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条水源为生命线。可以说,是纯粹靠山水劳动,吃饭、存活的民生经济社会。

特别是,泽雅纸山主体核心区域泽雅本土其山水资源更为典型,几乎全域为造纸的山、造纸的水、造纸的人,三者成为密不可分的“纸的联盟”“山的活力”。这里的山形水势,西高东低,南亢北卑。境内除几条较大溪流下游两岸狭长地带为低平地段外,其余90%以上的面积为海拔350至800米的山地。荸荠嶂耸立西南,海拔1052米,为瓯海最高峰;凌云山壁立西北,主峰海拔1009米。两峰南北对峙,中连底峡湖诸山。海拔900米的金岗尖、雪尖山挺立于南边缘。此地的山形水势植被茂盛丰厚,储水能量充泽;峻耸坡变特异,高低落差悬殊;水源近在源头,水流湍急有力,更为分支流派集中注入龙梅两溪形成大源小源南北合汇源口,加之有效利用,全域建有大小水库23座、小水电站45座,其水资源为全国之首,人均为3233立方米,超全国人均500余立方米。

李国洪 摄

泽雅全境水系自然布局,为“二溪四源头”。所谓“二溪四源头”,以源口村为水汇出口点,分南北二溪流,南为小源溪,北为大源溪,南北二溪各有源头;南一北三:

南一:

梅溪,位于源口南部,源发南部诸山,经下陈向东北流至小源,折而向东,在潘宅汇合来自大川外山岭支流,往北经鹤岙、周岙,至源口与来自泽雅北部大源溪汇合流向东下游戍浦江流域,全长8公里。

北三:

桂川,位于五凤垟、泽雅村境内。源出海拔1009米高度凌云山主峰东侧,向南流经石良、桂川等村,与源于筲箕岭的小溪流汇合,再经半坑下、李家山、油竹山至泽雅村注入龙溪,全长约6.5公里。

西岸溪,位于西岸中部,源出龙井、仙宅山、金光尖诸山,汇方圆山、太平山和犁头垟诸山之水,自南向北流经西岸、宫外、唐宅、横垟等地,于泽雅村注入龙溪,全长7公里。

龙溪,位于泽雅中部,系瓯江支流戍浦江主源。源出海拔1164.8米高度崎云山主峰北麓,汇北林垟、五凤垟诸水,自西至东经下庵、石桥、泽新、林岙、麻芝川等村,沿途纳桂川、西岸溪等支流,至雷峰自然村出境,在源口汇梅溪合流。全长12公里。

因此,以造纸自然动力水碓数为表示,泽雅全域建有555所,占纸山全域60%,平均每所水碓容纳纸农23户、103人的生产生活。有些村一条溪峡多至建有10、11、12所水碓,象“四连碓”这样“连碓”形式不止一处,如上潘峡、黄山浃、西岸溪都有类似。

可谓,泽雅纸山处处流水声,村村有纸碓(没有水碓的仅胡坦、双界田两个村)。

二、资源与配置

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物质条件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及再创造的配置利用。

资源与配置,是区域经济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笔者曾在区域经济学术研究论文选集《天地方寸间·自序》文中指出:涉及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研究区域规划原理、区域发展模式、区际经济关系及变动趋势,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问题,应用方面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区域资源配置与开发、区际经济合作与区际经济关系调整等问题。是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生态环境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交叉科学。

如果,我们把某种资源配置和某个项目选配资源组合人格化为男女择夫选妻联姻,男女双方资格及利害关系是同等的,都应得以理想相配。家庭是缩小了的“小社会”夫妻主体相配了才会产生“美满幸福”的效应效果。如泽雅的“造纸”与“山水”的配置,不仅“造纸”得以相配的“山水”,而山水也遇到理想的使用它发挥它最大效应,两者各得其所,各占利益。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支柱产业资源配置协调合理了,不论“理论方面”或“应用方面”都会发生经济发展“增长极”促进经济社会乘数效应,反哺于经济平衡稳定、社会久安长存。尤其表现于“应用方面”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区域发展”“区际协调”等得以相应彰显。

泽雅纸山的古法造纸和泽雅特殊的山水资源二者的“需要与可能”得到结合之后,是否合理,检验它的唯一标准,是能否“纸山的存在”,确切的说,如果形不成“纸山”说明二者的配置是“乱点鸳鸯”的“拉郎配”不可能“幸福美满”发生“增长极”。

首先,检验泽雅的产业结构,纸主农辅。这里的山水占97%,而且它的山水与众不同(即宜纸的优势点),是峻耸坡山,湍急流水,相对说造纸是好山好水,种山都是土薄地少,根据这资源状况,以纸为主、种山为辅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合理产业结构。这是稳定“纸山存在”的基石,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把纸农主次结构颠倒一下,就乱了,纸山也就没有了。

其次,检验它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如何是“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即什么样“产业结构”有什么相应生产方式,并带出它的“就业结构”。古法造纸的生产方式:多工序,全手工;全天侯,统家忙,宜全家劳作,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就业结构”。因为,它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的“三就产业”一切依赖于当地资源,当地劳力、当地收购转销。因此,所有的72道(其实不是数的概念,是量的概念,多的意义)生产工序一家人做,强劳力野外劳动,弱劳力(如老幼者)在家晒纸、折纸、理纸和家务,为在野外劳动的强劳力者提供生活保障。这种劳动方式的“就业结构”作为自然经济条件下产业单一、劳力富裕的贫困山区来说,是完全相适应的,从而促使“纸主农辅”产业结构得以巩固与提高。

检验它的“区域发展”和“区际关系”。由于上述二大“结构”的协调与稳定,促进了区域发展和区际关系“产业同化”和“产业扩张”由泽雅本土140余平方公里、5万余人的“主体纸山”发展为涉及“二市四县”500余平方公里,10余人规模的古法造纸特殊经济社会区域,并以“古法造纸”为支柱经成为“中国古法造纸术活化石”。

同时,在全区域范围内构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把一个旯旮角落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东南亚市场,供给早期“现代化”的抽水马桶使用。这种“同化”“扩张”现象,在当时说,可称发生传奇式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三、富缺与平衡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区域中存在某种资源富缺不平衡,是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并不一定是坏事。当它在相应的“支撑点”作用下,这种平衡或不平衡将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自然法则”作用发生的现象。其特点,不平衡是相对的,平衡是绝对的。其运动规律: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在协调过程中,人们必须全力寻找它的平衡“支撑点”这种“支撑点”也有它的规律性,一般与“不平衡”同时存在,即我们通常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主要在于你如何精准认识它,运用它,促使事物在发展运动中得以平衡发展与进步。笔者曾在新桥镇开发实施城市化中经历过。经过测算,全程需要资金18亿人民币,这对一个欠债的小镇来说,是一个天大的“不平衡”。后来,我们找准了“以地兴地”“支撑点”运用“油条理论”不卖地,不租地,与房地产企业联合将土地加工成“房产成品”增值,赚了20亿元,其建设资金额困难的“不平衡”得以“平衡”新桥的城市化就成了。泽雅纸山富缺是什么?山富、水富、劳动力富;地缺、粮缺、流通资本缺。显然,这种富与缺,是泽雅的基本实际,其特点,富缺并存,正负同在;压力不轻,动力明显。是泽雅纸山经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总因头。而支撑这种发展规律正常运行的“支撑点”是一张纸,失去这张纸的支撑点,即失去纸山。其利害关系明白的告诉人们:为保持泽雅协调富缺、平衡发展必须全民、全局、全力抓住纸的支撑点,否则,一切崩溃。从这个意义上说,泽雅的富缺是“纸山在泽雅”的生命线,“保纸山即保生命”。因此,纸山能在泽雅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是人的第一愿望,天经地义的真谛。

泽雅纸农说:纸市好,一头鱼一头米;纸市塌,一头儿一头被。生动的说出了纸山与纸农的利害关系,一旦失去纸山,即发生泽雅经济社会大动乱,饥饿、外流、暴动、刑事、匪情。泽雅纸山曾发生1939年的“纸山暴动”;1942年的“大逃荒”;1962年的“新三病”;1964年的“大扶贫”;1983年的“大贷款” 等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出现,就经济社会角度说,其直接原因就是纸的“支撑点”发生失衡而引起,于是,这种“支撑点”成为当地纸农“当家人”当局官员的“一级警报”高度警惕重视。可称抓纸的“支撑点”成为头等大事。笔者就曾经以政府官员身份参加1962年、1964年、1983年三次保卫协调“支撑点”工作。

就区域性来说,泽雅纸山这种富缺——平衡,从理性上看是压力与动力、挑战与希望,存在与发展并存的积极因素。更是“纸山在泽雅”的又一个特殊保障要素。有了这种不平衡的特殊富缺存在,人们才会积极的千方百计的注重扶持纸的“支撑点”,使纸山经济社会稳定久安。

因此,“富缺与平衡”规律是泽雅纸山存在的一条天生的巩固与保障。

这种“巩固与保障”是内在的、自有的、积极的、永久的。是一切事物自身发展内在规律动力与动向。即人们通常说的“穷者思变”的精神意识文化元素,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资源。

四、市场与流通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但“民以食为天”需要食物供养生存。而纸毕竟不是人类第一需求的食物,要通过交换取得食物维持以人为主体要素的生产力,才能持续发展。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常识

于是,纸农为了自身生存,必须造纸——卖纸——造纸不间断的运行,才构成一条永不缺口的坚实挺屹的“人存纸存,纸存人存”的纸山防御堤坝,纸农自然信仰的财神爷和保护神。

商品交换,要有市场消费需求,而市场消费需求的前提是商品的性能与功利适应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产、供、销平衡而扩大再生产。使之良性循环。泽雅纸山所生产的屏纸源属1400年前的随唐竹纸类品种,其品质,具有清洁卫生、易燃含火、干坚湿溶,灰烬色白之性能,因此,它的社会功利为包装、引火、手纸、冥纸等生活用纸,市场需求量很高。但是,那么多的纸当地没有相应的消费承受能力,需要外运扩大市场。而纸又是重货,价低、利薄之品,不能长距离人工肩担到城市穿街冲巷叫卖,加重成本,因此,出现了“瞿溪老街”屏纸收购转运点。

原来瞿溪与泽雅纸山是屏纸产销经济关系。当时的“瞿溪老街”地处瞿溪河路接口点八仙岩。原来河乡水道至此为埠头(后因咸丰元年发大水此地被岩石泥倾积成陆),人们在此设点收购转运屏纸,成为泽雅纸山的一部分,纸的出口专用码头,是很自然的。泽雅纸山山底纸农将纸用人工肩挑至此收购来回一天,一人可挑4条、6条,个别人带着子女辅助一次能挑8条或10条,用时用力成本都还可以,于是,使纸形成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三就”优势产品,保证了屏纸产、供、销正常运行,从而,促进与巩固了泽雅纸山的存在与发展。同时,也维持了“瞿溪老街”收购转运点的联接而存在。

这里有一个泽雅与瞿溪历史经济从属关系问题,是先有生产供给的泽雅纸山?还是先有收购转运的“瞿溪老街”?按一般经济规律分析,先有“需求”后有“存在”,即先有泽雅纸山屏纸需要销售才有瞿溪老街的收购转运服务。我们考查瞿溪历史,原来的瞿溪位置现在的“后屿街”后被太平天国“长毛”烧毁,这里成为一片空白,即便存在“后屿”离河路也比较远,现在的瞿溪发展规模地称“沿河头”前世纪50—60年代都还是一片稻田。其次,瞿溪的人口80%是因纸发展移居为此泽雅人,如潘姓、陈姓、周姓、林姓基本上3—4代以上的始祖都因纸移民的纸农。查考这里餐饮供应店其菜品大都是泽雅纸山纸农菜的口感口味:姜香酒味,咸鲜重口,所供冷盘少不了“小带肠儿”和“咸鲜猪头肉”和“目鱼干”和点心“硬炒粉干”。从理性上分析,应该先有泽雅纸山,后有“瞿溪老街”。笔者为什么强调查这层关系。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泽雅纸山区域及纸山文化源流脉络探索研究问题。

于是,笔者顺便说点瞿溪”二月初一“文化内涵及表现问题。瞿溪的”二月初一“原来是传统庙会形式,建国后曾被禁止,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但性质、文化却异化了,演变成为综合性的地摊式的临时市场商品交流。从文化上考察,基本没有自己传统文化特色,成了大杂烩的说不清楚的所谓“文化活动”,什么都有的无主题的“闹市”,甚至把外地的、市区的什么毛笔、糖人儿、小摆设、拦街福等文化都作自己的“非遗文化”摆在核心地段地展赏。笔者认为,从瞿溪的历史演变、经济从属以及现有的居民文化意识,它的文化定位应该是纸山文化+河乡文化。“二月初一”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应该从这个文化源流而定位、组织、布局。

为什么样瞿溪“二月初一”出现文化不协调主要原因历史“经济从属”“发展先后”关系没有搞清楚。

李国洪 摄

五、环境与二元

泽雅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建国后计划经济的“城乡二元制”似一把自然的、一把人为的两把大锁,紧紧地锁住“纸山”在泽雅。泽雅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至天长岭隧道开通之前基本上变化不大,进出山只有二条路,不论哪条路都要爬山越岭崎岖羊肠小道,即便1958年开始有了公交车,也只是山外藤桥上埠头——源口,1980年代至泽雅镇。加之陈旧落后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更加闭塞偏僻。至1987年—1992年(笔者在此任职亲自经历),如电话机全区仅有10余部手摇的、用电未联网的水电,所谓通车的是机耕路、大棚车、公共厕所仅泽雅车站一所。我一星期下基层只走5个村。纸农的生产生活变化不大,基本上与过去一样:山水为源,人力为本;平畴建屋,山坡造田,依山种竹,傍水造碓(槽);远水捣刷,高山种地;肩担手携,徒步祼履;石(岩)竹制具,柴木生火;山外卖纸,山里为居;野餐为常,家聚为半;杂粮为主,瓜菜为代,全家劳作,自给自足。

经济社会流通,国家为配套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城乡二元制。这种“二元制”与“城乡一体化”相反,从物资配给、劳动就业、人口居住等方面实行城乡不同政策与管理办法。农村与城市、大城市是分离的,即“以块治理”。直接与笔者有关三件事颇有体验:我结婚后因户口她在上海,我在温州分居两地23年不能团聚;女儿出生户籍入错温州,20年不能随母(当规定随母),我工作的退伍军安置,城乡安置政策“哪里来哪里去”农村退伍军人只能务农不能离农。

这种城乡“二元制”严重的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当然,毫无疑问,从“反作用”效应上进一步定位:纸山在泽雅。

六、统购与统销

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泽雅生产的屏纸上升为国家一类物资等级管理,削弱了它的商品性,实行统购统销。其源料供给、生产计划、收购定额、销售渠道国家通过农村供销社一个窗口一元化管理,任何企业、个人都不能直接与泽雅纸山某村某社某人供给原料和采购屏纸。我的家庭在上海,每个月都有一次去日杂商店排队购买二刀泽雅纸山产的“卫生纸”。如纸山某纸农个人将纸出卖,一律作“资本主义尾巴”处理。

这种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具体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实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二元化”同一个范畴的“双胞胎”都源出于计划经济体制,但它都更加加深了纸山与泽雅的亲密度。

以上是笔者提出:为什么“纸山”在泽雅的“6个论点”,能否成立?我们还可从“反论点”进行论证。

如果泽雅山水资源不是配置古法造纸;如果没有富缺严重反差;如果不是“三就产品”优势;如果不是自然环境封闭和人为的“城乡二元化”“国家一类物资、统购统销”,“纸山”会在泽雅吗?当然,6个论点的基础性是第一个论点:“需要与可能”,这是泽雅本土个性的、特殊的,起决定作用的,其他5个论点都是共性的普遍的,从属的,与第一个“个性特殊”结合才发生“变性”加强了“个性”作用。

吴伟军 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证”。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洋纸不输入”“城乡二元制”不取消,“天长岭隧道不开通”“饮用水库不建造”“基础设施不改善”纸山会消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笔者回答:泽雅纸山也会消失,只是时间问题,因现代化、城市化、网络化势在必行。

但是,“造纸的山”没有了,可不能把“纸山文化”也随之去掉,将泽雅建成什么“诗画泽雅”“城市客厅”“泽雅外滩”“千年纸乡”改变成“城市公园”那是得不偿失的历史蠢事。

因为,泽雅的山与水才是纸山文化的真正第一源头。说白一点,保护泽雅山与水就是保护泽雅纸山文化。

2020年3月31日

泽雅水碓调查统计表

附表1:原周岙乡水碓调查统计(共19个村)

附表2:原西岸乡水碓调查统计(共19个村)

附表3:原泽雅镇水碓调查统计(共18个村)

附4:原五凤垟乡水碓调查统计(共15个村)

附表5:原北林垟乡水碓调查统计(共11个村)

附表6:原藤桥区部分村水碓调查统计

总共:泽雅555座,藤桥部分村66座水碓。原泽雅区82村,仅胡坦、双一村没有水碓造纸。

摘自林志文、周银钗《瓯海屏纸》151-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