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特异的泽雅纸农饮:纸山文化力量

特异的泽雅纸农饮:纸山文化力量

【摘要】:饮食用具,包括餐具、酒具、炊具、器具、工具、家具,是饮食文化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与“特异”,与不同区域的文化意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泽雅,是一个千年纸山的区域,具有“山性”与“纸性”合一的特殊饮食文化,出现了特异的饮食用具是必然的。为使一叶知秋,笔者特选了泽雅一些典型“具例”究其。“特异性”的内在原由。这种多罐用水反映了泽雅纸农的用水文明。

饮食用具,包括餐具、酒具、炊具、器具、工具、家具,是饮食文化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饮食文化意识,有不同的饮食生活方式:不同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有它不同的相适应的用具配套,而且,其用材质地、工艺造型、配套具种都有所不同,甚至各具特异。

这种“不同”与“特异”,与不同区域的文化意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饮食用具,包括餐具、酒具、炊具、器具、工具、家具,是饮食文化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饮食文化意识,有不同的饮食生活方式:不同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有它不同的相适应的用具配套。而且,其用材质地、工艺造型、配套具种都有所不同,甚至各具特异。从世界范围说,最明显的莫过于中餐西餐的区别了;从小范围来说,也有城市、乡村、山区、海岛等不同区域的区别;就说山区,也有矿山、纸山、林山之别。这种“不同”与“特异”,与不同区域的文化意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泽雅,是一个千年纸山的区域,具有“山性”与“纸性”合一的特殊饮食文化,出现了特异的饮食用具是必然的。但它的“特异”在哪里?为什么特异?作为一个区域的“饮食文化及其方式” 的系统性、完整性考察研究,不可不探讨这个问题。为使一叶知秋,笔者特选了泽雅一些典型“具例”究其。“特异性”的内在原由。

一、三角形砧板。一般砧板,大都是长形、方形、圆形的,而泽雅的砧板形状有长形、方形,但大多是三角形,为什么?与纸农的生产生活习俗有关。因为纸农的生产方式“全天候,统家忙”,使之他们的生活方式“能简则简”,“能统则统”如他们的改刀切配和落镬制作是同时连接的,即在灶台镬边直接将食材切入镬内;又如他们的“养猪”、“养人”的供给食物是一个灶台上操作的。三眼镬灶,功能配置是:里镬最大(2.6尺口径),每日燠猪的饲料和偶尔做酒做糕之用,中镬(2.4尺口径)是煮饭蒸菜之用,外镬(1.8——2尺口径),作炒菜之用。除中镬煮饭蒸菜不用砧板直接改刀切用外,里镬与外镬都需要砧板直接改刀切用;里镬煮猪饲料需改刀切用类似蕃薯藤、饲草等生干鲜食材;外镬,炒菜或燠菜同样方法。故此,有设计摆在镬边的“三角形砧板”。其实,这是造水碓的边角、边料的利用。

二、腰形稍长薄刀。泽雅厨房的菜刀,其造型设计,也与众不同,即有点腰形、稍长薄刀。为什么?因为日常所切的对象,多数是人吃瓜菜,猪吃的植物(一般为鲜蕃薯藤和干蕃薯藤),都比较“大宗货”,适应“有点腰、稍长的”菜刀。如用一般菜刀,短了一些,厚了一些,不宜用。

三、四种汤罐。泽雅,在自然经济时期,无热水瓶,更没有现在这种热水器之类的储藏热水之器,一天到晚一家人需要的热饮或热水,借煮饭炒菜、烧饲料的余热的“汤罐水”。为了多用余热,一灶套用“四罐”:摆在三眼镬灶灶台空间用的称“嵌罐”;挂在“灰塘”上的称“吊罐”;埋在灰塘里用的称“汤罐”;放在灶窝里用的称“手罐”。其质地有:铜质、生铁、陶质,其工艺有手工敲打、翻沙冶铸、陶工烧制等等。四种罐的功能是不同的,如镬灶面上的嵌罐热水因在镬边难免有油腥沾进去,是不洗面、不洗脚、不洗手,也不泡茶水的;挫去煙㷓下的吊罐与埋在灰塘里得汤罐热水是常用的;灶洞里的手罐热水是冲茶水用的。这种多罐用水反映了泽雅纸农的用水文明。

四、三套式镬盖。泽雅的镬灶有二种,一是“三眼灶”,一是“二眼灶”,不论“三眼”或“二眼”,都有专用镬盖配套,如“三眼灶”,外镬配平盖,因为它专用炒菜,平盖即可;中镬煮饭蒸菜,需要加高镬盖;里镬因煮猪食或放“饭蒸” 蒸米做酒或做糕,不同对象使用不同镬盖,故设计:陶圈加平盖。如煮猪食加陶圈,蒸米做酒作糕时,去圈单盖即可。灵活使用,以物用具。

五、大蒸盘与小菜盘。一般饮食生活方式,盘是餐具,不是炊具,但泽雅的盘既是炊具又是餐具。为什么?它与纸农“72道工序一家做到底”的造纸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泽雅的造纸术原始于“蔡伦改良”之前,纯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男工“远水捣刷(料)捞纸,高山开荒种田”;女工在家分纸、晒纸、理纸,养猪、供食、缝洗。对于三餐“煮饭烧菜”能简则简,能便则便,集中时间统家忙做纸,习惯“饭菜同镬熟”。为此,他们放大铁镬(一般为2.4——2.6尺)缩小菜盘(一般4——6寸)。但这还只能蒸“小件菜”,不能蒸“大件菜”,于是,就出现了“大蒸盘”,作为“大小件菜”调节之用。

六、酒注儿与藏壶。酒注儿,亦称酒壶儿;藏壶,亦称藏酒壶。此两件,锡质,一般为配套使用。从简单的顾名思义或直观,象是餐具或用具,不像炊具,其实,它两既是炊具又是餐具与用具,是“三用之具”。说用具,它装酒之用;说炊具,它装酒暖热之用;说餐具,酒注儿酒热后上台作餐具斟酒之用;藏壶,较大,能装酒15斤左右,可供应一桌客(8名左右)饮酒,它的功能装酒放“中眼镬”或“里眼镬”热酒后转供酒注儿分斟酒给宾客饮酒之用。

七、饭镬架儿。它是泽雅“饭菜同熟”的主要炊(用)具。竹质,一般纸农自己手工编制,其用途功能:将饭菜分离,并架住菜盘(蒸盘)蒸熟之用。这种炊(用)具,其他地方也有,但只是偶用,不像泽雅长年常用。其工艺用材也不像泽雅精工扎实多样。

八、竹编饭笼儿。此件,为装饭蒸饭供野餐之用。工艺奇特精致,竹质手工编制,分二层,下层口为圆形、底为四方;上层为盖,盖顶方形,盖口圆形,与底层配套;二层用细棕绳系着。一般为装一人饭量与干燥饭配。有条件时,吃时连饭带笼一起放镬里隔水沸蒸用餐;无条件时,可直接冷饭而餐。这种饭笼,不但其形特异,还有装饭菜不易变质的优点功能,是“高山远水”生产劳动的便利用具,纸农每家几乎都有配备一二个。

具有此种功能的还有木质圆式饭桶。此桶,一般为“嫁妆”而来。不是购置或定做的。也不像竹编饭笼普遍。

九、洗镬圈儿。此物,又名饭镬圈儿,有铁质或竹质,但多数纸农家为后者。因用材来源方便,几乎伸手可取,到处是竹。工艺也简单,用较厚的外层竹皮,劈成约1公分阔的竹篾,用手工编制而成。用于人们拿住它贴在镬面不断旋转洗镬之用。用此具洗镬快而干净,卫生不生锈。

十、菜头丝刨(蕃薯丝刨)。此具,因为,可刨菜头丝、亦可刨蕃薯丝,故有“双名”。每逢蕃薯收成之时就地刨鲜蕃薯丝晒干之用,有时也刨菜头(萝卜)为丝干晒或鲜炒鲜腌之用。但是,每户灶台上都配置一个,主要为将不宜人吃的蕃薯刨丝煮猪饲料之用,也刨鲜菜头为丝鲜炒之用。此具,铜片制刨孔装在长木板上而成。

十一、竹盐筒儿。食盐是人类饮食普遍需要的调味品。因此,装它的盛器也很多,以陶质、瓷质、竹编的为多,但泽雅用的多数为取材于竹根稍上的桩部做成的“盐筒”,其工艺简单方便,一段竹段,上部切一片作盖,下部开一小洞,出盐滷,装上食盐之后,不但造型自然美观,具有“纸山竹海”之文化野韵,而且,使竹筒更加坚固不蛀,是一件绝妙的纸山特殊文化“工艺品”。

十二、打火刀儿/火石/火媒头。这三件,是一个“组合体”,分开就失去它的功能效果。前世纪60年代之前,这里一般不用火柴生火,也没有其他“生火物体”,纸农家庭普遍使用这三件东西作为“生火”之用。用时将“火媒头”(一种用当地生产的土纸卷成的纸卷)贴在火石边,用左手握住,右手握着打火刀儿打击火石生火引燃使用。一种典型的原始人生火之法。

十三、火篾与插架。前世纪60年代之前,泽雅纸农起早摸黑将火篾插在插架上点燃,照明之用,乃至出门夜行亦用。纸农劳动场所大都“高山远水”一天三餐只有早晚二餐在家点火篾照明聚餐。因此,火篾照明用餐作为他们的“不是饮食用具”的用具。

十四、腌缸与酒缸。这两样用具(物)都是陶质,造型别致实用,前者大口径直统,上下似乎差不多大,用于腌制咸菜之用。后者小口大肚小底,放在专用坐架上,使稳而无险,用于做酒藏酒。因为,纸农过的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生产生活,吃菜用酒必须考虑“青黄不接”之需,此二具不可不有。

十五,掏火棒儿。纸农日常饮食燃料都是野柴,而且量大,人畜食物都需烧煮供给。而柴草鲜干不一,容易熄火冒烟,用此棒掏一下通风重燃生火。

十六、捣臼。泽雅的捣臼,石制,但不规形,一块粗方形,大小约摸田箩,挖个坑凹,捣谷或捣糕之用。纸山没有机械化米厂,也没有专业碾米工坊。因此每户纸农家里都有一个与平原乡村不同的“粗糙型”的捣臼。可谓纸农的“民以食为天”的头道工序。

总之,不论从泽雅纸农饮食或其用具考察,都表明任何饮食用具的产生与存在,不是孤立无缘的,是一个具体的有联系的产物,而且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泽雅纸山也不例外

于2014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