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典正条所规范的罪行,大部分是针对既遂的犯罪,以既遂的犯罪形态为基点,设置罪名与刑罚。可见,该特别“不应为”律也是出于对未遂状态犯罪的补充规定。考虑到未遂的犯罪行为较之既遂状态,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较为轻微,因此,未遂犯罪不能直接比附正条规范处罚。此外,对一些特殊的犯罪形态也以“不应为”律来规范。......
2023-08-12
从唐律开始,历代律例都将“不应为”律作为部分罪行律条正条未能囊括之特殊情形的补充规定。其中,部分律条之下,特别“不应为”律条款被用于规范做出相同行为的特殊主体。传统社会之中,人有身份之别。而传统法在规范人们行为之时,也以身份差等作为权利与义务的基石。因而对于不同身份的犯罪主体,职责或义务不同,即便行为相同,所触犯的罪名与刑罚也可能不会相同。但是律法无法将所有特殊身份犯罪主体的罪行都一一加以规定。这会导致具体而微的律条冗杂浩繁。而有限的立法活动也难以穷尽所有特殊的犯罪情节。因此,借助“不应为”律这一概括性规范,对部分需要加以规制的特殊主体情形进行立法补充,就成为唐律乃至清律的常见做法。以《唐律疏议》名律例“犯罪未发自首”条下所附条为例:
正条: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
……
问曰:谋杀凡人,乃云是舅;或谋杀亲舅,复云凡人,姓名是同,舅与凡人状别。如此之类,若为科断?
答曰:谋杀凡人是轻,谋杀舅罪乃重,重罪既得首免,轻罪不可仍加。所首姓名既同,唯止舅与凡人有异,谋杀之罪首尽,舅与凡人状虚,坐是“不应得为从轻”,合笞四十。其谋杀亲舅,乃云凡人者,但谋杀凡人,唯极徒坐;谋杀亲舅,罪乃至流。谋杀虽已首陈,须科“不尽”之罪。三流之坐,准徒四年,谋杀凡人合徒三年,不言是舅,首陈不尽,处徒一年。[46]
此条正条规定了自首而得减轻刑罚的规则。成立的前提是在犯罪未发时,即官司未察觉其犯罪之前,能自首如实供述已犯罪行者。而在现实中,自首者的身份和供述的内容会造成审断上的疑难情形。因此在正条之下所附疏议中,注明了这样的特殊情形。如果自首的人供述谋杀对象之时,将谋杀对象是“凡人”还是亲舅错误讲述,需要按照“举轻明重”、“举重明轻”的比附原则来加以区别。唐律规定尊亲与凡不同,谋杀尊长罪重,而相较之下,谋杀无亲属关系的一般人,罪责较轻。谋杀亲舅,最高可被科流刑。谋杀“凡人”,最高科刑为徒刑。因此,若谋杀对象是一般人,但在自首之时却供述谋杀了自己舅舅的,其实供述的是更重的罪行。若供述重罪,其所犯实为轻罪,那么举重以明轻,“重罪既得首免,轻罪不可仍加”,轻罪可原。但是,虚假供述这一行为仍然应该被追究,便以“不应为”轻律科罪,处以笞四十以示惩戒。反之,如果谋杀对象是亲舅,为了逃脱重责而欺骗官司,供述谋杀了无亲属关系的一般人,除了谋杀罪之外,则须科不尽之罪,谋杀一般人科以徒刑三年,供述不尽,科以徒刑一年。借助“不应为”律对易混淆的罪行,做出了补充规定,以使科罪实现轻重之平。
此外,“犯罪未发自首”条下疏议中还有一条款:
又问:假有监临之官,受财不枉法,赃满三十匹,罪合加役流。其人首云“受所监临”,其赃并尽,合科何罪?
答曰:律云:“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听减一等。”但“不枉法”与“受所监临”,得罪虽别,赃已首尽,无财可科,唯有因事、不因事有殊,止从“不应为重”,科杖八十……[47]
按照该特别“不应为”律的规定,因公事而收受财物的官员,虽然没有做出枉法之举,但其在投案自首时,本应该如实供述罪行触犯“受财不枉法”条,却谎称并非因为公事而收受财物,触犯的是“受所监临”罪。这种行为属于自首不尽不实。按照唐律的规定,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自首赃数不尽者,止计不尽之数科之。)”[48]。在一般情况下,“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中的不实不尽之罪。不实即自首供述犯罪行为不真实,“谓强盗得赃,首云窃盗赃,虽首尽,仍以强盗不得财科罪之类”。不尽指的是自首供述时虽然承认了犯罪行为,但隐瞒了部分犯罪所得,“谓枉法取财十五匹,虽首十四匹,余一匹,是为不尽之罪”。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所触犯的罪名供述不实,但是受财这一犯罪行为是如实供述的,受财不枉法与受所监临的受财方法、手段并无区别。而且收受的财物也已经全数交出,不仅在客观的犯罪行为上没有隐瞒,也没有“不尽”之财可以判罚。唯一的区别只在于隐瞒了犯罪动机这一主观因素,也就是收受财物的事由是因公事还是非因公事没有如实交代。因此如果按照自首不实不尽一条来科罪,会使罪责过重。于是唐律将供述了犯罪行为和全部的犯罪所得、只隐瞒了犯罪动机的监临官吏,只按照“不应为”重律来科罪,处以八十杖的刑罚。
有关中国古代“不应为”律研究的文章
律典正条所规范的罪行,大部分是针对既遂的犯罪,以既遂的犯罪形态为基点,设置罪名与刑罚。可见,该特别“不应为”律也是出于对未遂状态犯罪的补充规定。考虑到未遂的犯罪行为较之既遂状态,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较为轻微,因此,未遂犯罪不能直接比附正条规范处罚。此外,对一些特殊的犯罪形态也以“不应为”律来规范。......
2023-08-12
历代立法者还会运用“不应为”律,对严重犯罪案件中负有监察职责但却失职的主体,进行惩戒。应当判处遣军、流、徒刑的,按照原拟罪名即行发配。律文正条对故意放火烧毁房屋的多种情形作了规定。因此,根据损害结果的不同,清律规定了轻重不同的刑罚。都是借“不应为”律,对重罪案件中,失职主体的轻微罪行进行补充规范。传统律典对诸如十恶、人命这样的重罪,规定较为详备。......
2023-08-12
美国农村教师补充政策实施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另一类是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合作伙伴。在《高等教育法》中,实施第二条“教师质量提升”政策的第二类主体是州政府的合作伙伴,该法第203节的“合作者资助”对此做了相关说明。该法案规定,为确保教师达到“高素质”的要求,联邦政府、州和地方及其教育部门都要承担相关责任,因而它们是“高质量教师”政策实施的不同层级主体。......
2023-10-16
极端化的普遍主义与极端化的特殊主义用于说明文化及其全球化问题时,势必将各种分歧引导到深层的基本信念层次,以至成为不可调和的两极对立。事实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都有自己的严重缺陷,因而都不可能彻底贯彻始终。......
2023-11-28
分层松铺厚度根据土质类别、压实机具功能、碾压遍数等经过试验确定,但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 30 cm;当用 12 t 以上振动式压路机碾压时,粗粒土和风积沙的松铺厚度可适当加厚。图2.22路基纵横向土质台阶3)台背回填桥涵与挡土墙等构造物的背后填土,应选用透水性好的非盐溃土分层填筑,松铺层厚度不应超过 20 cm,钢筋混凝土明盖板涵台背不设搭板时,宜设置水泥稳定沙砾过渡段。......
2023-08-30
例如,德国、法国明确将法人排除在著作权的主体范围之外。而在英美法领域,并没有排除法人和有关组织是著作权的主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国家也可成为著作权主体。同时,法律会对一些情形作出由某人取得著作权的特殊规定。其中,完整享有著作权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全部著作精神权利和著作财产权的人。......
2023-08-07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这话不是毫无道理的。王公贵族之所以越来越宠爱轿子,是因为坐在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上,无车马劳顿之苦,安稳舒适。乘轿者安稳舒适,可是抬轿的人却苦不堪言。抬轿子讲究抬得稳,走得快,所以好轿夫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和长期锻炼的。尤其是四人抬、八人抬官轿的轿夫,是要有高超的技术和充足的体力的。......
2024-01-25
第五节国际礼仪主体的行为礼仪举止与行为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同时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从塑造良好个人形象的角度来看,国际礼仪对其主体的要求就是行为要文明、敬人。下面我们将从女士优先、乘坐交通工具两个方面来介绍国际礼仪主体应遵循的行为礼仪规范。......
202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