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3.18可知,在省与省之间,学务公所职员的薪资有较大差异。同样是副长职,最高薪金为60两,最低薪金为24两,二者相差36两。同时也表明,各省对职员薪资有着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据此,各省提学使对职员的日常表现严加考核。就省视学而言,实际资格整体偏低,与法定资格存在较大差距;任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更易频繁的问题也不容低估。......
2023-11-16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应为”律的规范结构特征为司法者的自由裁量权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正是由于律条内容具有事实的模糊性,需要司法者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酌情做出处断,以判断行为是否是违背了“理”的。“理不可为”的宽泛外延为自由裁量留下了空间。或者可以说,“不应为”律的律典正条规定将司法者有限的自由裁量权作为填补律文规定模糊性的工具加以了考虑。情势所需,出于律文规定的局限性,《唐律疏议》要求司法者“临时处断,量情为罪”,针对具体个案和特殊情形作出恰当的、准确的,能够实现处断公平的定罪量刑结论。具体而言,司法者至少需要判定两个基础性问题。第一,行为性质判断,即判断具体行为是否属于“理不可为”,判断行为的性质是否触犯“不应为”律。第二,违背“理”的程度判断,即根据具体的行为、情节违背“理”的程度,判断具体行为是属于“情轻者”还是“事理重者”,是适用“笞四十”还是“杖八十”的刑罚。
有学者指责“不应为”律规定模糊,行为的界定包容性极大,认定“不应为”律使司法者随意罗织罪名,陷人入罪,导致擅断滥刑。其实这一看法并不准确,既缺乏史料文献的证明,也缺乏逻辑推断上的合理性。诚然,律文对行为构成要件规定的模糊性,给司法者自由裁量留下了可操作性的空间。如果司法者恣意将主观因素渗入案件审断之中,处断结果的不确定性将会加剧,也难以保证情罪平允这一价值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但是,司法者在适用“不应为”律时的所行使的自由裁量权并不是一种恣意或专断的权力,更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行使。这种判断忽视了司法者处断案件的活动本就受其他规则的规制。首先,职权制约。传统司法中,司法者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司法主体。上级司法官员、监察官员、皇帝都会对司法者产生权力的制约。其次,制度化的防范措施。为了防止司法者滥用概括性禁律衍生出的自由裁量权,任意出入人罪,导致情轻法重或者情重法轻,传统法中也有其他规定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例如《唐律疏议》断狱律的“官司出入人罪”条。该条规定:“诸官司入人罪者,谓故增减情状足以动事者,若闻知有恩赦而故论决,及示导令失实辞之类。若入全罪,以全罪论;虽入罪,但本应收赎及加杖者,止从收赎、加杖之法。”疏议曰:“‘官司入人罪者’,谓或虚立证据,或妄构异端,舍法用情,锻炼成罪。故注云,谓故增减情状,足以动事者。若闻知国家将有恩赦,而故论决囚罪及示导教令,而使词状乖异。称‘之类’者,或虽非恩赦,而有格式改动;或非示导,而恐喝改词。情状既多,故云‘之类’。‘若入全罪’,谓前人本无负犯,虚构成罪,还以虚构枉入全罪科之。”从而警示司法者,为自由裁量权划定界限,并为司法者枉法出入人罪的行为提供了科罪的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自由裁量权是“不应为”律文本概括性规则表述的必然补充,是在规定的限度内行使之,并非完全不受约束。因此,在“不应为”律的司法实践之中,虽有自由裁量权带来的风险,但并没有造成司法者完全恣意处断、随意罗织罪名并大肆滥刑的现象。
有关中国古代“不应为”律研究的文章
由表3.18可知,在省与省之间,学务公所职员的薪资有较大差异。同样是副长职,最高薪金为60两,最低薪金为24两,二者相差36两。同时也表明,各省对职员薪资有着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据此,各省提学使对职员的日常表现严加考核。就省视学而言,实际资格整体偏低,与法定资格存在较大差距;任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更易频繁的问题也不容低估。......
2023-11-16
目前控制环境行政裁量权的最常见方式是技术性控制,这一方式着眼于增加裁量刚性,即由相关国家机关对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可以量化和细化的行政裁量权的内容进行梳理,制定行政裁量权基准。而嘉兴在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的创新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府的执法过程,整合多种资源,推进社会管理合力。......
2023-11-23
美国法律文化中与最密切联系原则直接相关的就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和法官专业素养,该原则的灵活性要求法官能够透彻地掌握法律、拥有丰富的司法审判经验,以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行使自由裁量权,如此才能达到正确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效果。其次,没有设定相关的客观因素帮助法官正确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进一步扩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2023-08-17
可以看出,这一规范中,理不可为的行为是在交易之时既不将彼此的田土、屋舍界限分辨清楚,又缺乏真实可靠的契约书证,而在家长及见证者死亡之后,想要收赎而兴起官司诉讼扰乱司法秩序的行为。作此规定,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市场规则,“于理不合”。其谋杀、故杀人,而误杀旁人者,以故杀论,死者处斩不言,伤仍以斗殴论。“不应为”律在这种情形下的适用,实际是出于传统司法官员的公平正义观念。......
2023-08-12
刑事律师庭外发布不当、不实言论,致当事人等权益受侵、公平正义受损、法治精神难彰,恰恰反映出法律在规制律师庭外言论的捉襟见肘和司法应对的不足。(二)司法层面关于律师庭外言论规范供应不足,只是问题的一个面向,另一个面向是司法机关重视不够、缺乏充足准备及有效应对的智慧。即便具备重视庭外言论的意识,并不必然产生有效应对的良方。......
2023-07-18
所造成的风险之一,即司法者可能会任意援引律例正条,将“不应为”律混乱地适用,导致判决情轻法重或情重法轻。适用中的混乱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抑轻从重。本有其他轻罪律条可依却适用“不应为”律。明代曾有记载,本应减轻处罚,司法者将“不应为”重律混用,都察院御史陈祚因而上书皇帝,指责法司变乱成法,建议下旨防范。......
2023-08-12
泰安铁塔捐资者最主要的来源地是豫西北的怀庆府、开封府。可见,信众首要的来源地是开封府的原武县,怀庆府的武陟县,以豫西北接壤的这两县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并顺交通线向山东拓展。图12-8武陟县域范围内捐资来源分布统计图数字表示人数原武县还有来自工匠团体的捐资记录,见铭文88号。......
2023-10-18
行政给付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直接依据公法上的请求权,请求行政机关为特定给付的诉讼。行政给付诉讼包括课予义务诉讼和一般给付诉讼,它以国家对相对人负有给付义务为前提,具有单方受益性,且与国家财政负担紧密关联。行政给付诉讼的提起规则。二是行政机关对于给付内容和给付形式有自由裁量权,相对人针对给付内容和给付形式的争议提起和解。......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