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文献是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基石所在。但凡合格的法史研究,都必须以广泛地搜集史料文献,充分占有史料文献为前提。在系统梳理相关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对史料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做出更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保留下来的史料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这些丰富且多样的史料文献,为当今法史研究浇筑了稳固的基石,为各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25-09-29
及至唐代,《唐律疏议》中将汉律《贼律》篇中的“不当得为”修改为“不应得为”,并附之以详细的注疏。《唐律疏议》在杂律中明确规定了“不应得为”正条:诸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谓律、令无条,理不可为者。事理重者,杖八十。疏议曰:杂犯轻罪,触类弘多,金科玉条,包罗难尽。其有在律在令无有正条,若不轻重相明,无文可以比附。临时处断,量情为罪,庶补遗缺,故立此条。情轻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11]
与“非事而事之”、“不当得为”相比,《唐律疏议》中“不应得为”一条的规定较为详细,明确了“不应得为”罪的构成要素,规定了适用规则,即律、令中没有明确规定,并且是依据情理而言不被允许的行为。区分了罪行的程度和刑罚的两个等级,首次将“不应得为”罪按照违反情理的程度分成轻律和重律两个部分,分别处以笞四十或者杖八十的刑罚。由于《唐律疏议》中“不应得为”规定的细致性,从此开始,后世律典的“不应为”几乎都以此为蓝本。
除去杂律中的“不应得为”正条规定,《唐律疏议》在其他罪刑条款之下出现的特殊情形,因罪行较之该正条相对轻微,为避免以正条处断而陷人入罪,导致科罪处刑都过重,便以“不应得为”做出特别规定。
《宋刑统》的相关律文几乎全数照搬了《唐律疏议》:“诸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谓律令无条,理不可为者。事理重者,杖八十。疏议曰:杂犯轻罪,触类尤(犯宣祖上一字庙讳改为尤)多,金科玉条,包罗难尽。其有在律、在令无有正条,若不轻重相明,无文可以比附。临时处断,量情为罪,庶补遗缺,故立此条。情轻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12]可见,宋律除了避讳于先祖改去一字之外,其余内容皆与唐律相同。
元代则因《大元通制》已佚失,仅存部分残卷留于《元史·刑法志》中,无法将“不应为”律的律典原文规定找出加以对照。仅能看出《元史·刑法志》中记载的《大元通制》体例和一些内容基本沿用了唐宋两代律典,同样设有“杂犯”篇。而笔者查阅了《元典章》刑部卷,其中录有“车碾死人”、“自行渰死”、“碾死人移尸”、“无官诈称有官”四则依“不应得为”科罪的案例。[13]此外,《元史》中也发现一则记载:“至正十年春,丽正门楼斗拱内,有人伏其中,不知何自而至,远近聚观之。门尉以白留守,达于都堂,上闻,有旨令取付法司鞫问。但云蓟州人,问其姓名,诘其所从来,皆惘若无知,唯妄言祸福而已,乃以不应之罪笞之,忽不知所在。”[14]这也从侧面证明元代律典中同样有此“不应得为”一条。
明代,《大明律》将唐律中的“不应得为”修改为“不应为”,“凡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谓律令无条,理不可为者。事理重者,杖八十”[15]。与《唐律疏议》相比,《大明律》的规定相对而言更为简化,只取了律典原文,而不再留疏议的注释部分。可见,明代“不应为”律的构成要件、适用规则、罪行分为轻重两个等级,刑罚分为笞刑和杖刑这些方面,基本因袭了唐代的规定。(https://www.chuimin.cn)
《大清律例》的“不应为”律规定则略有不同:“凡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律无罪名,所犯事有轻重,各量情而坐之。”[16]从文本上看,《大清律例》将《大明律》“不应为”律的规定做了轻微的调整,将“不应为轻”和“不应为重”放置在一起,形成法律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又将“谓律令无条,理不可为者”一句,修改为“律无罪名”,去掉了令,文字表述中虽然删掉了判断行为时最为核心的依据——“理不可为者”,但是从“凡不应得为而为之者”、“事理重者”、“所犯事有轻重,各量情而坐之”这些表述来看,“理不可为”仍然是其中之义。这一点从清代律学著作及司法者的判词也能看出。同时《大清律例》增加了根据行为违犯情理的轻重程度,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进行衡量而科罪。
《大清律例》在所附例文中,有69条“不应为”律的特殊适用规定散见于法典各篇的具体条款之下。
就“不应为”律正条来看,自唐至清,律条内容变化不大,见下表:
表1—1 唐、宋、明、清“不应为”律正条内容

将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各自的“不应为”律规定梳理清楚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从唐律开始,律典中的“不应为”律明确了适用的限制所在,即必须在“律令无条”或者“律无罪名”的情况下。第二,唐律之后增加了轻重两分、各处以笞或杖的规定,情轻者问“不应笞罪”、“不应轻律”,处以笞四十之刑;事理重者(情稍轻者)问“不应杖罪”、“不应重律”、“不应从重”,处以杖八十之刑,即“律无正条之事,情稍轻者,以不应杖罪论;情轻者,以笞罪论”。[17]
相关文章
 
                                
                                史料文献是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基石所在。但凡合格的法史研究,都必须以广泛地搜集史料文献,充分占有史料文献为前提。在系统梳理相关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对史料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做出更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保留下来的史料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这些丰富且多样的史料文献,为当今法史研究浇筑了稳固的基石,为各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25-09-29
 
                                
                                第三类以律文背后的“礼法共识”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不应为”律的立法目的。即倾向于消极性评价。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对“不应为”律的探讨和分析,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研究仅仅考察了“不应为”律在重情之案中的司法适用,对于理论推断中大量适用的细故案件领域,并未有探讨。......
2025-09-29
 
                                
                                “和离”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离婚形式自古有之。关于“和离”较早的史料记载,可见于《周礼·地官·媒氏》:“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和离”应当作何而解?在此,可以借鉴陈鹏先生及学者向淑云的阐释。......
2025-09-29
 
                                
                                事实上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原因有二。惩罚无非是在孩子不当行为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纠正错误的屏障,而奖励也会让孩子迷失在行为的目标当中。所以,我们认为惩罚或奖励都不利于训练孩子的技能,提升孩子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替代方法去看见、听见孩子的努力、孩子做得好的部分,不去惩罚也不去奖励,慢慢激发孩子的内在能量,让他确信自己是可以的。......
2025-09-29
 
                                
                                商至秦古独辀车一般采用畜力驱动,马是最常用、最优秀的动力,本文就以马车为例对其系驾部分进行简单分析。如图4.17、图4.18所示,轭和鞅是控制马使之不脱离车的重要工具,轭上端绑缚在衡上,下端的两叉在马颈肩间,马一就轭,车就驾起,这是系马的第一步。为了防止马脱轭,必须使用鞅带环绕于马颈而回绑于轭的两长方孔中,这样就将马牢牢地绑缚于轭内,不会脱离车子而去。......
2025-09-29
 
                                
                                (三)以刑为主的法律体系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体、重刑轻民、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的成文法结构体系。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家族、家庭的作用,把家庭视为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形成了家庭本位的理念。......
2025-09-29
 
                                
                                因此,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并非只将目光聚焦在车辆本身,而是透过古车物象本身,从其使用、设计制造所处的人类活动情境等方面探讨文化对于古车的影响,也就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调查收集文献资料,并加以解构、重构与整合,据此达到预想的研究目的。......
2025-09-29
 
                                
                                《考工记》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121]。“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体现古代工匠在造物过程中处理材料和器物功能之间关系的策略和方法,其本质是顺应材料的天然物理属性,巧妙地在材料属性和器物功能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古代“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造物方法与现代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时首先规划产品应该具有的功能,然后再寻找可以实现该功能的材料及其加工成型方法有着很大的区......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