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掌握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探究式课堂模式特点

掌握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探究式课堂模式特点

【摘要】:(二)探究性探究性是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在探究性学习中,由原来“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四)创造性实现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鼓励创造的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

(一)开放性

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进行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探究工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实现目标开放、过程开放、结果开放。它强调的是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将培养起开放性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斯滕豪斯所言:“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它引发的学生不可预测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二)探究性

探究性是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人积极自觉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以一种选择与参与的态度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过去学生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是在接受外界的被动刺激下完成的,或者是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的(这种压力一般来自教师、家长和考试制度),这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而在探究性学习中,由原来“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求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形成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内驱力,更好地实现自我知识的建构。

(三)主体性

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及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能力等。从产生疑问到提出疑问,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不断激励自己、认识自己,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是学习者所进行的活动,学习归根结底应由学习者来完成,靠教师的压服、强迫是很难奏效的,教师不能用自己对知识正确性的认知作为学生接受它的理由,也不能用科学家、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来完成。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自主学习。

(四)创造性

实现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鼓励创造的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学习的结果是通过增加独立思考、求新求异、发挥想象力、积极动手研究,利用实现的眼光,理解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识别蕴含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其他学科中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从而产生的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具有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就是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