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现在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要地加以分析。数学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要达成教学目的,而数学教学目的是否达成是要从学生身上来体现的。由上可知,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要靠教师去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023-08-12
我们知道,教是为了学,没有了学,教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和实际意义。每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都深深懂得传输给予学生的是知识信息,而不是知识本身。因为仅当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或认知结构发生了共鸣或顺应、内化时,知识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也只有这时知识对于学生才会是有意义的。因此,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教学目标因素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这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能置教学目标要求而不顾。教学目标对确定数学教学方法的影响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要求,主要表现为直接的、外显的影响;二是作为教师整个教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目标观念,主要表现为较长期的、内在影响。
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教学方法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因素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表现出来的。离开了教学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因此,确定数学教学方法就离不开作为其表现载体的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否则就容易产生“为方法而方法”或生搬硬套某种方法的现象。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方法好,学生爱听,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效果是以是否完成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能力是否获得发展为衡量标准的。所以,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三)学生的因素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确定教学方法时仅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两个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教学对象(即学生)这一重要因素。因材施教原则实际上也很大程度反映了教学对象“材”对确定教学方法“教”的重要作用。如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情况、基础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习惯、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对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法研究,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根源。在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一书中,对于“教学相长”的问题,写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所说的学包括复习、判断、再认识;教意味着对先前认知的提取和加工。自反和自强说明认知在教和学过程中的作用。书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方法上的主要缺点,并据此指导,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
(四)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是确定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因素。
1.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①教师教学具有思维能力(在第五章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说明);②教师教学具有表达能力(口头语言、文字表达及板书等能力);③教师教学具有组织管理能力。
2.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评价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包括课型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等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评价课堂教学,能科学地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方法、效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
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认识发现、形成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有确立、设计课堂教学课题的能力;有总结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能力;有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选择教学方法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等各种因素,每个教师都应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当时的教学实际来选择和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关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文章
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现在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要地加以分析。数学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要达成教学目的,而数学教学目的是否达成是要从学生身上来体现的。由上可知,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要靠教师去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023-08-12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目,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成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者。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的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
2023-08-12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有难度的数学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教师要学会优化相关的教学结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更加细致化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搭建起合作探讨学习知识的桥梁,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进而推动高中数学学习的效率。......
2023-08-12
传统的数学教材与教法过于偏重形式,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数学灵感和创造性,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应该对诸如数学实验等非逻辑化的数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给予重新认识,注重实验、直觉、形象思维等非逻辑地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的数学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23-08-12
当今教育家们较一致的看法是:数学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数学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既然教学方法是以儿童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依据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自然成了教学方法的依据。因此,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反之,教学方法一旦选定之后,却并不仅仅是被动的,会对教学内容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2023-08-12
所以,数学教学原则应当突出反映这些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二)依据数学教学目的数学教学为教学目的服务,因而教学原则的制定应根据教学目的而确定,这就是数学教学原则的目的性要求。数学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之间既联系密切,又有明显区别。从因果关系来说,教学规律是因,教学原则是果。从从属关系来说,教学原则服从于教学规律的指导。因此,数学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数学学习的规律。......
2023-08-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2023-08-12
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在运用“四次构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应遵循民主性原则、主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在“四次构图”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替代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