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成果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成果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材与教法过于偏重形式,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数学灵感和创造性,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应该对诸如数学实验等非逻辑化的数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给予重新认识,注重实验、直觉、形象思维等非逻辑地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的数学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本质,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和教学过程,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数学新课程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数学概念,深刻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洞察数学本质内涵,有效指导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二)积极开展数学探究、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数学探究的数学活动,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强调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现在有些班级的规模太大,致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有助于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在大班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这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师生有合作、交流、讨论的意识,即使班额较大,分小组相对较为困难,也同样可以部分地实现目标。实际上,从实验区的教学情况看,在有六七十名学生的班上展开集体讨论的情景在实验区并不鲜见,有的效果还不错,方法值得借鉴。

(三)淡化形式化的教学,注重应用与创新

数学的严谨推理和演绎化证明是数学的特点和存在的模式。然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非形式化的手段也应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数学成果的最终形态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导致人们看不到创造的艰难历程,也看不到为了获得它,人们使用的非逻辑甚至是非理性的手段。再加上传统的数学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恰好忽略了过程、忽略了有关实验、直观推理、形象思维方面的体验和训练,更会造成学生们的错觉。正如房子建造好了以后,拆去一切脚手架,使得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个建筑物是“逻辑”的一个个房间建造出来的一样,学生虽然学了多年数学,却一直认为数学只有推理没有猜测,只有逻辑没有艺术,只有抽象没有直观,只有理性没有想象。学生对数学的精神始终未能把握,妨碍了创造才能的发挥。

近些年,从事几何机器证明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曾指出:“几何会给人以数学直觉,不能把几何学等同于逻辑推理,应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也应适可而止,只会推理,缺乏数学直觉,是不会有创造性的。”传统的数学教材与教法过于偏重形式,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数学灵感和创造性,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应该对诸如数学实验等非逻辑化的数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给予重新认识,注重实验、直觉、形象思维等非逻辑地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让学生左右脑并用,从而把握数学的本质,培养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实验学习、发现学习、建构学习。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的观察、发现、解决、引申、变化等过程的模拟和实验,指导数学应用,从而达到高效低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和应用过程中,体验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对中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仅是要形成良好的数学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要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意识,并且要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体现综合的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创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能力、个性、学习环境的多重关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个性、态度的相互促进和转化。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且也要承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求的任务。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学目的之一。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对于学生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教学中应伴随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并进行情感激发、兴趣培养、意志锻炼和潜能开发,以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发展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

(五)以人为本,渗透人文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由于其对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注重,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中去。实际的数学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对以往的教育进行反思时,有不少专家提出:“为什么我们有大量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却缺少一流的年轻数学家群体?”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人文教育。

当今世界,数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更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教学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数学,就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知识,提升自己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学习数学不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获得一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和理解人类创造的这一文化成果,激起对数学这门科学的热爱,对历史上的数学家的崇敬,以至于对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领悟。数学教学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数学教学是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手段。因此,是否重视数学教学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是否发挥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是衡量教师的教育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志之一。数学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释】

[1]杨徽.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的尝试与探索[J].家长(中、下旬刊),2019,(04):95—96.

[2]冯艳明,张艳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策略[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秦红斌.互动课堂——基于交互环境的教与学变革[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