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确定数学教学方法就离不开作为其表现载体的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否则就容易产生“为方法而方法”或生搬硬套某种方法的现象。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书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方法上的主要缺点,并据此指导,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四)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是确定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因素。......
2023-08-12
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现在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要地加以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组织安排的,数学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中心的地位。
数学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数学的特点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学生本身的发展所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数学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它又制约着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是为达成数学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但直接受其制约的是课程、教材与方法,也可以说数学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而实现的。
再就数学课程与教材来说,课程受制于教学目的,当然也受制于决定目的的上述两种条件——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而后二者不仅决定着数学教学的方向,同时也决定着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也就是说,直接制约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而课程形成之后,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东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至于说到教学方法,它主要受制于数学课程和学生。它是为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它必然也要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教师有责任来和学生一起,尽量创造、控制环境,使环境对于数学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减少或避免不利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数学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环境。
关于教学反馈。数学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如前所述,由于它容易被人忽略,加之有时表现得不那么显著,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特别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观察掌握。最好能见微而知著,及时地做出自己的反馈,来影响数学教学的进程。所以,反馈虽然是师生双方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但重要的是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去捕捉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除了包括数学测验与考试等教学评价以外,教师对学生课外特别是课堂上表现的观察,也是捕捉反馈信息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只要数学教师认识到反馈这一要素,承认其重要性,并经常注意这一问题,他们就可以获取这方面的大量信息,并以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参照系数来改进数学教学工作。
最后强调一下教师这一角色。以上除了教师这个要素的其他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也可以说,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数学教师的活动,或者说它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既然它们大都通过教师来实现,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他的主动性,去调整、理顺各要素(包括教师自己这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正因为教师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地位,所以我们才承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当然,这种主导作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我们最终还得从学生方面来检验,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上是就教学活动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做的一个基本的描述。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要达成教学目的,而数学教学目的是否达成是要从学生身上来体现的。为了达成目的,必须通过数学课程与方法的中介。这种影响情况究竟如何?目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从学生方面发回来的反馈信息如何来判定。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环境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教师和学生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设法控制或适应环境,使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由上可知,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要靠教师去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或者说是主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像前面提到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服务的。也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而且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完成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有关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文章
因此,确定数学教学方法就离不开作为其表现载体的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否则就容易产生“为方法而方法”或生搬硬套某种方法的现象。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书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方法上的主要缺点,并据此指导,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四)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是确定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因素。......
2023-08-12
但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仍属数学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还要依靠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有这些环境条件既然是教学活动必须凭借而无法摆脱的,因此它就必然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要素。数学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不管怎样,不承认反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因素之一,也是对数学教学活动认识上的片面性的一种表现。......
2023-08-12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目,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成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者。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的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
2023-08-12
按照巴克模式,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包含有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想的目标或结果。传播中互动的每一方都会持续不断地给另一方发回讯息,这种讯息返回的过程称为反馈过程。因此反馈可以用来进行传播效果的测量,并进一步管理传播过程。......
2023-11-30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有难度的数学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教师要学会优化相关的教学结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更加细致化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搭建起合作探讨学习知识的桥梁,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进而推动高中数学学习的效率。......
2023-08-12
传统的数学教材与教法过于偏重形式,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数学灵感和创造性,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应该对诸如数学实验等非逻辑化的数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给予重新认识,注重实验、直觉、形象思维等非逻辑地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的数学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23-08-12
当今教育家们较一致的看法是:数学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数学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既然教学方法是以儿童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依据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自然成了教学方法的依据。因此,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反之,教学方法一旦选定之后,却并不仅仅是被动的,会对教学内容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2023-08-12
所以,数学教学原则应当突出反映这些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二)依据数学教学目的数学教学为教学目的服务,因而教学原则的制定应根据教学目的而确定,这就是数学教学原则的目的性要求。数学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之间既联系密切,又有明显区别。从因果关系来说,教学规律是因,教学原则是果。从从属关系来说,教学原则服从于教学规律的指导。因此,数学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数学学习的规律。......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