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话式研训:教研转型新走向,三个内在要求

对话式研训:教研转型新走向,三个内在要求

【摘要】:对话式网络教研是把网络作为对话中介。(一)对话式网络教研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对话式网络教研,首先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二)对话式网络教研需要遵循的原则对话式网络教研,应符合“民主、平等、互动、生成”原则。“对话”在网络教研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发生,也同时在人与机的交互中发生。(四)对话式网络教研需要借助良好的工具借助的网络平台、工具不同,网络会话中的角色定位也会不同。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对话式研训,是将网络问卷工具、网络对话工具、研训管理工具融入对话式研训流程,使得对话式研训能及时有效地收集一线教师实际研训需求,提升研训针对性,提升对话式研训的对话广度和深度,促进教师研训规范化、网络化。对话式网络教研是把网络作为对话中介。网络工具的不同,对话场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备网络工具自身的一些功能和特点,也受网络工具相应制约,但无论应用哪种网络交互工具,都需要在功能应用、人机磨合过程中去发挥“对话”“研训”应有之义,尝试真正有效地拓展“对话”的场域空间,实现“研训”的价值。

(一)对话式网络教研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

对话式网络教研,首先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通常的网络环境具有一定开放性,需要特定的网络技术与设备的支持,同时,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信息资源存储、发布形式,由原始信息转向数字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科信息载体转变成多样化、综合化的数字信息综合应用,强化教师对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的认知,让教师掌握信息的咨询、检索,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使教师学会过滤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为其自身专业发展服务,是网络环境下研训活动的能力要求和特征。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对话式研训,扩大参训教师的对话参与面和拓展对话主题的深度,变浅层对话为深度对话,拓展参培教师的资源和学习路径,在全员深度参与对话中深度理解、深层表达、深入交流,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见图4.4)。

图4.4 网络环境下教师对话式研训模式

网络环境下教师对话式研训模式从整体上建构出“网络环境”,从四个方面协助和推进对话式研训的开展。诸如问卷网、问卷星等网络收集调查工具,在研训前调查统计参训者亟待解决的研训话题,根据参训教师反馈更新研训方案;诸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沪江网群、直播平台群、翠屏区视频会议平台群、翠屏区教师研训云平台群、宜宾市智慧教育云沟通群、问卷网、问卷星、UMU互动平台、教师研训网群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专题教育社区小组等网络对话工具能有效维护和管理网络对话流程;诸如翠屏区教师研训云平台、UMU互动平台、教师研训、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专题社区网等网络研训管理工具对研训活动进行管理和评价……总之,增强每次对话研训的实效性,让教师能够将“对话”永久保留在网络中,方便研训后参培教师更进一步温习和补充,把收获带到研训课堂外。

(二)对话式网络教研需要遵循的原则

对话式网络教研,应符合“民主、平等、互动、生成”原则。开展对话式网络教研,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对话式研训活动,立足于学科研训工作与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样也需要因不同主题、各种目标,探讨不同的对话方式,采用灵活的对话活动流程。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价值,进一步认识到在基于特定网络工具应用下学科研训引发的人与人、人与物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在我们引入网络平台背景下发生的,也是我们学科对话式网络教研所必须的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形成“网络对话环境”的正确认识。

(三)对话式网络教研具有的特征

对话式网络教研的“对话”方式具备网络交互和参与互动的一般特征。研究表明,网络工具的开发设计注重工具的“交互”性,会积极考虑工具如何更好地提供人与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体验。网络教研在网络工具的选择上,一方面需要工具提供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这个功能,调动参与互动,使人与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便捷、有效。“对话”在网络教研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发生,也同时在人与机的交互中发生。网络教研参与者通过键盘、语音、视频交流是“对话”存在的方式,网络教研参与者浏览、记录、分析、管理网络空间资源,同样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对话”方式。在这里,“对话”的方式自然在时间和空间纬度上与现场对话、即时对话不同。为此,实现“对话式研训网络教研”的深度互动,体现在通过网络对话,实现问题探讨过程,达到思维碰撞、视域融合、策略生成,对参与者观念、行为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四)对话式网络教研需要借助良好的工具

借助的网络平台、工具不同,网络会话中的角色定位也会不同。例如,QQ群成员等级是腾讯 QQ群上线的功能,可自定义编辑群内成员的等级头衔,按照积分来排序。QQ群成员等级标识既有趣,又反映出成员在群中的活跃度。又如,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社区建设中,社区参与主体分为组织者、管理者、助学者、学习者、主题内容引领者、技术支持者、资源提供者等多个角色。不同角色,网络管理、应用权限不同,承担着不同社区任务,也赋予相应的责任和约束。各个角色分工协作,一个人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网络角色身份,也必须同时遵守相应的“伦理规范”。例如,翠屏区历史学科开展网络教研,着重于“社区成员”“社区资源”“社区对话”三个关键要素的建设(见图4.5)。

图4.5 网络社区对话研训环境示意图

对话式网络教研,依托多种网络应用工具,构建具有学科特色,形态各异的网络对话环境,以虚拟场景、真实问题,促进成员间对话互动。在实践中,各学科开展对话式研训,为促进参与者卷入对话,有效反馈对话信息,提升对话实效,常常在一个活动中植入多种辅助工具,采取多个网络功能并用,进行线上线下结合,以实现对话式研训目标,这也对对话式研训活动流程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翠屏区所有研训活动都实行云平台管理,网上报名、签到、签退,网上评价,学时登记、审核等网络化管理、评价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研训活动的网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