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研训以“研训一体”为基本理念,主张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主线,从中生成研训话题,将行动研究、反思实践与培训活动融为一体,在多方、多向、多维的对话中整合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生成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2023-08-12
“视域融合”特指在对话式研训活动中,对话式研训组织者通过激发参与者之间的深度思想碰撞,将参与者的视域高度聚焦在对话主题之上,使参与者在寻求“实践问题”的解决时认知视域更为完整、更为趋同。“视域融合”是对前三个环节进行评析,对各种思想进行梳理,体现出专业引领的作用。“视域融合”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加强。它如同我们“画龙”中的点睛之笔,也是迷雾航行中的指引之灯。这个环节,可以请名师、区内外的专家组建成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进行交流学习、专业引领,值得我们思考。
【案例】袁向阳:期待观点碰撞,寻求视界融合——第五组“特色学校建设”对话案例分析
第五组参与对话成员:
专家:陈聪贵(建国小学校长)。
记录:袁向阳(区师培中心研训员)。
小组长:王刚(思坡中心校校长,讨论主持)。
小组成员:来自翠屏区、江安县、南溪区、筠连县。
对话内容:
主持人:特色学校建设的“特色”从何而来?其特色如何体现?
学员1:(来自筠连特殊学校)学校办学22年,2014年迁入新校。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以“爱”为办校理念,弥补孩子身边家庭爱的缺失。
其他学员:“这个特色源于学校的特殊性。”“学校许多课程没有教材。语文、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孩子融入社会,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融入爱的理念,打造爱的文化:传统节日的汲取;接受个别化辅导。学校有‘超市’‘银行’‘医院’,让孩子们体验。”……
专家:学校围绕“爱”做文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还有就是“成功感”,学校有特殊性,围绕这两个方面去打造,找到结合点和联系。
学员1:是的,我们这三年有收获,有的孩子学会叫爸妈弟弟等。
学员 2:(来自筠连镇舟)我们感觉“特”上做很难,想先做好学校的基础工作,但入手很迷茫。我们理解“特色”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整合,发挥师生优势。
学员:践行要有精气神,要坚持和传承,不能因为校长的流动让特色流失。
专家:我们是草根,没有条件高端打造;特色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范后要拔高,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师也要提升,尤其通过“创示”来争取进步;要找到“载体”,特色课程不是搞“特长班”,要能普及、坚持、发展。
学员 3:(江安底蓬)我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是:吸收和提炼。我们学校有“连枪”,还有县的传承人。可是,这与课堂教学怎么联系起来?如何更好地呈现出特色?
学员 4:(翠屏区黄角庄)听了前面发言,我想说说翠屏区特色从何而来?我的理解:一是可挖掘诸如李庄、南广、李端、凉姜等地域特点;二是可挖掘学校自身的历史积淀;三是可从诸如中山街川剧等社会文化特色来考察;四是可从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就切入;五是可效仿外地名校特色。怎么来体现?我觉得可从物质着手,也可从文化着手,还可从课堂、课程等维度着力。
专家:只是特长,并不一定能形成课程。课程不在多,要精。课程建设不是一两天的事。课程理念要适合学校办学,要考虑目标是什么,怎么去评价。
学员 5:(来自南溪):我们的理念是“让山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现在200多人住校,是全县留守儿童最多的。我们开展生活技能比赛,想从关爱入手打造特色,苦于找不到切入点。
学员 6:(来自江安桐梓)我们想打造“桐梓文化”。我们基于学校老教师多这一实际,提出正直、朴实、奉献的文化内涵,并找到戏剧进校园这些载体,体现出江安的区域特色。
学员 7:(来自筠连)我们学校特色来自“基于学生成长”的“行思”教育:敢、善、会。我们开展了“533”德育工作模式,开展养成教育,体现在“入校及入场”,充满灵动的“生命之场、成长之场”;我们追求“笃行创一流”的办学目标。
学员 8:(来自南溪林丰乡)我们山区学校的特点是:留守儿童多,新教师多,流动性大。我们努力创设文化氛围,以活动为载体。
学员 9:(来自筠连巡司)我们学校艺体成绩突出,但未能上升为校园特色文化:一个是“巡水杨帆”;一个是“水涵童心,山育师魂”。想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选哪个为特色主题好?
学员 10:(翠屏思坡):我们打造的东坡文化,是历史传承,也是地域特色。而运动方面,思坡初中、小学的足球也不错。我们也在思考怎样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与联系,相互促进完善。
专家:学校的特色工作要紧紧围绕:课堂改革重在促进有效、高效学习;课程是丰富学校教育;课题是研究问题。这三者要相互促进。
大会发言(五组):本组交流形成的共识:学校要规范,再拔高,找到特色;特色课程不宜多,宜精;课堂、课程和课题要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案例分析:“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诠释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指的是理解者在理解某个文本时,将自己的视界与文本视界相融合。从本次对话讨论来看,学员们大多能够围绕交流话题发言,结合实际,介绍各个学校的情况,交流特色学校工作的做法和感受。专家角色能够向学员准确传达自身经验和做法,交流一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总的说来,这样的研讨活动紧扣主题,呈现观点,调动学员人人参与,及时跟进专家意见和建议,对学员理解“特色创建”是非常有帮助的。最后,有一些“共识”的形成。但我们还是希望,参与者能够围绕主题,有更充分地表达,特别是“激起观点碰撞”,目标是为更好地达到“视界融合”。
如果对话没有思维的“碰撞”,参与者心中已然出现的“差异”就难以及时表达出来,就难以在“对话场”中显现并深入。其实,按照“视界融合”的语义和我们课题模式中的设想,参与者需要充分交流,以达到对“对方理解”的准确理解和对“自己理解”的准确传递。这样才有利于在双方、多方对话交流中,把观点表达清楚,把问题分析清楚,有利于对话向更深层次、更高的高度发展。
如何做到“观点碰撞”呢?从本案例来看,大家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活动角色。活动的小组长、专家和所有参与者,其实都是参与者,都是围绕主题对话而来的。这样,不只是介绍我怎么做,就像有的学员,还想听听别人的意见;而其他人,不只是听众,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针对自己理解的别人出现的问题,深入切磋。所有角色不能自说自话,要能“探讨”“交流”“切磋”“交互”。二是活动议题。每个人要围绕事先拟定的活动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考。议题的深入,有赖在对话中生成更关注、更集中的话题,以便集思广益。从本组交流情况看,原始议题是有机会,也能够在对话中生成更深入的话题,这样就有助于充分探讨。三是活动调控。对话程序中时间和空间比较容易可控,现场交流的议题发展,以及参与者的参与视角和深度,还有待在对话中调控。这需要调控技巧,也需要参与者积极的“配合”。四是活动成效。通过对话,能否形成新的策略?这个环节的检视是比较难的。单从活动各小组的总结发言还不够,可能涉及更长时段的考查。
“观点碰撞,视界融合”也是现阶段我对“对话式研训”的一点思考。可以肯定的是,当大家在逐步适应了“对话”这样的交流方式和研训方式之后,完全能够发生主动碰撞,使对话走向更高层次的融合。
有关对话式研训:教研转型新走向的文章
对话式研训以“研训一体”为基本理念,主张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主线,从中生成研训话题,将行动研究、反思实践与培训活动融为一体,在多方、多向、多维的对话中整合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生成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2023-08-12
信任是使对话者在关爱、谦逊、信念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密切的伙伴关系,使对话者开诚布公、坦诚相待、言行一致,彼此之间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在对话式研训中体现的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工具的介入可以避免对话偏离正常的轨道,避免对话中特权、霸权的出现,体现对话的参与、互动、认可、价值和承诺。......
2023-08-12
(一)对话式研训的现状分析1.对对话式研训的认识模糊一是教师对“对话”“对话式教学”“对话式培训”“对话式研修”等相关概念及其内容的了解与认知度均不高,均低于50%,经常参加对话式研修的仅占10.94%。......
2023-08-12
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对话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话题清晰。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它强调参与对话的人全心投入,并在观念、意识、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2023-08-12
正如滕守尧所说:“这里所说的对话,主要取决于一种‘对话意识’。因此,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共存,致力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就是‘对话意识’。”......
2023-08-12
“对话式培训”成为培训者们探究和实践的培训模式和理念,期望创造平等、自由的平台,让学习者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实现思维的变革。其实,对话式培训由来已久。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对话视为一种教育原则,明确提出了对话教育思想。......
2023-08-12
对话式研训的核心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教师培训的复杂性,对话式研训并非要完全代替传统的研训模式,而是对传统研训不合理之处加以修正和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说,对话式研训要求培训者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即从传统的灌输型教育理念走向平等、互动民主型的教育理念。因此,对话式研训是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2023-08-1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曾建发和武汉市解放中学高级教师刘永胜近年来联合开展了“‘多维对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新探索——基于武汉市解放中学校本研修的实践”的课题研究。为了深入推动对话式研训的持续发展,翠屏区师培中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成立课题组,对全区教师进行了前测和统计分析,并于2016年以《区域中小学教师对话式研修的实践性研究》为题向四川省、教育部教育科研规划办申报,带动对话式研训的发展。......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