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研转型新走向:如何谦卑地外推?

教研转型新走向:如何谦卑地外推?

【摘要】:无论是个人生活世界,还是专业领域,皆有自己的独特性、有限性乃至封闭性,形成千差万别的“微世界”。所谓外推,就是设法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尝试用他人能够理解的言语来表达自己所熟悉的“微世界”。外推离不开表达,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表达,它不是对“我”已有“微世界”的简单复述,是以“我”为中心的言说,是试图用他人能够接纳的方式进行表达。

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结构,建构不同的实践和理论。无论是个人生活世界,还是专业领域,皆有自己的独特性、有限性乃至封闭性,形成千差万别的“微世界”。所谓外推,就是设法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尝试用他人能够理解的言语来表达自己所熟悉的“微世界”。外推离不开表达,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表达,它不是对“我”已有“微世界”的简单复述,是以“我”为中心的言说,是试图用他人能够接纳的方式进行表达。表达的过程,便是走出自我、获得“解放”的过程。它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的主张,只是谦卑地邀请他人分享自己所熟悉的实践经验或学术成果,期待着别人的理解和接纳。注意,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一种期待,甚至是一种观念的冒险。

在研讨过程中,对话者不当的表达很容易造成彼此关系的疏远:第一,想方设法地求证,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津津乐道于自己所建构的“微世界”;第二,听从内心的冲动,直陈自认为对方的错误,只关注那些在“我”看来是错误的地方,这有时被认为是坦诚的表现,但通常情况下会令人不快,是不明智的;第三,笼统地肯定他人,含糊其词,不发表任何批评,给人一种一切都好的印象,其实容易造成误解或误导。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明智的选择:对自己的想法或举动做出解释,以保证双方讨论的是同一问题;提出值得肯定的地方,以便让对方保留和发扬这些东西;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建议,期待对方做出回应。在这里,对和错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彼此接纳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只考虑谁对谁错,就等于承认了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凌驾于对话之上。退一步说,如果有什么标准的话,那这个判断正误的标准也应该在对话之中生成,并内化在对话过程之中,落实在人心与人心的相互期待中,心与心的和谐变成了共同体生活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