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放倾听:教研转型的关键

开放倾听:教研转型的关键

【摘要】:对话所关心的始终是意义的交流与分享,使每个参与者都从中受益,这就需要开放的倾听、谦卑的外推和自觉的反思。有倾听,才会引发他人的充分言说,才会从他人这面镜子中认识自我。教师实现“行为改善”是一个具有创造意义的实践过程,其对教学活动意义的追寻是无止境的,它涉及教与学关系的建立、教学中的人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以及教学研究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不可能也不应该变成单个人的独白,只能在开放的倾听中逐步建构起来。

对话不同于以“聊”为目的的闲谈,不同于以“辩”为目的的争论,不同于以“商”为目的的妥协。对话的目的不是试图赢得对方,也不是相互做出妥协各自做出让步。对话所关心的始终是意义的交流与分享,使每个参与者都从中受益,这就需要开放的倾听、谦卑的外推和自觉的反思。

对话包括倾听和表达两个方面,两者构成了一个不断生成新知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倾听。倾听,是因为我们不能“看见”所有东西,尤其是我们习惯于向外看,不能直接看清自己,也不习惯于看自己。有倾听,才会引发他人的充分言说,才会从他人这面镜子中认识自我。倾听中伴随着提问、解析、意译、补充等,乃是为了帮助他人澄清其想法。倾听远比表达更能接纳他人的问题。言说行为有时免不了暗含着一种指导甚至训诫,而倾听则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意味着对他人的视角、思路、知识及信仰的积极关注。它是积极对话的起点,也是关键点。人我关系是相互定义的,他人是与我互为支援的思想资源,是我们进行实践探索的重要伙伴。一旦他人变成与己无关的“别人”,他人异样的心声就被忽略,而别人与“我”同样的声音才变得重要,才引起“我”的关注,别人与“我”的思想交流过程也就被简化为是否同意“我”的观点、主张、信仰准则等。如此,对话也就变成了“我”的已有知识的“告诉”与别人的“服从”,甚至变成了人我之间的“交易”,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知,形成不了所谓的“互动知识”。

教师实现“行为改善”是一个具有创造意义的实践过程,其对教学活动意义的追寻是无止境的,它涉及教与学关系的建立、教学中的人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以及教学研究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不可能也不应该变成单个人的独白,只能在开放的倾听中逐步建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