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培训者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失。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培训者要精心设计研训话题、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设计对话过程和对话方式,在对话中维护话题并引导对话不断深入,不断促进新的意义生成。......
2023-08-12
对话,是当今社会人们广泛使用的词汇之一,已渗透到哲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各个角落,并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主流。沈晓敏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出对话的含义:一是对话属于交谈、交流、讨论、协商或磋商之类的活动;二是持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冲突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讨论,目的是消除冲突或达到相互理解;三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要素——对白。对话式研训中的“对话”,包含有上述的第一层、第二层含义,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征:对认知的发展,不仅仅是信息共享,还要达到共同理解、超越原有认知,更要采取实践性行为。这种对话,尊重参与者的差异,让每一个教师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信念、观点等参与到研训活动中去。正是这些差异为对话提供了可贵的资源,通过彼此的分享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也正是在分享别人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自己的观点被相对化,重新审视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也因此,对话不同于争辩,争辩在于据理力争,一方赢、另一方输;对话则强调“搁置己见”,让不同的思想相互激荡,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经验被他人的视点唤醒,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我们可以把对话理解为“倾听与表达”,即每一个对话者在倾听他人以及向他人表达时,既要审视他人的见解与观点,又要检验和反观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亦即产生“思想碰撞”;每一个对话者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在积极吸纳他人的合理性和不断地自我修正中实现“视域融合”,并创生新的认知即“生成策略”,运用新的认知(新策略)尝试解决自己在实践中的问题,促进自我发展。由此可见,倾听与表达,是“对话”的外在表现形式,比较、分析、选择、综合、重组是“对话”的内在思维活动。因此,对话不仅是一种言语活动,也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据此,我们把对话式研训中的“对话”理解为:学习者与自我的对话、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学习者与培训者之间的对话、学习者与文本的对话。在这里,我们把参与研训活动的中小学教师统称为学习者,把研训活动的组织者统称为“培训者”。
1.学习者与自我的对话
这种对话其实质是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使学习者对原有经验的自我审视、理性分析、重新总结、积极检验。事实上,在对话式研训中,学习者与自我的对话贯穿研训活动始终,从训前的需求评估、方案评价,学习者即开始了与自我的对话;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不断吸收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比较,做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经验重组,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开始新一轮的自我对话。
2.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
在研训活动中,设计学习者之间对话的活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相互间的交流、研讨,可以促进思想碰撞,迸发灵感的火花;可以学会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理解他人,学会尊重不同的观点,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学会整合不同的经验,实现视域融合。学习者与他人的对话,可以加速个体的意义建构。为此,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与他人的对话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或他人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在对话中,学习者之间观点的差异可以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对话中,他们需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更完整的认知;学习者通过他人的对话,可以促进合作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总之,通过对话,多种观点都被加以考虑,可以深化理解,促进新的意义生成,加速意义的主动建构。
3.学习者与培训者之间的对话
在对话式研训中,培训者与学习者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也不是纯粹的“你教我学”的知识接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对话意味着视培训者与学习者为民主平等的都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学习共同体,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培训者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失。平等是双方均作为具有主体地位意义上的平等,但双方在认知上的不对称,需要培训者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培训者要精心设计研训话题、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设计对话过程和对话方式,在对话中维护话题并引导对话不断深入,不断促进新的意义生成。
4.学习者与文本的对话
在对话式研训中,培训者常常需要根据研训话题精选相应的理论文本,为学习者提供另一种“理论视域”,让学习者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习者“实践视域”与“理论视域”的融合。这样,对话就成为学习者与文本之间、实践视域与理论视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有关对话式研训:教研转型新走向的文章
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培训者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失。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培训者要精心设计研训话题、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设计对话过程和对话方式,在对话中维护话题并引导对话不断深入,不断促进新的意义生成。......
2023-08-12
在对话式研训的探索与实践中,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形成了“六环节、三策略、三工具、五模式”的对话式研训的操作模式。在“开发培训资源、降低培训重心、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的工作思路引领下,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在实践中创新性地探索,形成了“对话式研训”的操作路径。对话式研训是一个逐级递进、逐层深入的螺旋上升过程。......
2023-08-12
对话式网络教研载体工具选择,在对话式网络教研模式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不同工具应用条件下的“对话式网络教研”各有利弊和长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现研训任务时,常常需要多种网络工具兼顾并用,取长补短,以达到对话式网络教研最佳效果和研训目的。同时,对话式网络教研实现了教师培训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培训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促进学校网络平台的特色教育发展。......
2023-08-12
对话式研训以“研训一体”为基本理念,主张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主线,从中生成研训话题,将行动研究、反思实践与培训活动融为一体,在多方、多向、多维的对话中整合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生成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2023-08-12
(一)对话式研训的现状分析1.对对话式研训的认识模糊一是教师对“对话”“对话式教学”“对话式培训”“对话式研修”等相关概念及其内容的了解与认知度均不高,均低于50%,经常参加对话式研修的仅占10.94%。......
2023-08-12
双重世界是布伯对话理论的哲学根基。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可以尽情地舒展生命、在师生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进而彰显出生命的活力,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四)教育学基础《论语》中,孔子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应该是我国早期对话教学实施的典范。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这就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2023-08-12
为此,我们需要确定对话的条件,并在过程中维护对话式网络教研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策略,推动对话式网络研训活动向好的方向发展。对话式研训网络平台通过增强活动吸引力、网络平台黏合度,提升线上与线下对话融合效应,双线联动,促进活动参与者积极反思。社区延时对话是网络社区的常态。......
2023-08-12
我们经过近两年的对话式研训实践,区内外参训教师累计4500余人。现阶段,参训教师对“对话式研训”及其理论的认知均值已提升至81.20,对话式研训的总体满意度均值高达93.01。此外,通过对话式研训的带动,教师更加注重自我学习。......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