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及教研转型新走向

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及教研转型新走向

【摘要】:对话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作为独立的对话主体共同进入课堂场域,在双向倾听、包容与理解中建构会晤关系。(二)以沟通参与为基准教师在对话教学实践中要实现由控制向沟通引导的定位转向。教师应理性审视对话教学实践,不过分推崇标准与程序而致重回灌输式教学的原点。对话教学需要师生间的交互沟通、共同参与,否则就不是对话教学。对话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

(一)以民主平等为前提

长期以来,在“师道尊严”的浸润与影响下,教师成了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师生关系并没有真正实现平等,而师生之间更多的是教师的“独白”,缺少相互间真正的“对话”。在新课改的语境下,教师既要关心、尊重、爱护学生,又要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和坦诚对话。所以,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协调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彼此平等,才有“说”和“听”的对等;师生间也只有平等,才能说出内心真实的自我。“对话”中的说者是谦虚的,听者才会是认真的。教师掌握了学生的情况,学生理解了老师的意图,双方在彼此信任中开展交流,接纳对方,获得彼此意义的生成。在这种关系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迸发出智慧和灵光,就会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进而增强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对话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作为独立的对话主体共同进入课堂场域,在双向倾听、包容与理解中建构会晤关系。

(二)以沟通参与为基准

教师在对话教学实践中要实现由控制向沟通引导的定位转向。教师应理性审视对话教学实践,不过分推崇标准与程序而致重回灌输式教学的原点。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用心倾听与畅快表达,培养独立人格与完整个性。对话教学需要师生间的交互沟通、共同参与,否则就不是对话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交往,师生在共同参与、彼此沟通、相互启发、适时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沟通彼此的观念、体验、情感,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力图达成共享、共识、共进,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与共生共长。

(三)以互动对话为核心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其任务就是无条件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就成为无条件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说话”的权利,而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认识,生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动态变化的网络时代,随着知识的更新加速,学生接触面不断拓展,信息来源快,思维活跃,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老师知道得还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要向学生学习,“对话”成为必然的选择,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成为必然的方式。

对话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人生的价值,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没有高低、尊卑、强弱之分,在人格上、价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理解的关系,利用对话教学在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多媒体间开展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通过合作实现“互补”,达到共赢。

(四)以共生同长为目的

对话教学应以育人为根基,站在学生的立场聆听并接纳他们的需求,关照他们个性化、完整性声音的自主表达与呈现,切忌借对话之名控制课堂和规训学生。

教师不仅要关注对话教学中的“事”,更要关注教学中的“人”,即在对话教学中,不仅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要关照学生成长。对话教学中的“成长”指向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让师生在“有话能说、有话要说”的话语空间中表达自我,体验课堂的存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话教学要实现老师和学生共生同长的目的,还要注意提升教师教学的对话智慧:一是在对话中反思对象、情境和观点的变化,防止学生声音被掩盖或遮蔽;二是敏锐感知学生话语,对其来源、特点、变化及隐含意义保持警觉,适时给予反馈和引导;三是学会换位思考,了解辨别学生话语的本意;四是真诚、谦虚、主动参与学生的话语环境,与学生达成认知、情感与精神上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