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教研转型新走向

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教研转型新走向

【摘要】: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挑战与革新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根据现有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来看,对话教学这种方式能够比较好地将对学生的种种“关注”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理解对话教学,我们很容易步入两个误区:要么把对话教学看成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要么把对话教学看成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这两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是对话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后者则是体现现代对话精神的教学。对话,无论是作为语言学形式,还是时代的行为原则,虽然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

对对话教学的理解,我们可从狭义与广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狭义的对话仅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么,狭义的对话教学就是指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对话为手段,以意义的生成为实践宗旨,促进主体取得更大融合的一种教学形态。而广义的对话不仅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师生与文本之间。广义的对话教学就是指建立在平等、理解、信任和民主关系下的师生、生生间在思想、情感和精神上发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参与,以对话精神为原则,合理协调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开放性、生产性和创造性为表征的开放的、动态的交流过程。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挑战与革新的一种教学方式。对话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式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教师和权威。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而根据现有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来看,对话教学这种方式能够比较好地将对学生的种种“关注”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

近年来,在对“对话教学”的研究中,一套较完整的对话教学理论正在逐渐形成,其中比较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德国的格林伯格、巴西的弗莱雷和我国的钟启泉、刘庆昌等。格林伯格认为在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是形式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弗莱雷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钟启泉特别强调师生要“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互识共识,将显得更加重要”,而刘庆昌则提出了“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