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培训”成为培训者们探究和实践的培训模式和理念,期望创造平等、自由的平台,让学习者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实现思维的变革。其实,对话式培训由来已久。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对话视为一种教育原则,明确提出了对话教育思想。......
2023-08-12
(一)哲学基础
哲学是理解世界的方式,教育使人学会理解世界。马丁·布伯(1878—1965)是“20 世纪真正世界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诗性哲学经典《我与你》被普遍看成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双重世界是布伯对话理论的哲学根基。《我与你》开篇就指出:“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人与世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即“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这两种关系的不同不在于对象的不同,而在于关系本身。马丁·布伯推崇的“我一你”关系则是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互相视对方为目的,具有直接性、当下性和相互性。“我—你”关系则是真正的“对话”。只有“我”与“你”相遇之时,对话才能真正展开,即“我—你”关系与“对话”是直接同一的。
对话具有相互性。这里的“相互性”是指“我”和“你”彼此敞开心扉,心怀对方、体验对方:“我”向“你”敞开了心扉,对“你”告谓“我”所发生的一切,而“你”全身心领受和回应了“我”的告谓,对话就自然在彼此之间产生;如果“我”向“你”敞开心扉,开放自己,而“你”却没有用心领受“我”的告谓,那对话将无法产生,即“失之交臂”。而“我”和“你”是对话的两维,缺一则不构成对话。“显然,在对话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怀有尊重,并在肯定学生整体人格的意义上,呼唤学生的共同参与,体会与学生的合作分享。”
21世纪伊始,教育界针对“灌输式”教学,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教改”。于是,“对话德育”“对话教学”破土而出,成为时代的热门话题。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对话理论之父马丁·布伯,在深入学习中探讨马丁·布伯的师生关系理论,并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对话哲学。
(二)社会学基础
长期以来,以地缘、血缘关系构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孝”为核心,着力构建家族秩序,并由此引申出“忠君”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敬老爱幼”“尊师重道”及“贵和尚中”等,这样的社会文化基础势必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尊重和顺从,视教师所言为“天经地义”,少有怀疑。
其实,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卓越前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又使学生个体充分社会化,特别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中包含了“平等”的思想。作为对话教学的初始阶段,《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孔子与弟子对有关问题的交流方式,也开启了对话教学的先河。社会,切实需要教育进行对话。
(三)心理学基础
在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教育有着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道:“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男女儿童尽其所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应该指向人的自我实现,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作为生命个体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生命的激情就是在受到尊重的过程中得到释放。然而,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由于对课堂教学改革认识不到位,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和身份,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没有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敬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难以让学生进入平等对话的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拥有平等对话的条件,没有和谐、融洽的课堂,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就难以实施。
传统教学只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来加以培养,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欲望、价值等,引发了学生的自我失落、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求。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可以尽情地舒展生命、在师生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进而彰显出生命的活力,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教育学基础
《论语》中,孔子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应该是我国早期对话教学实施的典范。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了解世界。”正如他所言,对话的本质就在于对话双方通过交流了解世界的过程。
“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只是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是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所强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的关系,主要通过对话来实现“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有关对话式研训:教研转型新走向的文章
“对话式培训”成为培训者们探究和实践的培训模式和理念,期望创造平等、自由的平台,让学习者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实现思维的变革。其实,对话式培训由来已久。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对话视为一种教育原则,明确提出了对话教育思想。......
2023-08-12
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培训者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失。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培训者要精心设计研训话题、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设计对话过程和对话方式,在对话中维护话题并引导对话不断深入,不断促进新的意义生成。......
2023-08-12
对话式研训以“研训一体”为基本理念,主张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主线,从中生成研训话题,将行动研究、反思实践与培训活动融为一体,在多方、多向、多维的对话中整合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生成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2023-08-12
在对话式研训的探索与实践中,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形成了“六环节、三策略、三工具、五模式”的对话式研训的操作模式。在“开发培训资源、降低培训重心、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的工作思路引领下,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在实践中创新性地探索,形成了“对话式研训”的操作路径。对话式研训是一个逐级递进、逐层深入的螺旋上升过程。......
2023-08-12
对话式网络教研载体工具选择,在对话式网络教研模式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不同工具应用条件下的“对话式网络教研”各有利弊和长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现研训任务时,常常需要多种网络工具兼顾并用,取长补短,以达到对话式网络教研最佳效果和研训目的。同时,对话式网络教研实现了教师培训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培训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促进学校网络平台的特色教育发展。......
2023-08-12
(一)对话式研训的现状分析1.对对话式研训的认识模糊一是教师对“对话”“对话式教学”“对话式培训”“对话式研修”等相关概念及其内容的了解与认知度均不高,均低于50%,经常参加对话式研修的仅占10.94%。......
2023-08-12
为此,我们需要确定对话的条件,并在过程中维护对话式网络教研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策略,推动对话式网络研训活动向好的方向发展。对话式研训网络平台通过增强活动吸引力、网络平台黏合度,提升线上与线下对话融合效应,双线联动,促进活动参与者积极反思。社区延时对话是网络社区的常态。......
2023-08-12
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对话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话题清晰。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它强调参与对话的人全心投入,并在观念、意识、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