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话理论:源远流长的探索真理与改变师生关系

对话理论:源远流长的探索真理与改变师生关系

【摘要】:对话理论,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早期都有先哲主张或推崇通过“对话”的方式去探究真理、丰盈知识。看来,对话是建立在对彼此差异性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我国一些学者为了切实改变中国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障碍,运用了对话理论,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对话理论,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早期都有先哲主张或推崇通过“对话”的方式去探究真理、丰盈知识。例如,孔子、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成效显著,意义非凡。这种对话往往是探索一定真理、知识的手段,同时,对话还被赋予了特定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内涵。对话作为一种理论,其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因而也呈多样化,包括哲学方向、文学语言学方向、心理学方向、社会学方向,以及教育学方向等。

我国不少学者结合自身实践,学习、借鉴国外的对话理论,多维、多向地对对话教育展开了深入研究:钱中文教授站在哲学的角度,分析出米哈伊尔·巴赫金对话思想的核心词是交往;祁晓冰则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对话理论的本质内涵是民主精神;尉乐音明确了米哈伊尔·巴赫金在对话理论发展中的奠基角色,并指出“没有足够的尊重、没有平等的交流平台,便没有对话”……看来,对话是建立在对彼此差异性的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我国一些学者为了切实改变中国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障碍,运用了对话理论,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当然,要想真正改变现有的师生关系,我们就要先从理论高度对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和解构,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检验和修改。例如张增田、靳玉乐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中国教育的指导意义,揭示了马丁·布伯对话思想的本质在于让他人有重新认识教育的机会: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统治而存在的,而是使人成为人;教育的目的并非使人驯化,而是使非健全人成为健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