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话的发展溯源:对话式研训与教研转型

对话的发展溯源:对话式研训与教研转型

【摘要】: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对话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话题清晰。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它强调参与对话的人全心投入,并在观念、意识、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对话包含着诸如交流、沟通、研究、讨论、辩论等,还包含着以实践活动(如实验、参观、调研、实习、模拟、演练等)为平台或载体而进行的语言和思想。

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对话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式对话”。“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话题清晰。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从头到尾都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来进行的。苏格拉底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非直接把概念告诉学生。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错了,并非马上进行纠正,而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在层层引导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不谦逊“自知其无知”,就不可能真正学到真知。第二步,定义,即在反复诘难和归纳的问答中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人“生出”正确的思想,同时,只有发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每个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正如米哈伊尔·巴赫金所言,对话并非独语,它既是目标指向,又是具体方式。它强调参与对话的人全心投入,并在观念、意识、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同时,米哈伊尔·巴赫金还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在米哈伊尔·巴赫金看来,对话就是在民主平等、坦率真诚的氛围下,主客体在相对独立、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言语交流。

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它”关系,而应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扉便被称为“对话”。

“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正如英国思想家、物理学家戴维·伯姆所言,对话追求的并不是单方面的胜利,而是“一赢俱赢”“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开展这种对话,关键点就在于破除思维背后的束缚。为此,我们只有在对话中找到具有内聚力的精神能量,才能超越单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对话的范畴。

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问答,是中国古代对话教学的滥觞。《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通过对话,展示了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表达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政治主张、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