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德拉邦特已经不再只满足于成为一名编剧,他心中的“斯蒂芬·金”情结促使他想以导演的身份掌控全局,升华阶段已经开始。2007年,德拉邦特历时三年推出电影《迷雾》,这其实是他最想改编的一部斯蒂芬·金的作品。德拉邦特通过担任一系列影片的导演工作,充分吸收斯蒂芬·金的创作精髓,并进行自我转化,他的“作者化倾向”已臻完善。......
2023-08-12
童年情结是劳瑞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决定其作品风格和人生之路最为重要的环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每个男孩都希望能够取代自己的父亲,女孩渴望成为自己的母亲。这个情结不为人类意识所接受,只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并且出现于儿童时期。具体而言,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过程中,欲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其中压抑程度最深的部分会逐渐变成一种童年情结,进而影响人的性格形成。与此同时,他还发现糟糕的童年生活,常常会产生一种无法修补的“创伤性”记忆,严重阻碍主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这是童年情结的另一种形成方式,并非本我欲望压抑的结果,而是“创伤性”经历所带来的后果。对于劳瑞而言,这位凭借绝妙创意、敏锐观察、丰富思想和幽默语言缔造美剧神话的创剧人,其童年情结来自“创伤性”记忆。他曾坚持二十年书写“虚荣卡”,将个人对世界与自我的看法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其中23条为自己写的悼词中谈到,“我深受一位受惊吓的母亲影响,我不是在这里责备什么,上帝知道她在我小时候做的是什么”[1];405条中提及:“与母亲的关系是罪魁祸首”[2]。当然,童年的“创伤性”记忆不止来自母亲,还有贫穷、死亡等一系列可怕的事件。
现实生活是劳瑞创作的外在驱动力。一方面它受到童年情结的影响,“创伤性”记忆造就了劳瑞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性格特征,他像一团炙热的火焰,无法靠近,无法爱与被爱,甚至无法与其他正常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社会变迁下一切都在改变,有着悠久历史的情景喜剧在时代的浪潮下不断衍变。他对物质的需求与荣誉的渴望驱使他不断取得成功。这种成功建立在一系列“变”与“不变”的基础之上,是对现实生活精准的参照、考量、挪用和讽刺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生活,于他是一处挖掘不尽的宝藏,一个广阔无垠的舞台,一种不断前进的外在驱动力。
以童年情结为内驱力,以现实生活为外驱力,最终有着深深厌世情绪的他为这个世界制造出了大量笑料,逗笑了全世界却孤独落寞了自己。
此时的德拉邦特已经不再只满足于成为一名编剧,他心中的“斯蒂芬·金”情结促使他想以导演的身份掌控全局,升华阶段已经开始。2007年,德拉邦特历时三年推出电影《迷雾》,这其实是他最想改编的一部斯蒂芬·金的作品。德拉邦特通过担任一系列影片的导演工作,充分吸收斯蒂芬·金的创作精髓,并进行自我转化,他的“作者化倾向”已臻完善。......
2023-08-12
《绝命毒师》中杰西只拥有昙花一现的爱情,和漂亮的珍妮一见倾心,却彼此将对方拖入深渊。(二)充满自我矛盾的男性认同毋庸置疑,吉利甘的影视作品就是“精品男人剧”,更多在把焦点对准男性,这在作品中形成了男性角色认同,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性特质。......
2023-08-12
归来,英雄征程必然的一环。起点是酷儿电影《伤心俱乐部》,其间完成一系列英雄题材影片,18年后他再次开启酷儿电影《爱你,西蒙》。[43](一)真我的风采:Director的酷儿电影英雄为何要归返?(二)英雄的畅想:Writer and Producer的英雄电影与已取得成功的酷儿电影相比,伯兰蒂的英雄电影更像是一场游历,唯一的收获是从中获得打开超级英雄剧的钥匙。随着2018年酷儿电影《爱你,西蒙》的大获成功,他多少对于电影有了底气。......
2023-08-12
从自我身份认同理论的角度看,由于关注的是个体的主观世界,这种无“他者”介入的封闭式空间中形成的自我身份认同是静止的、稳定的、自足的,但也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一旦当个体进入社会,遭受压力的情况下,在由多重他者所构成的视域中观照自身,参照物的杂乱和错综可能使个体陷入无所适从的“身份危机”之中。让切利此后人生产生严重情感认同障碍的两个人物都已出现,但此时生活再次让他陷入职业认同的迷茫。......
2023-08-12
类型同一、风格统一之外,德拉邦特的作品强烈地呈现出“自我”。通过阅读斯蒂芬·金的小说,学习斯蒂芬·金的风格,改编斯蒂芬·金的作品,德拉邦特在影视剧中不断聚焦精神危机下的人性思考,从而呈现出自我。最后,极端状态下身份认同危机的转换。由此,对照德拉邦特的作品,不难发现那些向往自由的人物在危机四伏的场景下探索未知的过程......
2023-08-12
叙事主体在致力于自我认同,身份叙事的对象自然从最熟悉的自己开始。叙事对象的不断成长以及最终回归,便是叙事主体施瓦茨本人成长最好的见证。更何况,在这期间有一些始终未曾改变,那便是这些成长中的主人公都来自美国上层社会,孤独又充满梦想,一如施瓦茨本人。施瓦茨对上流社会群像的塑造,往往将主人公的数量设定为六个。《超市特工》人物关系比较简单,人物性格也较为单一,从中不难看出成长中的施瓦茨有着转型的想法。......
2023-08-12
在这个过程中,内向的她把自我情感置入这一个个人物身上。在莱梅斯的虚构家园中,从来不会出现柔弱的女性主角,那些爱幻想的“公主”们早已消失在食品室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女王”形象。简而言之,她们或多或少都是不同阶段莱梅斯自我情感的寄托。既然已在想象世界中寻找自我身份,必然会在虚构出的人物身上寄托各种情感。......
2023-08-12
但在他的美剧世界里,监控世界、人工智能成为恒定的内容载体。对此乔纳森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人工智能高度关注,其美剧世界都由人工智能组成。综观全剧,乔纳森对于“Machine”的存在充满疑虑,首先来自机器监控世界的合理性;其次表达出对人工智能被控制的疑虑;再次探讨人工智能对现实社会的益处和威胁。......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