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金美剧作品是自我的投射,在叙事风格上与电影却如出一辙,只是与自我间产生隐隐的对应,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主题设定:温和解构美国主流社会客观上说,索尔金的剧集在风格上比较轻松,无论是掩饰自我的《体育之夜》《白宫风云》,或者展现自我的《日落大道60号》《新闻编辑室》。但这种解构并不是直面社会的最痛点,而是借助理想主义者自身的内心救赎,完成一系列温和的触摸。......
2023-08-12
索尔金的创作风格简而言之就是快。在美剧历来的多线索平行推进下,制造反差强烈的戏剧情境,辅以边走边谈的长镜头,完成快节奏高频率的对话。如此,剧中充满火力十足的对话、激烈冲突的观点、错综复杂的故事、精巧却霸气的布局,不会过分的情绪化,却能展现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中国有句古语:文如其人,于索尔金,似乎完全吻合。
(一)反差强烈的戏剧情境
索尔金创作特色首先体现为善于营造戏剧情境,尤其在场景内利用环境与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反差,来塑造人物形象,强化戏剧冲突。
《白宫风云》开篇即是环境与人物反差的典型案例。清晨五点半,正值拂晓时分,五个生活场景中貌似普通的五个人,不约而同接到一条信息:POTUS骑单车出意外,速回办公室。原本慵懒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当卧室里的山姆·希朋说出POTUS就是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反差形成。这一组戏剧情境中,总统的五位幕僚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性格特征于反差中一一呈现。
《新闻编辑室》的开篇则为场景内人物与人物间反差的典型。当片头黑白的画面中闪现出美国电视史上的诸多传奇人物爱德华·默罗、克朗·凯特、切特·亨特利等,让观众感受到媒体人崇高的新闻理想与神圣的职业道德时,出现的第一幕居然是威尔受邀参加大学公共问题研讨会时客套虚伪的陈词滥调。他与路易斯教授和莎伦教授交谈时所谓的幽默反映的却是他是个善于左右逢源、经验老到的“堕落”媒体人。然而当一个大二女孩问到“为什么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时,一切都变了。威尔麻木的灵魂被瞬间惊醒,进行了一段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辩论。他驳斥了教授们虚伪的观点,痛斥了美国引以为豪的社会文化、揭露了新闻界堕落的事实,一切建立在准确的数字基础上,让人不得不信服。索尔金,利用场景内人物与人物间的反差,让威尔与之前的自己,与两位著名的教授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快速推进的叙事节奏
索尔金讲述故事绝不拖泥带水,节奏非常快,为此宁可简化场景转换,减少镜头切换。换言之,他的剧集叙情性画面往往为叙事性画面所取代。《白宫风云》第一集中,围绕总统巴特勒骑单车撞上大树这一激励事件完成人物出场、性格塑造,进而将主线推到有数百名古巴难民进入美国的事件中。但是,以叙事性画面去掉抒情性画面,并非意味着索尔金不传递情绪,涉及态度问题,他从不吝啬笔墨。《日落大道60号》中威斯那惊人的直播演讲,酣畅淋漓地痛斥美国电视业,这于剧情而言似乎无关紧要,无非是主人公登场前的前情交代。但是对于索尔金意义不同,这是阔别美剧舞台三年后的再次亮相。
除此之外,索尔金的剧集的确做到让核心人物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不同线索、不同情节、不同情绪不断交织,互相影响,在快速推进中形成了特有的索尔金式风格。
(三)“边走边谈”的长镜头
“边走边谈”的长镜头是指一种场面调度的摄像技巧,即人物在行进过程中完成对话,且机位也在运动。当这两者为同方向等速运动时,形成的画面效果即为人物边走边谈,摄像机跟随。当然,交谈的人物可以离开或者进入,这取决于场面调度的复杂性。
索尔金并不炫耀技巧,边走边谈的长镜头中间会有切换,比如从人物正面切换到人物背面。简言之,这种技术为的是追求节奏和叙事,并仅为表现技巧,《白宫风云》中这种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剧集中时不时能看到西装革履的政治家们一边在白宫长廊走动,一边谈论国家大事的画面,而且往往是两个角色彼此说话,然后其中一个角色离开,第三个角色进入,对话继续。较为复杂的场面调度出现了,演员的走位比以往更为频繁,且涉及多个演员。
(四)快节奏高频率的对话
快节奏高频率的对话是索尔金创作风格中最为显著的一点,由此带来的巨大台词量让观众目不暇接,以至于很多海外观众在观看剧集时不得不经常使用暂停键来细细阅读台词。其实,“边走边说”技术本身便是为了加大台词量,连角色在剧中走路的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于是“不正常”的索尔金在电影剧本中用台词震慑住了观众。《义海雄风》中法庭辩论环节双方唇枪舌剑,用语言完成一系列精彩的攻防;《白宫情缘》里即便是不显眼的配角也能来上一段慷慨激昂的独白;《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的语速快得如同脱口秀主持人,且似乎有无法停止的趋势。
综上所述,阿伦·索尔金以美剧为自我的舞台,把自己的观察写进剧本,从时事风云中体察当代人的情感变化;把自己的经历蘸在笔尖,从墨水里流淌出精彩绝伦的自我传记;把自己的标签贴进剧集,从对话中品出独有的理想主义光芒;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美剧,用极具个性的人物抚慰人心。美剧之于索尔金,是美国主流社会的精神书写,是其自身理想主义困境的映照,更是连接两个不同电影时代的重要枢纽。
【注释】
[1][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周小仪.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镜像理论”[J].国外文学,1996(03):20-25,85.
[4][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5][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6][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7]Sarah Hughe,宋怡秋.珊达·莱梅斯:美剧圈儿里最霸气的女人[J].新东方英语.2015(07):37-41.
[8]Sarah Hughe,宋怡秋.珊达·莱梅斯:美剧圈儿里最霸气的女人[J].新东方英语.2015(07):37-41.
[9][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10]Sarah Hughe,宋怡秋.珊达·莱梅斯:美剧圈儿里最霸气的女人[J].新东方英语.2015(07):37-41.
[11]文卫华,张梓轩.美国职业剧的叙事形态与特征探析[J].电视研究,2013(02):77-78.
[12]文卫华,张梓轩.美国职业剧的叙事形态与特征探析[J].电视研究,2013(02):77-78.
[13][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14]郭宇.专业主义及其主导下的“瘾”型社会[J].理论观察,2013(12):22-23.
[15][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16][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17]Sarah Hughe,宋怡秋.珊达·莱梅斯:美剧圈儿里最霸气的女人[J].新东方英语.2015(07):37-41.
[18]Sarah Hughe,宋怡秋.珊达·莱梅斯:美剧圈儿里最霸气的女人[J].新东方英语.2015(07):37-41.
[19]“《热播美剧〈丑闻〉将加入以特朗普为原型新角色》”,中国网,3/18,2016.
[20]沈欣洁.“《人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任何人》”,智合,https://www.zhihedongfang.com/.
[21]华宇清,毛信德.外国名作家谈写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2][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3][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4][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5][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6][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7][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8][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9][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0]张聪.试论美国电影中的五种刻板黑人形象[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102+36.
[31]景圣琪.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黑人形象[J].电影文学,2008(20):56-57.
[32][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3][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4][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5]余婷.浅谈美国律政剧中的典型黑人女性形象——以《逍遥法外》与《律政双雄》为例[J].青春岁月,2016(09):34.
[36]周平.同性恋银幕形象的演化与身份建构[D].武汉大学,2013.
[37]刘锦翠.论德拉布尔小说中的作家自我镜像[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09):131-132+140.
[38][美]珊达·莱梅斯.试着说是[M].刘勇军,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9]阿伦·索尔金.“2012年雪城大学毕业生演讲”,http://blog.sina.com.cn.
[40]Danielle Berrin.“A small glimpse into Aaron Sorkin's Jewish story”,Jewish Journal,July 17,2012.
[41]Mark Harris.“TV's Best Talker:Aaron Sorkin on The Newsroom,Sorkinism,and Sounding Smart”,Vulture,June 16,2012.
[42]Terry Gross.“Aaron Sorkin:The Writer Behind‘The Newsroom’”,npr,July 16,2012.
[43]Terry Gross.“Aaron Sorkin:The Writer Behind‘The Newsroom’”,npr,July 16,2012.
[44]阿伦·索尔金.“2012年雪城大学毕业生演讲”,http://blog.sina.com.cn.
[45]Jennifer M.Wood.“Aaron Sorkin on Turning Steve Jobs Into A Film Icon”,Wired,Oct 1,2015.
索尔金美剧作品是自我的投射,在叙事风格上与电影却如出一辙,只是与自我间产生隐隐的对应,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主题设定:温和解构美国主流社会客观上说,索尔金的剧集在风格上比较轻松,无论是掩饰自我的《体育之夜》《白宫风云》,或者展现自我的《日落大道60号》《新闻编辑室》。但这种解构并不是直面社会的最痛点,而是借助理想主义者自身的内心救赎,完成一系列温和的触摸。......
2023-08-12
于其间,理想主义的困境一以贯之。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物皆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芒,面临困境能勇敢地面对。值得注意的是,理想主义困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具体而言,表现在对理想主义困境的超越。来自业界的认可证明索尔金已然走出理想主义困境,他开始对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某种程度上而言,特朗普的上台,让理想主义者索尔金再次进入困境。......
2023-08-12
一时间电视剧的生存空间大大受到压缩,间接导致此后情景喜剧大幅减产。造成这种加速的原因是新媒体时代对于美国整个电视行业而言都是一个“减法时代”。所谓“减法时代”指的是资源集中,即传播平台、资金的相对集中,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023-08-12
及至韦登加盟漫威,后辗转DC,他的影响力迅速遍及全球。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称号、头衔之外韦登并未获得属于他个人的最高奖项。自此,萨特成为韦登的灵魂之父,借由一部部作品完成存在主义体系的构建。于是他作品中流露出最为强烈的荒诞、孤独、自由、他者等一系列存在主义观点。因此,韦登作品中作者化表征体现为存在主义哲学下“荒诞世界中自由选择”的流行诠释。......
2023-08-12
《恶搞之家》成为与《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园》并肩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成人电视动画,甚至在追求惊奇和令人咋舌的幽默程度上远超后两者。该航班起飞十五分钟后被劫持,飞进世贸中心北塔,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作品有着一系列的共性,在这些共性背后折射出一个成了问题的问题:为何麦克法兰要致力于非主流的成人动画,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2023-08-12
2019年4月,《权力的游戏》第八季推出,这部风靡全球的史诗级美剧巨作,终于到了落幕时分。《权力的游戏》如此成功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经典的原著小说、优秀的改编摄制、高效的商业运作,这其中戴维·贝尼奥夫和D.B.威斯两位创剧人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戴维·贝尼奥夫197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D.B.威斯1971年出生于芝加哥。于是,一个美剧传奇即将拉开序幕,而成就这一切的正是两人创作中的犹太意识。......
2023-08-12
[1]这就是美剧中的创剧人中心制,也是国人通常理解的美剧是由编剧负责的问题由来。[2]从历史衍变的角度看,创剧人中心制是美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当时美剧的最高权力发生了更替,逐渐转为著名的创剧人中心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剧的创剧人中心制开始具备雏形,不过究其实质,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至此美剧的三大类别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系列剧基于创剧人中心制逐渐发展成熟。......
2023-08-12
乔斯·韦登的存在主义启蒙来自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第三类接触》,“基本上,这部电影让我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者”[4]。这两者共同引领韦登走向存在主义,但是从种种迹象看,他的存在主义之路早在童年时代便闪现光芒。在该片中,存在主义气质更为明显。与此同时,萨特的《恶心》让韦登深刻意识到存在主义的意义。(二)剧集作品与存在主义韦登作品中存在主义的流露,经历了一个过程。......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