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结是劳瑞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决定其作品风格和人生之路最为重要的环节。与此同时,他还发现糟糕的童年生活,常常会产生一种无法修补的“创伤性”记忆,严重阻碍主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劳瑞而言,这位凭借绝妙创意、敏锐观察、丰富思想和幽默语言缔造美剧神话的创剧人,其童年情结来自“创伤性”记忆。......
2023-08-12
德拉邦特先后在电影电视领域担任过制片助理、编剧、导演、创剧人等不同工作,此外还担任大量剧本修订工作。这些影视作品大多可归属为惊悚恐怖题材。德拉邦特的创作生涯始终存在着“斯蒂芬·金”情结,他曾这样表述:“我只拍斯蒂芬·金写的监狱电影。”[2]基于此,以“斯蒂芬·金”小说改编作为德拉邦特创作生涯不同阶段的区分标志,这些类型同一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梦想阶段:助理的远大梦想
德拉邦特的电影生涯始于1980年预算低廉的恐怖电影《地狱之夜》,他从这里起步,长时间担任制片助理,但他心中始终渴望有朝一日开启自己的电影事业。在《地域之夜》剧组时,德拉邦特的收获有三:其一,该影片与他个人的人生观有相似之处,为“作者化倾向”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地狱之夜》是一场逃离游戏,主人公需要在传说中杀手的追杀下逃出地狱般的庄园。其二,他真正接触到电影语言。由于预算紧张,该片的创作人员绞尽脑汁以各种方法最大可能地实现视觉效果,例如控制猫头鹰的飞行路线,利用两条回廊完成长时间的地下隧道追杀戏等。此后,德拉邦特主导的创作中习惯以高预算确保视觉效果。其三,他认识了该片的执行制片人查克·罗素,一个带他转型成为编剧的人。1982年,德拉邦特继续接受查克·罗素的邀请,在电影《挑情劫》中担任制片助理,该片讲述了洛杉矶电视女主播逃离男性粉丝追捕的故事。1984年,他在科幻电影《入侵异次元》中担任制片助理,这是一个时光穿越下的逃离与追踪故事。
梦想阶段的德拉邦特便在一次次的“逃离”故事中接近电影,与此同时,真正开启梦想的是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美元宝贝”计划。1977年斯蒂芬·金准许学生、有抱负的电影制片人或剧院制片人以1美元的价格改编他的一部短篇小说,电影版权归属于斯蒂芬·金,未经批准不得用于商业放映,德拉邦特关注到“美元宝贝”计划。1980年,他在开始制片助理生涯的同时,向斯蒂芬·金申请了“美元宝贝”计划,精心挑选了小说《房间里的女人》。此后的三年,他从艾奥瓦州的一个好心投资者那筹集了足够的资金用于拍摄,并充分利用自己在电影剧组中的各种资源。电影后期制作阶段更是投入了打工赚取的绝大部分收入。无论是恐怖氛围的营造或者叙事方式的选择,该短片皆属上乘之作,并于1983年进入奥斯卡奖准决赛名单。
梦想阶段,德拉邦特处境艰难,却执着向前。制片助理的职业生涯让他得以有机会以微小的视角透视好莱坞,并为“作者化倾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元宝贝”计划为他今后的改编大业铺平了道路。但是,此时的德拉邦特尚显稚嫩,他需要不断地学习。
(二)学习阶段:编剧的学无止境
德拉邦特声称青少年时代自己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写作。查克·罗素在阅读了德拉邦特的剧本习作后,欣然邀请他成为编剧合作伙伴。自此,德拉邦特进入真正的编剧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始于1987年上映的《榆树街上的噩梦3:梦幻战士》。由于该系列第二集十分失败,查克·罗素得以身兼第三集的导演和编剧,德拉邦特加入编剧行列。最终,该片大获成功。1988年电影《幽浮魔点》上映,该片翻拍自1958年同名电影,依然是由查克·罗素身兼导演和编剧,德拉邦特担任编剧。1989年的《变蝇人2》,是1986年的《变蝇人》的续集,这一次德拉邦特将为“怪兽电影”的翻拍片书写续集剧本。德拉邦特选择将《榆树街上的噩梦3:梦幻战士》中的逃离噩梦与《幽浮魔点》里政府实验酿成的悲剧,一股脑儿塞入《变蝇人2》,然后让主人公完成自我拯救,整个过程非常“斯蒂芬·金”。
德拉邦特意识到编剧的学习之路并非只是简单叠加,他开始尝试从更简单的电视编剧重新起步。1990年,他加盟HBO著名恐怖系列剧《魔界奇谭》,完成了《不会说话的口技演员》《摊牌》两集的剧本,这其中前者获得美国编剧协会单集电视剧奖。1992年,他加盟偶像乔治·卢卡斯的美剧《年轻的印第安纳·琼斯编年史》,先后努力完成了六集剧本。也正是这一时期,德拉邦特深深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编剧,必须不断付出努力。这份努力终于在1994年电影《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获得回报。这是一部描绘人造怪物与人类间复杂情感的影片,未知真相前的纯真善良与得知真相后的努力逃离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折射出人性的善恶。德拉邦特认为这是他写过的最好的剧本,也是他看过的最差的电影。此时的德拉邦特已经不再只满足于成为一名编剧,他心中的“斯蒂芬·金”情结促使他想以导演的身份掌控全局,升华阶段已经开始。
(三)升华阶段:导演的吸收转化
德拉邦特在《房间中的女人》中尝试了导演工作,尽管这只是一部电影短片,德拉邦特却通过它与斯蒂芬·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90年,他担任导演为美国网络电视台完成电视电影《活埋》。这是一部恐怖惊悚片,主要讲述了逃离坟墓的丈夫完成黑暗复仇的故事。
导演工作的成功尝试,让德拉邦特开始期待着能有机会在大屏幕上完成对斯蒂芬·金作品的改编。罗伯·莱纳以250万美元的价格邀请德拉邦特担任导演和编剧,完成斯蒂芬·金小说合集《四季奇谭》中一部的改编:《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肖申克的救赎》上映,虽然票房不佳,但如今已被许多人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制度化下时间流逝和环境改造的恐惧。这部电影又直接促成下一部斯蒂芬·金作品的改编,1999年《绿里奇迹》上映。同为监狱题材,《绿里奇迹》更加温和,注重的是不同的人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实现了各自生命的重要跨越,获得救赎。该作长久以来保持着斯蒂芬·金作品改编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2001年《电影人生》上映,这是德拉邦特接受高中时代好友迈克尔·斯隆邀请执导的作品,也是他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只担任导演的影片。2007年,德拉邦特历时三年推出电影《迷雾》,这其实是他最想改编的一部斯蒂芬·金的作品。该片依然是“怪兽电影”,德拉邦特一直想着用黑白片的方式拍摄,以凸显混乱环境下的人性善恶。
德拉邦特通过担任一系列影片的导演工作,充分吸收斯蒂芬·金的创作精髓,并进行自我转化,他的“作者化倾向”已臻完善。此时,需要一个更宽松的创作环境来成就自我,电视剧领域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四)自我阶段:创剧人的成就自我
美剧创剧人比之电影导演具有更大的话语权,既是首席制片人,又身兼首席编剧,更可成为全剧最大的导演。2005年,完成了电影《迷雾》拍摄的德拉邦特希望能在更长的时间内讲述更庞大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他,已经能将“斯蒂芬·金”情结化为个人化的风格完美呈现于作品中,此为“作者化倾向”的大成阶段。接下来,需要脱离斯蒂芬·金文学作品改编,去真正实现自我。这一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的一家漫画书店中看到了《行尸走肉》系列漫画,用他的话说,“基因深处对丧尸的热爱被激活”[3]。德拉邦特首先想到的是电影改编,当时的美国此类题材的电影不计其数,但是电视剧领域却从未出现过相关题材的剧集。然而,四年多时间里,并没有电视台对这一计划感兴趣,制片人加尔·安妮·赫德将他的首播集剧本提交给了AMC电视台。合作很快达成,漫画改编开始,德拉邦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部漫改剧,充分展现在斯蒂芬·金叙事风格基础上形成的“作者化倾向”。另一方面逃离遍布丧尸的恐怖末世,遭遇难以分辨的人性之争,《行尸走肉》的故事与德拉邦特的“作者化倾向”天然契合,即奏响绝望世界中的希望之歌。剧集首播收视率达到530万,创下AMC收视纪录,德拉邦特担任创剧人的第一季囊括一系列奖项。可惜的是,这部丧尸题材漫改剧制作费用太高,第二季启动时AMC希望大幅度减少预算。这无疑是曾挣扎于低预算电影的德拉邦特无法接受的。
离开《行尸走肉》不久后,德拉邦特与TNT电视网达成协议,这次推出的《洛城黑帮》改编自约翰·本廷的《黑色洛杉矶:美国最诱人的城市之魂在奋斗》。《洛城黑帮》是一部黑色犯罪剧,故事主要围绕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警察和黑帮之间的争斗展开。遗憾的是,这一时期同类题材的佼佼者《大西洋帝国》正在热播,《洛城黑帮》因无法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一季而终。尽管如此,TNT的负责人还是表达了与德拉邦特再度合作的渴望。
纵观德拉邦特的四个发展阶段,他始终在“斯蒂芬·金”情结的引领下致力于完成恐怖惊悚题材影视剧。虽然最后的自我阶段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他无法在美剧领域进一步展现风采,但属于他的风格已经能从这一系列作品中展露无遗。
童年情结是劳瑞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决定其作品风格和人生之路最为重要的环节。与此同时,他还发现糟糕的童年生活,常常会产生一种无法修补的“创伤性”记忆,严重阻碍主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劳瑞而言,这位凭借绝妙创意、敏锐观察、丰富思想和幽默语言缔造美剧神话的创剧人,其童年情结来自“创伤性”记忆。......
2023-08-12
造就这一辉煌的首先是创剧人弗兰克·德拉邦特。换言之,《行尸走肉》的成功来自德拉邦特二十年从业经验形成的“作者化倾向”。[1]德拉邦特所流露出的“作者化倾向”并非如“作者论”般“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艺术”,而是满足受众需求的商业产物。纵观德拉邦特的从业经历,他从斯蒂芬·金的小说中汲取灵感,将个人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注入其中,在“逃离阴影”和“认同危机”中凭借努力执着完成“自我救赎”。......
2023-08-12
《绝命毒师》中杰西只拥有昙花一现的爱情,和漂亮的珍妮一见倾心,却彼此将对方拖入深渊。(二)充满自我矛盾的男性认同毋庸置疑,吉利甘的影视作品就是“精品男人剧”,更多在把焦点对准男性,这在作品中形成了男性角色认同,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性特质。......
2023-08-12
归来,英雄征程必然的一环。起点是酷儿电影《伤心俱乐部》,其间完成一系列英雄题材影片,18年后他再次开启酷儿电影《爱你,西蒙》。[43](一)真我的风采:Director的酷儿电影英雄为何要归返?(二)英雄的畅想:Writer and Producer的英雄电影与已取得成功的酷儿电影相比,伯兰蒂的英雄电影更像是一场游历,唯一的收获是从中获得打开超级英雄剧的钥匙。随着2018年酷儿电影《爱你,西蒙》的大获成功,他多少对于电影有了底气。......
2023-08-12
从自我身份认同理论的角度看,由于关注的是个体的主观世界,这种无“他者”介入的封闭式空间中形成的自我身份认同是静止的、稳定的、自足的,但也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一旦当个体进入社会,遭受压力的情况下,在由多重他者所构成的视域中观照自身,参照物的杂乱和错综可能使个体陷入无所适从的“身份危机”之中。让切利此后人生产生严重情感认同障碍的两个人物都已出现,但此时生活再次让他陷入职业认同的迷茫。......
2023-08-12
类型同一、风格统一之外,德拉邦特的作品强烈地呈现出“自我”。通过阅读斯蒂芬·金的小说,学习斯蒂芬·金的风格,改编斯蒂芬·金的作品,德拉邦特在影视剧中不断聚焦精神危机下的人性思考,从而呈现出自我。最后,极端状态下身份认同危机的转换。由此,对照德拉邦特的作品,不难发现那些向往自由的人物在危机四伏的场景下探索未知的过程......
2023-08-12
叙事主体在致力于自我认同,身份叙事的对象自然从最熟悉的自己开始。叙事对象的不断成长以及最终回归,便是叙事主体施瓦茨本人成长最好的见证。更何况,在这期间有一些始终未曾改变,那便是这些成长中的主人公都来自美国上层社会,孤独又充满梦想,一如施瓦茨本人。施瓦茨对上流社会群像的塑造,往往将主人公的数量设定为六个。《超市特工》人物关系比较简单,人物性格也较为单一,从中不难看出成长中的施瓦茨有着转型的想法。......
2023-08-12
在这个过程中,内向的她把自我情感置入这一个个人物身上。在莱梅斯的虚构家园中,从来不会出现柔弱的女性主角,那些爱幻想的“公主”们早已消失在食品室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女王”形象。简而言之,她们或多或少都是不同阶段莱梅斯自我情感的寄托。既然已在想象世界中寻找自我身份,必然会在虚构出的人物身上寄托各种情感。......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