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内容上,伴随着金童的成长,故事逐渐从校园内向校园外延伸,从青春成长走向现实社会中的成熟。(一)校园之内:富家子弟的成长故事从作者论的角度考量,《橘子郡男孩》与《绯闻女孩》体现了施瓦茨的自恋性。两剧在叙事内容上注重的是对青春的书写,讲述青少年渴望成长的故事,爱情、友情、亲情是其中不变的主旋律。(三)校园之外:上流社会的阴谋冲突第三阶段,施瓦茨美剧的叙事内容还涉及校园之外上流社会的阴谋冲突。......
2023-08-12
吉利甘构建出这个充满真实情感的黑暗世界,既是对自我的剖析,从个人阅历中不断感悟、不断累积,也是剧情铺陈的需要:人物情感越丰富意味着彼此关系越复杂,以此构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为重要的是,吉利甘用黑色幽默为这个情感世界精心装扮,以此幻化出一曲绝望与救赎的现实主义人性悲歌。
(一)黑色幽默的风格特征
黑色幽默原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47]。“黑色”代表死亡,反映冷峻残酷的现实;“幽默”则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吉利甘通过消解性的叙事模式、充满道德争议的人物设定,表达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和自我挣扎的徒劳。
1.消解性的叙事模式
黑色幽默电影常采用逆向的消解式叙事,在戏谑中化解悲苦,于荒诞处消解理性,以解构的方式“超越时空、道德、理念、语言习惯,打破传统,摈弃习俗,把相悖的元素用黑色的内核合理地结合起来”[48]。
《绝命毒师》用一条迎风招展的裤子,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一位穿着白色内裤,拎着手枪的中年男子,站在郊外公路上。警笛声渐近,他做好了一了百了的打算……于是他运用自己极为专业的化学知识,展开制毒贩毒大业。《绝命毒师》在一个个戏谑般的故事中试图去消解人生的悲苦。
如果说沃尔特对悲催人生产生绝望,那么《风骚律师》中的吉米更多是对事业的绝望。全片用黑白影像开场,寓意在甜品店打工的老年吉米事业已经破灭。吉米是个身无分文的中年穷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毫无价值,还要不断去遭遇路边的碰瓷少年、暴躁变态的黑社会、纠缠不清的停车场门卫、充满鄙视的美甲店老板,甚至哥哥还成为他获取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即使这样,他还满怀信心,但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事业却一次次在戏谑中破灭。
汉考克的绝望来自一段跨越千年的超人之爱,他与玛丽是天生一对,可戏谑般的英雄定律让他们必须为了爱而分离:一旦长相厮守,超能力就会逐渐消失,不死之身就会化为易受伤害的凡人肉身,于是为了继续在一起,他们必须分离。
此外,作品中的大量配角,吉利甘同样用戏谑于细节处将理性消解于无形。大毒枭吉斯待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事更是睿智警惕,井井有条。《风骚律师》中当吉米通过广告牌坠落事件的精彩表演让事业有了一丝起色时,几幕荒诞剧上演了:首先是想在美国成立国中国的大款找上门,当一手奉上百万巨款时,观众惊呼吉米居然能大捞一笔,结果巨款上印着的都是大款的头像。既然现实生活并不清新,用戏谑化解难以言说的悲苦,用荒诞消解似有实无的理性,幽默一下又有何妨?
2.充满争议的人物设定
吉利甘在消解性的叙事模式下塑造一个又一个充满道德争议的人物形象,抛出一系列道德拷问,并以此重塑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
1)独树一帜:“反英雄”式的主角
2001年推出的《孤枪侠》,准确预测到了“9·11”事件,成为吉利甘最后流露出的英雄情结。此后美国进入“后英雄时代”,自立门户的吉利甘开始用黑色幽默创造影视作品中的“反英雄”。
《绝命毒师》英文片名Breaking Bad,意思为人在歧途之中,纠缠于正邪之间。该片直接描绘一个毒枭的成长史,在开放程度很高的美国也显得过于独树一帜。于是在制作初期经历了重重挫折:Showtime、TNT、HBO等电视台一开始都拒绝了该剧的提案。在吉利甘的坚持下,《绝命毒师》最终在AMC开播。剧中这个隐忍了一辈子的老好人为生活所迫,只能通过贩毒杀人来重铸人生的最后部分,这种极端剧情的沉重感与宣泄隐射了社会问题,迎合了观众的心理。大结局中,沃尔特中弹失血在制毒室身亡,让观众为这个“反英雄”式主角而落泪,再度掀起社交媒体平台的热议风潮。《风骚律师》中的吉米,生活窘迫却不做经典励志的“美国梦”,他洗黑钱、做伪证、为毒枭服务,完全是一个标准的“反英雄”式主角形象。吉利甘在《全民英雄汉考克》中塑造出了与传统英雄截然不同的“反英雄”。汉考克喜欢说粗口,酗酒成瘾,不修边幅,玩世不恭,与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形象相比,行为像一个十足的流氓。
吉利甘作品中这些“反英雄”式的角色,反映着人性的复杂与深刻。他们没有道德制高点,既非正义先锋,也非十恶不赦。每个人都很偶然、很坚定地走进自己的命运,努力求生或者疯狂作死,从来不需要被理解或被原谅。
2)奇葩扎堆:低情商高智商的典型
命运的摆弄是造成吉利甘作品中主角“反英雄”倾向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这些人物自身的性格也存在缺陷,他们个个都是低情商高智商的代表。
最为典型的是沃尔特,拥有绝顶的智商,参与过诺贝尔奖项目的研究;情商却超低,执意与亲如兄弟的合作伙伴分手,这种性格导致他人到中年一事无成。过低的情商导致沃尔特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极为低下,运行一个微小规模的毒品网络都捉襟见肘、险象环生。《风骚律师》中的吉米,智商没那么高,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小聪明。他总是靠着自己本能中的聪明机灵去应对生存,但缺乏成功所必需的情商。例如他居然能堂而皇之地剽窃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广告,原因只为出心中的一口恶气:“我自己的名字都不让注册”。于是吉米每一次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挑战生活的时候,其实都是在赌博,结果自然是每次都留下一堆烂摊子。英雄汉考克没表现出超高的智商,但他具有超能力,可惜低情商的行为实在太多。这个本该给人类以救赎的超级英雄,带来更多的是灾难。
3)逼上梁山:小人物的选择与无奈
吉利甘在小人物身上挖掘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早从《X档案》的衍生剧《孤枪侠》中便可见一斑。《孤枪侠》一季13集便草草收尾,因为习惯了《X档案》世界设定的观众无法适应小人物活跃在大舞台上成为主角。传奇的舞台上只能活跃那些带着“主角光环”的英雄们,配角永远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孤枪侠》的失败并没有让吉利甘沮丧太久,反而激发起他的斗志。他从一个匪夷所思的构想中获得灵感:“开着房车在西部荒原上制毒”,精心塑造出一个被生活逼上梁山的人物形象。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他又挖掘《绝命毒师》中作为小人物存在的配角索尔·古德曼,史上最出名的“衍生剧”《风骚律师》诞生了。剧中吉米还未成为威风凛凛的大律师,小人物的奋斗史几多心酸,当他对着老查克说出“它(道德)再也不会阻止我了”,小人物在无奈中被逼选择走向生活的另一个维度。
(二)现实主义的主题呈现
以上提到的这些“反英雄”、低情商的奇葩、挣扎的小人物是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反思:也许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英雄,有的只是现实中再黑暗不过的世界。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是一曲曲伴随着黑色幽默的现实主义悲歌,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自我挣扎的徒劳一一蕴含其中。
1.世界的荒诞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高声呐喊: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加缪进而补充:认识到世界的荒诞,然后反抗。吉利甘用他的黑色幽默很好地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根基:世界的荒谬。沃尔特一辈子做好人没好报;一生为人师表,自己的儿子却是脑瘫;一生从不吸烟却是肺癌晚期。他在绝望之后才去参与他藐视过的希望:通过犯罪获得财富。他宁愿选择一种宁静的生活,既服从“他律”,也遵守“自律”,可世界的荒谬让他根本没有选择,现实扭曲着他的自我期待。那种“自律”的人生态度与世界的荒谬对照起来,正是一幅黑色幽默的图景。当他在邪路上越走越远之际,世界再次展示了荒诞本质:肿瘤竟然一点点地消失了,但此刻沃尔特已无法回头。吉米始终相信兄弟之间无法割舍的亲情,总能回忆起查克在黑夜的帐篷里给他讲故事。吉米的才华远不止于做一名收发员,随着弟弟事业的不断上升,查克终于撕下自己的画皮。从欲擒故纵到拼命阻拦,直到最终那句:“你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多重要”,查克似乎没有底线地为这个世界的荒诞加以注解。《全民英雄汉考克》的世界设定就透着荒诞:与爱人玛丽在一起,意味着超能力消失,变为普通人,从而无法拯救世界;那么要想拯救世界就必须与玛丽分开,独自承担英雄的使命。
2.人的异化
荒诞的世界必将带来人性的扭曲,吉利甘在作品中把这种人的生存异化现象表现为四种形态:社会对人的异化、物质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以及个人自我异化。
首先是社会对人的异化,吉利甘作品中描绘的社会,就如同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整部《绝命毒师》,便是把一个老实本分的教师异化为制毒贩毒、杀人如麻的大毒枭。片中第三季“打苍蝇”一集,将这种异化通过隐喻的方式集中展现:一间密室,一只苍蝇,两个人,看似无聊地打苍蝇,却深刻反映出加入吉斯贩毒集团的沃尔特和杰西,如同闯进密室无法逃生的囚徒,失去了人生目标。
其次是物质对人的异化。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归结为“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49]。吉利甘作品中的人物也被自己的创造物异化,沃尔特完全被自己创造的毒品所奴役,流露出人性的贪婪,逐渐不满足于谋财而发展成权力的斗争,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深渊。
再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吉利甘通过另类英雄汉考克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超能力带给汉考克的是历时千年的极端孤独,英雄丧失了神性的光辉,反而变得愤世嫉俗。此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吉利甘的作品中还呈现为权利异化,即人与人之间表现出一种控制欲,以至剥夺他人的权利,伤害他人的利益。查克对吉米自始至终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每当吉米事业有点起色,查克的控制便如约而至。
最后是个人自我异化。自我异化指的是个人与他们的真实自我,即本性相分离,从而使个人失去了个体的完整性、独立性,成为陌生于自我的一种状态。《风骚律师》中大律师查克是事业成功的代表,有着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力,却患上了“电磁波过敏症”。这是吉利甘在暗示查克的个人自我异化:内心的极度自卑又极度自负实在太适合得这种心理怪病。
3.自我挣扎的徒劳
世界充满荒诞,人已经异化,剩下的唯有徒劳的自我挣扎。沃尔特越挣扎,离保护家庭的初衷越远,反而离威震八方的大毒枭海森堡越近;吉米在剧中说:“我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可还是入不敷出”;汉考克为了救玛丽,只能不顾身体尚未复原,奋力飞跃,只为了远离再远离,因为每远离一步,生命之光就能回还一分。所有的自我挣扎在吉利甘看来都是徒劳的,于是最终的救赎是那么的令人唏嘘。对人生已然绝望的沃尔特唯有死亡才能引来救赎,不过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杰西;对事业已然绝望的吉米唯有在甜品店里苟且偷生,昔日巧舌如簧的大律师再也无法重现人间;对爱情已然绝望的汉考克最终只能孤独地栖息于高天之上,远远看着玛丽和雷在公园里携手漫步,情比鸳鸯,聊着那些她曾亲见的历史人物。“我愿意相信有天堂,但我不敢相信有地狱”[50],天主教徒吉利甘如此诠释着自己的信仰。他宁可让冷酷的杀手老查克在风景如画的西部死去,死前喃喃自语:“Let me die in peace”,也不敢相信地狱的存在。
综上所述,文斯·吉利甘在其担任创剧人的作品中,大胆抒发着自己对于黑暗世界的真情实感。他的作品中笔锋更多对准男性角色,试图让充满矛盾的“反英雄”摆脱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在风格呈现上,他选择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方式,且在众多作品中一以贯之。每一部剧集的成功都与他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塑造的人物和他本人极为相似,伤痕累累却依旧顽强抵抗,始终试图在严肃的大环境下给自己保存一片净土,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念。以上两方面形成了文斯·吉利甘的作者化表征,也因此让他在互联网时代美剧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独树一帜的美剧创剧人。
【注释】
[1]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2]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3]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4]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5]王家东.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视域下的希区柯克[J].电影文学,2018(03):57-59.
[6]Mark Lee.“Wiseguys:A Conversation Between David Chase and Tom Fontana”.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est,May 2007.
[7]John J.O'connor.“Review/Television;PBS Revives a Series on Race and America”.The New York Times Archives,Oct.11,1993.
[8]John J.O'connor.“Review/Television;PBS Revives a Series on Race and America”.The New York Times Archives,Oct.11,1993.
[9]周亚萍.走近美剧大佬[J].世界文化,2015(11):21-24.
[10]周亚萍.走近美剧大佬[J].世界文化,2015(11):21-24.
[1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
[12][美]小比尔·梅西.HBO的内容战略[M].粟志敏,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13]周亚萍.走近美剧大佬[J].世界文化,2015(11):21-24.
[14]周亚萍.走近美剧大佬[J].世界文化,2015(11):21-24.
[15]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16]翟建农:与犯罪同行——好莱坞的“强盗片”[J].大众电影,1998(07):54-56.
[17]王田.从戏剧到真实——以《黑道家族》为例,论美剧“踩过界”[J].当代电影,2008(12):87-91.
[18]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19]Mark Lee.“Wiseguys:A Conversation Between David Chase and Tom Fontana”.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est,May 2007.
[20]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21]Maureen Ryan.“The Soprano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elevision Drama Ever”.Chicago Tribune,Apr.22,2007.
[22]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23]Mark Lee.“Wiseguys:A Conversation Between David Chase and Tom Fontana”.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est,May 2007.
[24]Joshua Alston.“Another Order of Onion Rings”.News Week,Oct.29,2007.
[25]Benjamin A.Plotinsky.“At Home with‘The Sopranos’”.Commentary,July/Aug.2007.
[26]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27]张晓君.美国黑帮电影的电视版:《黑道家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268-270.
[28]“美国‘黑道家族’完全手册”.名仕,2007年8月17日.
[29]Hibbred James.“A Blaze of Glory for‘The Sopranos’”.Television Week,July 9,2007.
[30]Maureen Ryan.“The Soprano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elevision Drama Ever”.Chicago Tribune,Apr.22,2007.
[31]Maureen Ryan.“The Soprano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elevision Drama Ever”.Chicago Tribune,Apr.22,2007.
[32]Maureen Ryan.“The Soprano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elevision Drama Ever”.Chicago Tribune,Apr.22,2007.
[33]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34]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35]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36]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37]Mark Lee.“Wiseguys:A Conversation Between David Chase and Tom Fontana”.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est,May 2007.
[38]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39]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40]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41]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42]Peter Biskind.“An American Family”.Vanity Fair,Apr.2007.
[43]周亚萍.走近美剧大佬[J].世界文化,2015(11):21-24.
[44]Alan Sepinwall/The Star-Ledger.“David Chase Speaks!”.NJ.com,June 12,2007.
[45]东方早报:《团队合作出佳作》,2013年10月11日。
[46]周振春.身临幻境的现实——解码《X档案》中的男性威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2):292.
[47]不列颠百科全书:《黑色幽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5页。
[48]侯君奕.黑色幽默电影的美学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4(09):11-12.
[49]黄晓武.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0]姜小瑁:《一个喜欢〈海绵宝宝〉的人,竟然写出了〈绝命毒师〉》,http://chuansong.me.
叙事内容上,伴随着金童的成长,故事逐渐从校园内向校园外延伸,从青春成长走向现实社会中的成熟。(一)校园之内:富家子弟的成长故事从作者论的角度考量,《橘子郡男孩》与《绯闻女孩》体现了施瓦茨的自恋性。两剧在叙事内容上注重的是对青春的书写,讲述青少年渴望成长的故事,爱情、友情、亲情是其中不变的主旋律。(三)校园之外:上流社会的阴谋冲突第三阶段,施瓦茨美剧的叙事内容还涉及校园之外上流社会的阴谋冲突。......
2023-08-12
犹太人的历史是一部苦难史,面对居无定所、家园不在的生活,“生存策略”成为一代又一代犹太人最为关注的命题。这一切也正是贝尼奥夫和威斯能够在剧集运作上不断创造奇迹最本质的原因。此后,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犹太“生存策略”被演绎到极致。......
2023-08-12
Creator具体而言有着很多层含义,拥有剧集的知识产权,同时也是剧集主管、首席编剧、超级导演、执行制片人。除非出现特殊情况,一般Creator只有一位,且身兼数职。《恋爱时代》的成功并没有让伯兰蒂满意,他希望能以Creator的身份完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剧作,英雄的历险开始了。2002年《雪山镇》开播,他担任Creator、Show Runner和Executive Producer,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剧作。2004年他担任Creator的《杰克和鲍比》开播,该剧只延续了一季。......
2023-08-12
人类发展史上,同性恋现象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行为模式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中,而“同性恋者”这一名词的出现则源于后工业时代。他们以“Queer”自居,该词“整合了LGBT,即全称为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变性恋,另外再融合了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人生理念的出发和归属的观点。”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开幕式那天,对于伯兰蒂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8]至此,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召唤已然回荡耳边,伯兰蒂的英雄之旅即将启程。......
2023-08-12
[3]劳瑞将自己的尖锐人生归结为内外驱力的双重作用,并刻意强调了童年情结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让我们追随时间的长河一路向前,看看在内外驱力双重作用下,这“七宗罪”是如何造就喜剧之王的尖锐人生的。时至今日,劳瑞仍然清晰地记得小餐馆开业前夜,全家人兴奋的模样。劳瑞童年生活的第三重阴影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冷战综合征。创业初期还发生了几件影响劳瑞此后创作生涯的重大事件,巧合的是均发生于1976年。......
2023-08-12
归来,英雄征程必然的一环。起点是酷儿电影《伤心俱乐部》,其间完成一系列英雄题材影片,18年后他再次开启酷儿电影《爱你,西蒙》。[43](一)真我的风采:Director的酷儿电影英雄为何要归返?(二)英雄的畅想:Writer and Producer的英雄电影与已取得成功的酷儿电影相比,伯兰蒂的英雄电影更像是一场游历,唯一的收获是从中获得打开超级英雄剧的钥匙。随着2018年酷儿电影《爱你,西蒙》的大获成功,他多少对于电影有了底气。......
2023-08-12
从自我身份认同理论的角度看,由于关注的是个体的主观世界,这种无“他者”介入的封闭式空间中形成的自我身份认同是静止的、稳定的、自足的,但也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一旦当个体进入社会,遭受压力的情况下,在由多重他者所构成的视域中观照自身,参照物的杂乱和错综可能使个体陷入无所适从的“身份危机”之中。让切利此后人生产生严重情感认同障碍的两个人物都已出现,但此时生活再次让他陷入职业认同的迷茫。......
2023-08-12
叙事主体在致力于自我认同,身份叙事的对象自然从最熟悉的自己开始。叙事对象的不断成长以及最终回归,便是叙事主体施瓦茨本人成长最好的见证。更何况,在这期间有一些始终未曾改变,那便是这些成长中的主人公都来自美国上层社会,孤独又充满梦想,一如施瓦茨本人。施瓦茨对上流社会群像的塑造,往往将主人公的数量设定为六个。《超市特工》人物关系比较简单,人物性格也较为单一,从中不难看出成长中的施瓦茨有着转型的想法。......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