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对我国来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创新中国文化,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文化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战略举措。文化建设的时代性表现为通过认真清理民族文化资源并推动其更新和转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同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薄弱部分补充或创建新的内容。再次,结合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新,体现实践性。

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创新。对我国来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创新中国文化,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比如,新媒体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引导。如何利用大数据获得国际国内文化建设的“比较视野”,让大数据来助力文化建设和国家治理。这都需要新时代下加强文化创新。首先,结合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创新,体现继承性。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效结合,不断扬弃和创新,保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使文化具有生机和活力。一方面,必须古今结合,文化的创新需要文化的传统来支撑,这些传统,既是传承的文化基因,又是创新的文化密码。在批判地继承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科学的、合理的、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必须东西结合。传承文化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新时期,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其次,结合世界发展趋势进行文化创新,体现时代性。时代性就是要求理论根植于时代的实践,体现时代的精神,具有与时代同行的品格,成为时代理论的精华。文化作为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在于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使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永葆其活力。文化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战略举措。文化建设的时代性表现为通过认真清理民族文化资源并推动其更新和转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同时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薄弱部分补充或创建新的内容。再次,结合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创新,体现实践性。文化源于社会生活,以实践为中介,服务于人民群众,并随着新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只有正确反映当前的时代精神,对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文化才能能动地反映实践,从而有力地推动实践。当前,一切吸收和借鉴的文化成果,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进行改造和提升,才能现实地转换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益成分。最后,结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进行文化创新,体现人民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挖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潜力。总之,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只有不断找出新办法,发掘新思维,采用新形式,才能适应文化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