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对列宁文艺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对列宁文艺思想的发展

【摘要】:直到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艺术地反映的生活和原生状态的生活的区别,第一个从理论上把典型化原则推到了更完善、更全面、更概括的高度,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后,“六个更”指出了艺术影响的普遍意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贡献是多层次、多方面的。[19]《毛泽东文集》(第3

第一,提出了“文艺不仅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美学观点。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是列宁毛泽东的一致观点。至于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列宁不是文艺学家,未做深入的探讨。而毛泽东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他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94]这是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美学观点。首先,说明了艺术美与生活美的辩证关系。“更高”是说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具思想深度。“更强烈”是指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具有情感的冲击力。怎样才能达到“更高”“更强烈”呢?这就需要通过艺术想象虚构艺术情节,提升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经过作家的能动反映和典型化创造之后,成了高于生活的艺术形态。可见,文艺对生活的认识是一种审美的感悟、认知,两者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还是审美关系。这是毛泽东对于一切文艺审美特征的本质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文艺反映论。其次,“六个更”强调了艺术典型的独特性质。从生活现象到艺术典型的思维过程,就必须使社会生活经过典型化,把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集中起来,更有深度、更具情感冲击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文艺能动地反映生活的最高表现,就是通过把日常现象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典型”的艺术典型,而这种艺术的“美”正是人民所要求的。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等问题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未来得及在理论上对于整个典型化原则作出概括。直到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艺术地反映的生活和原生状态的生活的区别,第一个从理论上把典型化原则推到了更完善、更全面、更概括的高度,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后,“六个更”指出了艺术影响的普遍意义。前面五个“更”字集中到一点就是“更带普遍性”。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是理想性与现实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结合体,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能够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整体面貌。正是由于前面五个“更”作为先决条件,文艺作品才能通过具体生活现象描绘、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意义。

第二,提出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贡献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他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方针和政策,而且也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1939年毛泽东以“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95]为内容给鲁迅艺术文学院题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声明:“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将上述思想进一步明确化和规范化,并于1958年明确提出“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统一”的主张,受到众多的权威的作家、艺术家和无数文艺欣赏者的拥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早已存在,但毛泽东并不是一般地提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是提倡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以区别于消极浪漫主义和旧现实主义,并且要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周恩来对此曾经作出了精辟的阐释,即“浪漫是理想,现实是基础”;“既要有理想,又要结合现实”。可以看出,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基础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主导方面是理想,是浪漫主义”[96]。就是要求我们的文艺既要以革命的理想主义为指导,放眼未来,又要立足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把革命理想融会于现实主义的描写之中,从而为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赋予了新的性质,而不是原有的形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站在革命的立场上进行文艺创作,在作品中把客观现实和革命理想结合起来,把求实精神和革命气概结合起来,把革命实践和历史趋向结合起来,[97]从而使文艺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98]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要求。这一创作方法的提出,有着坚实的现实生活的依据,其中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书法创作等艺术实践,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理论探索,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当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见,“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既是对文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客观要求。毛泽东正是在总结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把“两结合”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1]《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页。

[2]李士峰、朱玉超:“再学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几点思考”,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5]李士峰、朱玉超:“再学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几点思考”,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张慕良:“关于列宁两句名言的往事”,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4年第2期。

[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8]《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14]《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

[1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1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18]《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19]《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所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3页。

[2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22]《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页。

[2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5页。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5页。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页。

[2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2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28]《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页。

[29]《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30]《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0页。

[31]《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118页。

[3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6~747页。

[33]华东师范大学《列宁教育文集》编辑组编:《列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34]《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358页。

[3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4页。

[3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3~764页。

[37]俞良早:“列宁逝世前夕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

[38]《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3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40]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编:《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1页。

[41]毛泽东:“论新阶段”,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年)》(第11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17页。

[42]1950年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毛泽东为该刊题词.

[4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页。

[4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4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页。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1页。

[47]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编:《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1页。

[48]朱智贤:“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学习《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笔记”,载《读书》1959年第1期。

[4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5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51]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5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7页。

[53]《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54]《列宁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

[55]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编:《回忆列宁》(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56]《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57]《列宁全集》(第5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4页。

[58]毛泽东:“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载《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

[59]《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60]《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6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60页。

[6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6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6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2页。

[6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6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6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07页。

[6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69]《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7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7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72][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2页。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74][俄]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

[75][俄]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3页。

[7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72页。

[78]《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7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页。

[80]张国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典范”,载《文艺研究》1993年第6期。

[81][俄]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

[8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8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页。

[8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8页。

[8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8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3页。

[8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页。

[8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8页。

[9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5页。

[9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8页。

[9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870页。

[9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870页。

[9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870页。

[9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9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97]《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6页。

[98]鲁迅:“论睁了眼睛看”,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