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深刻阐明了文艺与生活、与人民、与革命等辩证关系,列宁的这些论述,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经验借鉴,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是散文家、诗人、书法家,还有其专门的文艺理论著作,则对文艺上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与列宁相比,他的文艺思想更为系统和丰富。
第一,文艺本质:社会生活是文艺独一无二的源泉。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文艺本质观,并在文艺本源问题上作出了新论断。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82]这个源泉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为说明文艺源泉的唯一性,他特地强调“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83]这些作品的创造,也是源自于古人和外国人彼时彼地的人民生活。没有哪一件艺术品可以割断与生活的联系,都是特定社会生活在创作主体头脑中的反映。毛泽东鼓励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工农兵群众,只有到人民生活中去,才发现活泼的生活方式和斗争形式,才能获得文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不熟悉生活,没有深厚的生活经验基础,就无法进行创作。许多优秀的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作者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1938年 4月,他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就指出:“你们是青年艺术工作者,现在的大千世界都是属于你们的,……便要到实际生活中去汲取养料。”[84]毛泽东十分认同列宁的能动反映论观点。他认为,文艺也不应该是生活的机械的“模仿”或“复制”,不是机械地反映和简单地再现社会生活,“不是被动的摄取对象,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85]社会生活经过作家的头脑,创作出作品以后,必然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就是说文艺所反映的生活真实,是艺术的再创造的真实。毛泽东的文艺反映论是在文艺本源问题上最为明确、最为彻底地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不仅承认现实对于艺术的先在性和决定性,而且承认艺术在反映现实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艺术劳动的成果对于现实的影响和反作用。毛泽东阐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其目的和出发点与列宁也不尽相同,列宁是通过批判党内日益滋长的主观唯心主义来弘扬辩证唯物论,使党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达到新的团结。而毛泽东通过明晰文艺根源问题,澄清一些文艺工作者的糊涂的文艺观念,为文艺家必须深入群众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二,文艺方向: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赞同列宁艺术属于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对文艺的服务对象进行了拓展和具体化:“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86]他不但把“知识分子”包括在内,而且强调“兵”是革命文艺的第三服务对象。毛泽东坚持了列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理论贡献在于更加详细具体地阐明了文艺怎样为人民服务。首先一条就是要与无产阶级保持同一立场,做不到这一条,就谈不上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也不用说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关键是解决好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问题。毛泽东提出普及与提高的方法,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体现为工农兵服务,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和需求,容易为工农兵所理解和接受,提高他们基本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激发他们的高昂斗志和无限能量,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革命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必须把大众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他把普及与提高比喻为“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指出在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为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与敌人做斗争,“雪中送炭”的普及工作更为迫切。对这个问题毛泽东从理论到实践作了阐述,而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上没有提及,列宁也只是浅尝辄止,因而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又一贡献。列宁认为文艺首要的特性就是党性,不存在超阶级、无党性的文艺。毛泽东将列宁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87]只是不同的文艺为不同的阶级服务罢了。而且,不同阶级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二,他认为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艺术和抽象的人性内容是不存在的。其三,就像列宁所比喻的那样,文艺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88]。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必须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
第三,文艺创作: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关于文艺创作,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现实主义主张。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本身还不是艺术。“我们主张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但这并不是那种一味模仿自然的记流水账式的‘写实’主义者,因为艺术不能只是自然的简单再现。”[89]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经过质的变化和思想飞跃,又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在艺术创作方法上,毛泽东一直都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在1953年秋召开的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正式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正如列宁所指出,要使文艺工作者成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必须要有先进的世界观。毛泽东也十分强调世界观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种种问题,首先是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问题。“同志们中间还有很多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90]他希望创作主体自觉清除资产阶级的影响,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创作。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毛泽东的新贡献,不仅表现在他从整个革命文艺队伍思想建设的高度出发强调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而且表现在他阐明了实践在文艺创作中联系文艺与生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作用。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即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这是创作理论中的又一个辩证法。创作主体只有投身到群众的生活斗争实践中去,才能获得正确的创作思想、创作情绪和审美情感,使自己的头脑成为正确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工具,从而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
第四,文艺批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列宁的现实主义革命功利的文艺批评思想,决定了他文学批评的标准是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的美。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91]诚然,毛泽东产生这一思想和他本人的经历和身份是分不开的。在长期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毛泽东一直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调动一切因素为政治服务,把政治标准作为评价文化的主要标准自然就在情理之中。毛泽东提出文艺的政治标准,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他反对把政治标准看成线性思维的东西,他明确地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主张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去诠释,如抗日战争时期,把“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作为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时期,这个重要标准转变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可见,毛泽东关于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显然是以文艺的功利性为出发点,他主张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毛泽东直接把实践标准运用到文艺领域,指出实践结果即社会效果是检验文艺作品的最后标准,是标准的标准。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艺术标准是第二位的,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毛泽东既确立了政治标准,又主张多样化,在文艺批评中贯彻了“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92]毛泽东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理论是其文艺思想的精华,洋溢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有人认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不够全面、不够科学,因为在艺术作品中政治和艺术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溶合在一起,勉强把它分为第一第二,就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应当说:不是政治标准不科学,而是理解贯彻不科学。毛泽东指出,政治不能与艺术划等号,“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93]可见,毛泽东并没有忽视艺术标准,而是以两者相统一为前提。应当承认,“左”的倾向曾经使我们的 文艺批评出现过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和政治割裂开来的现象,在具体实践中,很容易把“政治标准第一”变成“政治标准唯一”,追求临时的、直接的政治效应。这种文艺批评,无疑不利于文艺创作的繁荣。过于强调文艺服从于政治也是有失偏颇的。文艺与政治密切相关,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现象,但两者不是从属关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口号被曲解为简单要求文艺创作机械地和生活对号、去图解政治,削弱了文艺以情感人的特殊作用。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
2023-08-12
[1]赵湘江:“论列宁‘五篇遗嘱’中关于发展纯粹文化的思想”,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3]俞良早:“论列宁和俄共(布)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6]宋仕平:“试论列宁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23]马龙闪:“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论与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4年第6期。......
2023-08-12
[9]他们宣扬“民族文化自治”“统一民族文化”这样的口号,主张实行超地域的文化自治。列宁撰写《论民族自决权》《论“民族文化”自治》等著作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必须指出的是,列宁反对“民族文化”的口号并不意味列宁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否定,也不能说明列宁认为文化只存在阶级性。......
2023-08-12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列宁对否认和排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思潮予以严厉抨击与批判。1954年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内容,而是在以这一思想为主体的情况下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