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列宁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从列宁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为此,列宁认为首先要努力提高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否则,艺术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一句空话。在列宁看来,超阶级、无党性的文艺是不存在的。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思想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其从文学的党性原则出发,强调先进的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

第一,文艺本质:文艺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它同样是现实存在的摹写或近似的反映。文艺的本质是什么,与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往往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他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说明文艺是神赐的“理式”“理念”或是作家主观心灵、情感的表现。唯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文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7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艺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

列宁认为文艺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他在同马赫主义的斗争中深刻揭示了文艺的本质:文艺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它同样是现实存在的摹写或近似的反映。列宁的文艺反映论,是一种辩证的、能动的现实主义反映论。其一,列宁强调文艺必须客观地、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或某些本质方面。他把真实性作为评价伟大作家作品的重要标准,称赞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主要就在于其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俄国社会生活的图画,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其二,列宁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如图6-4所示,他认为,作家艺术家反映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像一般社会科学那样,舍弃现象,直接陈述理论观点,而应充分尊重文艺反映生活的审美特殊性。因此,“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认作现实”,它不等同于生活,只是“近似正确的复写”而已。[74]其三,列宁指出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外部世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而是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75]因此,艺术反映的是不断变动的、日新月异的生活,而不是反映并不存在的“人类的最终稳定状态”,因而艺术对生活的反映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图6-4 大脑对现实存在的反映

第二,文艺方向:艺术属于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文艺方向是指文艺站在谁的立场,为谁服务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无产阶级文艺阶级性、党性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文艺成为有闲、有钱阶级专属的享受和消费,成为统治阶级贬低民众、分化劳动阶级的工具,文艺自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文艺的大众化方向,认为文艺应该“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76]列宁对文艺大众化思想进行了深化,主张文艺应该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77]这是无产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文化的最大区别,从根本上划清了无产阶级文学和一切剥削阶级文学的界限,指明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方向。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明确提出了艺术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并指明了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道路,那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有其最深厚的基础;必须使艺术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使艺术始终以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为旨归,并且要关心群众的艺术,努力培养来自群众的艺术家。为此,列宁认为首先要努力提高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否则,艺术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要向群众提供真正的、伟大的艺术,以不断提高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可以说,列宁关于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方向论是以阶级论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艺术应当具有倾向性、党派性……都要与党的思想与革命斗争相一致。在列宁看来,超阶级、无党性的文艺是不存在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文艺首要的特性就是党性,就是直率地、公开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的原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为无产阶级的事业服务。正如列宁所强调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的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78]当然,列宁强调文艺的阶级属性,并不否认文艺的特殊规律性。他要求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必须在认识和把握文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文艺创作:社会主义新文学要对生活作真实正确的描写。关于文艺创作原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倡导“现实主义”。恩格斯最先提出现实主义理论。他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79]列宁非常重视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要求社会主义新文学要对生活作真实正确的描写,真实反映“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再现实际的现实和人物性格。列宁曾猛烈抨击艺术创作中粉饰现实和否认艺术的客观根源的各种唯心主义倾向,在他看来,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通过反映生活的现象折射出深刻的生活本质。所以,列宁经常劝告作家要更接近生活,鼓励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审美灵感。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思想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其从文学的党性原则出发,强调先进的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他认为,要使作家成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必须要有科学的世界观,要帮助作家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培养对人民对革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事物和社会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力,窥见现实及其矛盾的深处,从而能更真实地、更本质地反映社会生活。这正是现实主义对作家的要求。因此,列宁总是不倦地用革命思想去教育和影响作家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要求文学创作要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政治倾向与美学倾向,挖掘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题材。他号召作家们深入生活,研究现实,特别要注意观察新事物的幼芽,表现“未来的火花”的燃烧。

第四,文艺批评: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仅体现在艺术真实上,而且体现在思想上深刻揭示反映对象的本质。恩格斯在评论歌德时率先提出文艺批评的“标准”。他说:“我们……只是从美学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后来其在评论《济金根》时又强调:“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80]艺术真实在于真实地本质地反映社会生活。这是艺术真实的主要标志,是艺术发展的条件和最重要的优点。列宁以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理,研究艺术现象,评价作家和作品,首先把真实性作为文艺评价的重要标尺,考察的是反映者与被反映者之间的符合程度。其实,在列宁之前的许多美学理论家和文艺家就以真实性的标准来评论别人的艺术作品。但列宁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81]列宁认为,艺术真实只是生活真实的局部和近似。我们不能要求文艺作品和生活“整体真实”看成完全一致。当然,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生活存在的个别的、非本质的事件,而是扎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土壤里的,要求通过典型形象揭露生活的本质。

列宁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仅体现在艺术真实上,而且体现在思想上深刻揭示反映对象的本质。他从现实主义的革命功利观出发,要求文艺作品的描写具有揭示生活本质的深刻性和鲜明的倾向性。高尔基《海燕》之所以受到列宁热情赞颂,是作品反映20世纪初俄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生活,预告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列宁把是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及其本质作为衡量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尺。考察作品思想性的主要标准,首先是对现实生活反映的深度与广度。然后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作者通过作品作出的对生活本质的主观评价的正确性以及作品形象的客观意义进行分析和判断。尽管列宁的文艺批评凸显对革命功利倾向,但并不代表列宁漠视甚至无视创作特性和艺术特征,相反,他在文学批评时始终注重从典型性、形象性、情感性等方面说明艺术之美。他坚持把美作为根据,作为构成社会主义社会中艺术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