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对列宁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对列宁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

【摘要】:毛泽东提出技术革命这个新观念,其目的在于全面地、彻底地提倡人们重视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价值意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鄙薄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价值观。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技术革命”的命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重大发展。毛泽东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认识是清楚的,把握是恰当的。

第一,首次提出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66]旧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5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朝鲜战争的停止,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提前出现,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他强烈地感到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要在提高生产力的新技术方面加大投入,而且要实行彻底的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完全凭借现代科学技术而运行,工业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经济面貌才能全部改观。1956年1月,毛泽东正式把技术方面进行的改革和革命,称为“技术革命”。他说:“现在我们革什么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所以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67]可见,毛泽东把开展技术革命作为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195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定要鼓一把劲,一定要学习并完成这个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技术革命”。[68]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领导规划了技术革命的战略部署。即从“一五”至“二五”,十年时间,以社会改革为主,技术改革为辅,到了“三五”时期,坚持社会主义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时并进。毛泽东还明确了技术革命概念的内涵,并与技术革新作了区分。他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彻底改造老式工业,并且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过程称之为技术革命。简言之,技术上有广泛影响的带根本性的大变化,才叫技术革命。对于某一具体改革来说,称为技术革新就可以了。这些思想很快得到了全党的赞同,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掀起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浪潮。毛泽东提出技术革命这个新观念,其目的在于全面地、彻底地提倡人们重视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价值意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鄙薄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价值观。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技术革命”的命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提出科技发展道路。“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69]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成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中国人民虽然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民主政权,但科技已经落后太远,只有奋起直追,在短时间内走完别人已经走完的路,才有希望,才能立足。因此,采取怎样的科技发展道路成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必须深思熟虑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如果按照常规来发展科技,仰人鼻息,亦步亦趋,只会更加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挨打就成了必然。毛泽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世界发达国家的成长之路只能参考借鉴而不能亦步亦趋,必须打破一般的规矩,解放思想,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很快地赶上和超过先进的国家。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按照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介绍到我国的科学、国防、教育、生产等部门中来,以最快的速度补足我国科学界最短缺、最急需的门类,使之12年后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思路,发展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遥控机等尖端技术,成为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于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美国在核威慑的大旗下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也是咄咄逼人。中国想要集中精力搞建设,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基础。毛泽东审时度势,为我国国防科技乃至整个科技事业明确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发展战略。重点选择了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等12个带有关键意义的项目,尤其把原子弹导弹技术作为重点发展尖端技术,取得丰硕的成果(见表6-2)。1956年春,毛泽东作出中国要搞点原子弹、氢弹的指示。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又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毛泽东的关心支持下,我国先后在1964年、1967年实现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并于1970年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巩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升了国际地位,也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之林拥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正是掌握了几项尖端国防技术,才使我国真正获得民族的地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表6-2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续表

第三,强调科技与政治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70]毛泽东用“专”与“红”的关系来概括科技与政治的关系。要发展科技事业,只有将科技与政治相结合,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方向。科技人员也是一样,要又“红”又“专”,如果“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科技家,很危险”。[71]在强调科技与政治相结合的同时,毛泽东还十分注重科技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统一。恩格斯说过:“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72]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快速发展使近代科学从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中崛起,同样说明科学技术只有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飞速的发展。毛泽东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认识是清楚的,把握是恰当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党中央迅速改造旧的科技事业,及时地调整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乱象,使之有效地为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重点加强了对作为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中间环节的技术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重点投入,为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也不偏废地注重发展科学基础理论,使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同时,又保持了彼此间适当的内在平衡。后来,毛泽东和党中央又提出了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的方针,即在科研机构中,以科研为主,辅以培养干部和小规模的生产;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以培养干部为主,辅以科研和小规模的生产;在生产企业中,以生产为主,辅以科研和培养干部。使我国的科研、教学、生产部门密切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当然,处在特定时期的毛泽东,难免受个人主观条件及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局限,比如,过分强调教育、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而忽视了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而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