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列宁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

第一,把教育事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他认为在文盲众多、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他的极力要求下,俄共把教育写进了党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其一,教育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一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升公民具备参政议政、参与国家治理的素质和能力,劳动人民才能真正当家做主。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28]另一方面,要阻止贪污受贿现象和官僚主义的复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列宁强调,只有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才能根治贪污受贿、官僚主义这种政治和军事手段都无法消除的陋习与毛病。其二,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全国电气化,其前提就是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来“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29]“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30]其三,教育是巩固政权需要。发展教育事业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必要保证和内在要求。十月革命胜利后,作为执政党的布尔什维克党普通党员的大多数是文化水平很低或根本不识字的。列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告诫全党,若不大力发展教育,消极的民族心理、低下的文化素质,会使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从“军事上的征服者”的变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的极大风险。其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大量的文盲存在以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文明风气和不良习惯阻碍社会主义社会新风尚的树立,使俄国还是一个“半野蛮人的国家”。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逐渐消灭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文明现象,树立社会主义良好的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二,提出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措施:

其一,扫除文盲,开展国民识字运动。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他多次采用实际的数据比较,揭露沙皇文化专政下俄国的文化落后性:“人民群众这样被剥夺了接受教育、获得光明、求取知识权利的野蛮的国家,在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再没有第二个。”[31]9岁以上的人口中,80%是文盲,许多中亚、北方等地的民族几乎全是文盲。十月革命后,针对苏维埃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列宁尖锐地指出,文盲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障碍,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在1919年3月召开的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在列宁的领导和倡议下,扫除文盲和开展国民识字运动被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如表6-1所示,俄国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扫盲措施,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到 1925年,基本扫除工人中的文盲,51%的9岁以上的居民达到识字水平,少数民族中识字人数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列宁对此感到非常欣慰,认为创造了一个奇迹。

表6-1 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扫盲措施

续表

其二,改革教育体制,重视综合技术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体制是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教学方法老套,严重脱离生活实践,学校成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工具。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旧学校的性质、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应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列宁建议适当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革学校教育的运行机制、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尤其要重视综合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是一种使青少年认识并掌握现代生产的一般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单一技术教育、专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应。马克思把综合技术教育看成是工人掌握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基础的一个因素。列宁把综合技术教育概括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了解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32]要求对17岁以下的全体男女儿童实施免费的综合技术教育。1920年,列宁在对克鲁普斯卡娅《关于综合技术学校的提纲》写的评述中集中地反映他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不仅规定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范围:电力、机械、化学以及农艺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提出了运用和传播综合技术教育的实际步骤,指出要避免过早地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等单一技术教育。在列宁看来,综合技术教育并非是多种手工艺知识教育的综合,也不是教授“一切知识”的教育,而是“教一般现代工业的基础”。[33]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既能快速掌握所从事的专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较自由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其三,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即使在财政困难时期,国家预算上优先保障教育经费。1920年,国民教育经费的占比达到国家预算的10.9%,后来,国家需要把资金用于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育经费一度有所减少。列宁了解后马上要求停止缩减。他指出:“首先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为节省财政开支保障国民教育的需要,他指示精简多余的部门机构和人员编制,把“那些半贵族老爷式的玩意儿……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构一律撤销”。[35]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列宁把提高教师的国民地位看作是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36]不提高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苏维埃政权也将不稳固。不能让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仍然处于沙俄时代的水平。为此,哪怕是经济困难时期,列宁对改善学校状况和教师工作也是特别关照,主持讨论提高教师劳动报酬问题,签署《关于教师工资标准》的指令。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37]教师被称为“人民教师”意味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除了对教师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心外,列宁还从政治上信任和关怀教师,格外注重教师的合理使用,选拔那些富有学识、立场坚定、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到领导岗位。可见,列宁对改善教师待遇的重视不但是极其真诚的,而且抓得非常深入细致。

第三,确立了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如图6-1 所示,发展教育事业要坚持与发展生产、实际需要、社会教育相结合。首先,与发展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组织劳动相脱节是资本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缺点。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教育必须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列宁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38]社会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他坚决反对模糊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认为同实际相脱节的理论是“一文不值”的。列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综合技术教育,就是坚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其次,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列宁认为,书本学习要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与国家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的需要相适应。具体说来,就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必须勇担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难题的重要任务。哪些不符合实际,哪些符合实际,都要用实践进行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批判的态度来领会这些知识,要把学校活动与无产阶级的政治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经济建设,实现全国电气化就是苏维埃政权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当时无产阶级的政治。再次,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列宁注重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发展成人教育、编写和发行报纸和工农读物等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在列宁的重视下,图书馆网、阅览室网、成人学校等一大批社会教育场所迅速建立起来。列宁非常关注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并把它视为“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之一。他主张发挥城市工人的积极作用,建立“城市工人团体经常下农村”制度,使一些城市与农村的党支部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最后,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教育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把教育事业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是由教育事业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性质、作用决定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保证。

图6-1 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