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巧妙、充分地表达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文化反映生活,源于生活,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必须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文化中的创作自由和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列宁指出,“在这个领域中是最来不得公式主义的”。[24]我们既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又要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创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艺术,提倡自由发展的思想。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在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界不应该仅有单调这一色彩,“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25]。关于“双百”的思想已经初见端倪。在给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之后,1953年8月,毛泽东提倡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百家争鸣”。[26]在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7]并在同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8]毛泽东认为在科学文化领域一定要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29]文化艺术应该有所发展、有所开放、有所创新。学术问题应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反对教条、单一和保守。“双百”方针实质就是坚持文化发展要多样化。这一方针既尊重了精神生产的客观规律和知识分子的劳动特点,又保护了学术和与艺术的自由发展,既真正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毛泽东对待科学文化的开放包容的态度。
“双百”方针“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30]也是从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提出来的。195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宣告基本结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而我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极度缺乏。在科学文化领域普遍存在过多地用行政权力强力干涉科学文化具体工作的现象,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做法屡见不鲜,大量孰是孰非、谁对谁错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科学文艺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和繁荣科学文化事业,如何正确处理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以及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成为摆在毛泽东和党中央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与此同时,“双百”方针也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创造性运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香花与毒草、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百花”包含不同性质的花,不一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花”;百家争鸣里也包括唯心论。对立的双方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当然,文艺是精神产品,更带有复杂性,更难掌握。”[31]这需要采用民主的讨论的说理的方法,在长期的思想斗争中,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见,“双百”方针既立足于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满足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又是在遵循科学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二,“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32]首先,明确了辨别香花与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除了不涉及阶级利益的自然科学外,观念形态的文化一般都带有某种程度的阶级性。“双百”方针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必然出现大量思想上政治上的是非问题。孰是孰非,辨别香花和毒草,应当有客观的判断标准。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辨别香花与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限定了“开放”和“争鸣”的社会主义前提,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了便于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毛泽东特别说明:“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提出这些标准,是为了帮助人民发展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而不是为了妨碍这种讨论”。[33]在不超出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自由讨论,绝不是要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艺术界的领导地位,相反,而是要加强它的领导地位。可见,“双百”方针不是没有任何政治前提的,更不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方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都是政治前提。只有在这些前提下,“双百”方针才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方针。笔者认为,毛泽东提出的“六条标准”,作为判断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言论行动的是非标准,是无可非议的,一定时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作为区分“香花”和“毒草”的标准则不妥当。容易夸大一般认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性质,给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提或依据。其次,论述了关于“放”和“收”的问题。“双百”方针一经提出,极大地鼓舞了科学界、文艺界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各领域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明显错误的思想观点和政治观点。有些同志主张“收”,担心出问题,出乱子。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强调就是要“放”,而不是“收”。营造一种敢于讲意见、敢于争论和批评的良好氛围,在争论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真理就可以愈辩愈明。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和发表错误的意见,是扩大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的做法。显然,毛泽东当时对我国的学术领域和思想政治领域是很有信心的,认为有一点毒草和牛鬼蛇神成不了气候,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批评不倒的,并且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双百”方针不仅是指导科学艺术繁荣发展的工作方针,也是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必须长期坚持,而不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权宜之计。在毛泽东倡导下,“双百”方针以其科学性、包容性、时代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科学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极少数人借口“百家争鸣”,发表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激言论,致使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掀起了反右派运动,使仅仅实行了一年时间的“双百”方针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毛泽东后来也曾强调要坚持“双百”方针,但强调的是“双百”方针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使“双百”方针的性质和方向发生了歪曲。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就名存实亡了。尽管其执行中的一波三折曾经给我们留下过深深的缺憾乃至损失。然而,其思想是珍贵的,恰恰正是这种缺憾,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
2023-08-12
[1]赵湘江:“论列宁‘五篇遗嘱’中关于发展纯粹文化的思想”,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3]俞良早:“论列宁和俄共(布)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6]宋仕平:“试论列宁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23]马龙闪:“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论与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4年第6期。......
2023-08-12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俄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的欧洲中部,为传入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开阔了列宁的视野。浓郁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列宁从小就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催化了列宁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
2023-08-12
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