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毛泽东考察了中国文化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功能和作用方面来讲,应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要有民族的特色和形式。最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2023-08-12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吸收以前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的。对于文化遗产,毛泽东主张用历史的方法,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不仅强调区分人民的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文化,还运用两点论进行了分析,丰富了列宁的“两种文化说”。他指出,人民的文化也好,统治阶级的文化也罢,都包含精华和糟粕,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19]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是决不允许的。也就是说,重视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历史,而是要批判地继承,不仅要有继承,而且要有创新,毛泽东将之概括为“推陈出新”。这与马克思列宁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推陈”就是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民族文化;“出新”就是在“推陈”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两者是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1951年,他在为《人民戏剧》创刊的题词中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并于1956年提出了“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20]的著名论述。古代的文化是今天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努力研习古代文化、向古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现代服务。只继承不批判是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只批判不继承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两种片面性都不符合历史的辩证法。在吸收、继承古人优秀文学遗产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才是正确的做法。毛泽东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理应“用”字当先。至于怎么“用”,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批判继承。即一切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需要。就像吃饭一样,经过咀嚼和消化,“排屑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身体有益”。[21]因此,一切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批判,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盲目地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毛泽东一贯主张批判地继承中西文化。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要改造旧的文艺形式成为新的为革命和人民服务的东西。在《论联合政府》里,毛泽东又指出必须批判地接受中国古代文化,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学习其他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但是,不能盲目地学习,不能照搬照抄,不能学习他们的短处和缺点。1960年12月,毛泽东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再次论述了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他说:“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从毛泽东关于批判继承中西文化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所强调的批判地吸收,是在根本改造基础上的继承和运用,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创新。毛泽东多次指出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对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吸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22]而新文化的创造决不能拒绝借鉴、吸收古人和外国人,但这种借鉴和吸收绝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23]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要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批判探索的科学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毛泽东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扭曲,比如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使不少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古迹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总体来说,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思想是正确的,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毛泽东考察了中国文化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功能和作用方面来讲,应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要有民族的特色和形式。最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2023-08-12
[9]他们宣扬“民族文化自治”“统一民族文化”这样的口号,主张实行超地域的文化自治。列宁撰写《论民族自决权》《论“民族文化”自治》等著作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必须指出的是,列宁反对“民族文化”的口号并不意味列宁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否定,也不能说明列宁认为文化只存在阶级性。......
2023-08-12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文化领导权在一切阶级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列宁第一次提及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基于当时反对“经济主义者”错误言论的需要。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就是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而坚持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则一直是毫不动摇的方针,得到了俄共(布)党纲甚至苏维埃宪法的正式确认,为引领文化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
2023-08-12
俄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的欧洲中部,为传入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开阔了列宁的视野。浓郁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列宁从小就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催化了列宁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
2023-08-12
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
2023-08-12
列宁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家,其第一个把马克思文化观付诸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提高至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即使在国内战争时期,仍然把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为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