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列宁到毛泽东:坚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

从列宁到毛泽东:坚持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

【摘要】:在吸收、继承古人优秀文学遗产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才是正确的做法。毛泽东一贯主张批判地继承中西文化。1960年12月,毛泽东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再次论述了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毛泽东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吸收以前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的。对于文化遗产,毛泽东主张用历史的方法,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不仅强调区分人民的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文化,还运用两点论进行了分析,丰富了列宁的“两种文化说”。他指出,人民的文化也好,统治阶级的文化也罢,都包含精华和糟粕,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19]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是决不允许的。也就是说,重视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历史,而是要批判地继承,不仅要有继承,而且要有创新,毛泽东将之概括为“推陈出新”。这与马克思列宁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推陈”就是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民族文化;“出新”就是在“推陈”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两者是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1951年,他在为《人民戏剧》创刊的题词中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字,并于1956年提出了“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20]的著名论述。古代的文化是今天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努力研习古代文化、向古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现代服务。只继承不批判是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只批判不继承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两种片面性都不符合历史的辩证法。在吸收、继承古人优秀文学遗产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才是正确的做法。毛泽东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理应“用”字当先。至于怎么“用”,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批判继承。即一切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需要。就像吃饭一样,经过咀嚼和消化,“排屑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身体有益”。[21]因此,一切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批判,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决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盲目地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认识论

毛泽东一贯主张批判地继承中西文化。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要改造旧的文艺形式成为新的为革命和人民服务的东西。在《论联合政府》里,毛泽东又指出必须批判地接受中国古代文化,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学习其他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但是,不能盲目地学习,不能照搬照抄,不能学习他们的短处和缺点。1960年12月,毛泽东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再次论述了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他说:“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从毛泽东关于批判继承中西文化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所强调的批判地吸收,是在根本改造基础上的继承和运用,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创新。毛泽东多次指出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对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吸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22]而新文化的创造决不能拒绝借鉴、吸收古人和外国人,但这种借鉴和吸收绝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23]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要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批判探索的科学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毛泽东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扭曲,比如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使不少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古迹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总体来说,毛泽东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思想是正确的,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