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持续推进,对于新时期的文化普及和提高工作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023-08-12
五四运动以来,中西文化论证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当时的中国,封建复古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保守主义、“全盘西化”论……各种主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固然不对,盲目信奉外国经验也不可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毛泽东主张立足国情基础上“融会中西文化”。他先是提倡“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总结”,[12]继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阐释了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逐步推进和发展,他将已有的思想体系和发展方针进一步概括和发展并将其系统化。1951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这是他关于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一切文化艺术遗产思想的进一步升华。1956年,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强调“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具体说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待中国文化遗产,毛泽东倡导“古为今用”的方针。一方面,他反对复古主义。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反动顽固的政治力量鼓吹尊孔读经,大搞复古倒退,毛泽东对此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种复古倒退的倾向进行坚决的抨击。他说,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及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为封建遗毒唱赞歌。另一方面,毛泽东对民族虚无主义进行了批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4]中国今天的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可割断历史,抛开原有的文化基础,主观地凭空地创造文化。毛泽东批判了民族虚无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蔑视和鄙视的态度,一再强调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他指出,我们中国民族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不要妄自菲薄,崇洋媚外。
第二,对待外国文化,毛泽东主张“洋为中用”,既反对排外主义,又反对“全盘西化”,划清了两个极端主张的界限。“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15]要学会放眼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来发展我国的文化,对外国文化中有益的成分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历史证明,任何国家或民族若要发展,都必须在吸收融合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式发展,单线延续只会走向灭亡。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大量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的主张,而且积极开展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实践。比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大量引进和吸收苏联先进文化,提出“苏联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16]当然,对于外来文化也不能无原则的全盘接受。当时人们醉心于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下,毛泽东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秉承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既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就一切皆坏,也不认为西方文化先进就一切皆好,而是认为各有优缺点,都应进行改造。毛泽东指出,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17]西方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派别,自然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我们应该吸收进步的,摒弃腐败的,建设自己的先进文化,保持和发扬中国文化的民族风格和形式。“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18]任何先进的文化只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以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接受,才能创造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他既看到传统文化的先进因子,又批判了国粹主义对外来文化采取的封闭排斥的态度,同时反对“全盘西化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性和开放性,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俄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的欧洲中部,为传入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开阔了列宁的视野。浓郁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列宁从小就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催化了列宁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
2023-08-12
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
2023-08-12
列宁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家,其第一个把马克思文化观付诸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提高至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即使在国内战争时期,仍然把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为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2023-08-12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9]他们宣扬“民族文化自治”“统一民族文化”这样的口号,主张实行超地域的文化自治。列宁撰写《论民族自决权》《论“民族文化”自治》等著作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必须指出的是,列宁反对“民族文化”的口号并不意味列宁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否定,也不能说明列宁认为文化只存在阶级性。......
2023-08-12
文化领导权在一切阶级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列宁第一次提及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基于当时反对“经济主义者”错误言论的需要。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就是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而坚持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则一直是毫不动摇的方针,得到了俄共(布)党纲甚至苏维埃宪法的正式确认,为引领文化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