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毛泽东不但对道德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而且把深奥的道德价值通俗化,把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时至今日,抓党风建设,树先进典型,依然是我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2023-08-12
俄国作为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东西文明结合部的独特地缘位置、东正教的引入、蒙古鞍靼人的入侵统治、彼得欧化改革等,给俄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衍生了俄国文化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与内涵,比如追求民主正义、救世使命、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怀等,既是俄国传统文化遗产,也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来源。
追求民主正义。追求民主正义是俄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体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俄国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想论著中。比如18世纪,俄国文化的近代化、西方化、民主化、理性主义在文化领域中作用显著增强,表现为对人权和所有权的公正性的肯定。18世纪中期,俄国掀起了旨在反抗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启蒙运动,罗蒙诺索夫、尼·伊·诺维科夫、拉吉舍夫等俄国启蒙思想家书写的著作和创办的刊物,主张消灭贫困和压迫等不公正现象,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俄国,成为俄国启蒙运动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阵地。后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思想和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抨击,对列宁产生很大的影响。民主正义成为列宁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懈追求。1916年,列宁强调“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10]第一次提出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民主正义思想不是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和理论形态,列宁终其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把民主正义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从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主张和措施。对于集体领导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等,无论是在程序设计还是具体规定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爱国救世使命。俄国文化承载着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深的使命和责任。俄国文化中的使命意识来源于东正教。东正教作为一种信仰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俄罗斯民族意识之中,融入人们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中,认为自己肩负着上帝赋予的普济世界上的芸芸众生、拯救全人类的“救世使命”。这种使命感与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凝结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使俄国的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崇敬祖先、热爱祖国,而且表现为历史使命感以及对人类的义务和责任,成了推动俄国大规模向外扩张的思想文化基础。于是俄国的爱国主义不仅具有“国内”内容,而且具有“国际”内容。列宁既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他深爱他的俄罗斯民族,深爱他的祖国,也主动勇敢地肩负起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使命。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的共产国际以及后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世界强国、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认为自己肩负着拯救人类、解放全人类的重大使命,要把人类从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
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一种精神和价值追求,也是理想性的俄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自古以来,宗教信仰一直是最丰富的价值源泉。俄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也是由东正教文化生发而成的。东正教像基督教一样主张追求个人的幸福,但是又更多地强调普济主义,推崇大公无私、仁慈善良、造福大众、彼此信赖和自我牺牲。对普济主义、公平正义的推崇以价值诉求和心理积淀的方式,深深地烙在俄国传统文化之中。这种价值追求在俄国文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村社集体主义。自基辅罗斯起直至20世纪20年代,村社在俄国经历了千余年,成为俄国民族文化形成和融合过程中的现实基础。村社的控制是集权的,所有成员的自由和权利必须服从于村社这个宗法共同体的和谐一致的需要。在这种制度条件下,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在俄国文化传统中是不受重视的。村社严格限制成员的自由,但是也保护成员安全,让人从集体主义的视角感到温情脉脉。在和平年代,集体主义精神为多民族的俄国社会增添了几分和谐与宁静。在战争年代,集体主义和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转化为俄国民族无限的爱国激情。列宁对集体主义非常推崇和重视,并将集体主义价值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他指出:“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11]
人道主义情怀。俄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俄国本身就是一个人道主义传统极为深厚的民族。一方面,这与他们受西方启蒙文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东正教在俄国一直发挥着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上帝教人们爱一切人,平等地对待所有人。这种宗教意识对俄国文化影响深远,使俄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无比同情、对平等与自由的深切渴望、对罪恶与苦难的激烈反抗,这种人文关怀在俄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充分的体现。这种人道主义传统对列宁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以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为视角,批判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伪善性质,论述了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从伦理道德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他屡次强调苏维埃国家和文化工作者必须在文化建设中把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遵循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和文化服务人民的原则,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认识水平。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毛泽东不但对道德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而且把深奥的道德价值通俗化,把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时至今日,抓党风建设,树先进典型,依然是我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2023-08-12
直到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艺术地反映的生活和原生状态的生活的区别,第一个从理论上把典型化原则推到了更完善、更全面、更概括的高度,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后,“六个更”指出了艺术影响的普遍意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贡献是多层次、多方面的。[19]《毛泽东文集》(第3......
2023-08-12
毛泽东提出技术革命这个新观念,其目的在于全面地、彻底地提倡人们重视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价值意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鄙薄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价值观。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技术革命”的命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重大发展。毛泽东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认识是清楚的,把握是恰当的。......
2023-08-12
把思想道德建设视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与毛泽东对道德本质的正确认识相一致。鉴于此,毛泽东认为,对中国传统道德,并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批判地继承。......
2023-08-12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毛泽东考察了中国文化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功能和作用方面来讲,应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要有民族的特色和形式。最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2023-08-12
李达对中共创建的思想理论贡献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共产党的活动中,首先着重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必须予以正确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革命人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李达根据......
2024-06-25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使毛泽东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把它上升为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传统文化推崇的“民本”思想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旧文化思想,人民民众依然是被统治的地位。......
2023-08-12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