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继承发展: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继承发展: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摘要】: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自我扬弃,孕育出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才能顺利地通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性主要表现为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压迫。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26]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经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中国文化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共产主义为最终方向的前后相继的两个思想理论阶段。由于两者在产生时期、反映主题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两者的性质、地位、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见表1-1)。

表1-1 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差异

首先,文化性质和地位上的继承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只不过由于它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因而是新式的。由于是多元并存的文化,因而文化上也必须团结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发挥他们的革命性,而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它们的存在。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自我扬弃,孕育出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才能顺利地通向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其“同盟军”地位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本身。虽说两者产生于不同时代,但两者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其次,文化特征上的继承与发展。虽然两者都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但内涵上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性主要表现为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的民族文化”,尽管反对帝国主义文化的腐蚀和渗透仍然是重要任务,但重点转移到创造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是指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包括反对封建迷信,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这种宣传更多局限于工人阶级。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依然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已经面向于全体国民,不再局限于工人阶级。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众性仍然是重要特征,坚持为人民服务,但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工农兵在内的一切劳动人民。

最后,文化建设方针政策上的继承与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在坚持抗日的前提下,各种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是允许存在甚至自由竞争的。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倡导共同性和多样化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即“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5]这就是他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所首创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再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倡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并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仍然坚持继承与借鉴,但重点放在“用”上面,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即“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26]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经验。毛泽东对这个转变的相关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