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中国文化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共产主义为最终方向的前后相继的两个思想理论阶段。由于两者在产生时期、反映主题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两者的性质、地位、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见表1-1)。
表1-1 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差异
首先,文化性质和地位上的继承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只不过由于它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因而是新式的。由于是多元并存的文化,因而文化上也必须团结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发挥他们的革命性,而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它们的存在。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自我扬弃,孕育出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才能顺利地通向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其“同盟军”地位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本身。虽说两者产生于不同时代,但两者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其次,文化特征上的继承与发展。虽然两者都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但内涵上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性主要表现为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的民族文化”,尽管反对帝国主义文化的腐蚀和渗透仍然是重要任务,但重点转移到创造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是指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包括反对封建迷信,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这种宣传更多局限于工人阶级。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依然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已经面向于全体国民,不再局限于工人阶级。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众性仍然是重要特征,坚持为人民服务,但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工农兵在内的一切劳动人民。
最后,文化建设方针政策上的继承与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在坚持抗日的前提下,各种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是允许存在甚至自由竞争的。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倡导共同性和多样化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即“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5]这就是他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所首创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再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倡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并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仍然坚持继承与借鉴,但重点放在“用”上面,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即“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26]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经验。毛泽东对这个转变的相关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
2023-08-12
[1]赵湘江:“论列宁‘五篇遗嘱’中关于发展纯粹文化的思想”,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3]俞良早:“论列宁和俄共(布)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6]宋仕平:“试论列宁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23]马龙闪:“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论与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4年第6期。......
2023-08-12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俄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的欧洲中部,为传入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开阔了列宁的视野。浓郁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列宁从小就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催化了列宁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
2023-08-12
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