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毛泽东考察了中国文化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既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又反对外国的帝国主义,体现在文化上则表现为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本应该领导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革命,但由于这个阶级文化思想的落后,“绝无领导作用”,[18]这个任务只好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证明这种文化既不同于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文化,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文化。当时,党内部分同志倾向于把新民主主义文化定位为社会主义性质,针对这种错误观点,毛泽东明确指出,虽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思想,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和性质,但就当时的社会整体来说,“却还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19],还不可能有整体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种新式的特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当然,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准备,它的最终发展方向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毛泽东形象地把马克思主义同包括文化在内的中国革命问题的关系比喻成“矢”与“的”的关系。新民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文化变革与建设之的而结出的硕果。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概括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大基本特征。
民族性。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功能和作用方面来讲,应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必然要求建立一种“反帝、反抗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自信心”[20]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为反帝国主义斗争服务,以民族性为根本形式。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要有民族的特色和形式。文化的存在形式和表现风格因种族、地域以及环境的差别,加之反映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因而具有特定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只有在形式上使新文化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1]老百姓才能易于理解和接受。毛泽东经常援引富有民族特色的名言警句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例如用“矛盾”来著书立说,用阴阳解释古代的两点论,在表达形式上、思维方式上都带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最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民族文化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变化的。新文化是立足中华民族,又面向世界的文化,毛泽东强调新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排斥世界文化和外来文化,而是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实现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交融。
科学性。首先,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中国旧的封建文化遗毒影响深远,剔除人民大众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必须依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一种实践的科学。因而要摒弃教条主义,以科学的态度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科学的。在遭遇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也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全面地分析和鉴别,“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22]既不颂古非今,又不全盘否认,而是批判继承古代文化。最后,文化内容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23]文化。
大众性。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24]首先,在文化上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由于旧社会统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众文化水平低下,受到封建专制思想的禁锢。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一次把人民大众放在了主体地位,旗帜鲜明地主张大众的文化权利,突破了以往剥削文化对人民大众的忽视。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仅指无产阶级群众,而且包括了无产阶级以外的一切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民群众。用“大众”来表达民主的过程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资产阶级也应该包括在大众范围之内。最后,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是大众化的。其实质就是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在新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文化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等方面脱离人民大众实际的倾向,为此迫切要求建设反映大众的要求、代表大众利益、为大众所欢迎和掌握的新文化。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俄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的欧洲中部,为传入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开阔了列宁的视野。浓郁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列宁从小就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催化了列宁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
2023-08-12
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
2023-08-12
列宁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家,其第一个把马克思文化观付诸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提高至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即使在国内战争时期,仍然把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为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2023-08-12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9]他们宣扬“民族文化自治”“统一民族文化”这样的口号,主张实行超地域的文化自治。列宁撰写《论民族自决权》《论“民族文化”自治》等著作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必须指出的是,列宁反对“民族文化”的口号并不意味列宁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否定,也不能说明列宁认为文化只存在阶级性。......
2023-08-12
把思想道德建设视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与毛泽东对道德本质的正确认识相一致。鉴于此,毛泽东认为,对中国传统道德,并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批判地继承。......
2023-08-12
相关推荐